六村七岛俏西湖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_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堤桥洞,苇篱茅舍,村落散居于柳屿之上,菜畦飘浮在碧水中间。水清若玉,波澄似镜,如一幅水气未干的水墨画,铺展在苍山云弄峰北侧的高原水乡洱源。
  这就是邓川历史上有名的“烟渚渔村”右所西湖,整个湖面3.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水域面积4900多亩。湖内六村七岛,汊港交织,湖村相连。没有面石砌成的堤,没有水泥筑成的岸,没有凉亭水榭,没有快艇拖轮。一切天生地就,到处充满自然和谐的气息。当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所迷醉,曾赞叹:“莲芜为畦,植柳成岸,结庐其上,汀港相间,曲折成趣。深处则旷然展镜,夹处则(穴目)然罨画,翛翛有江南风景,而外有四山环翠,觉西子湖又反出其下也。”
  西湖人真有福气,家都住在散布在湖中的小岛上,房子大都是红沙土冲墙,山茅草盖顶,楼上楼下用芦苇笆隔墙,既透风,又轻巧。每个岛上20多户人家,都是单家独院,土地紧俏,院子极小,没有围墙。靠路的一边有疏疏的篱,临水的一面有密密的树,都遮遮掩掩藏在柳树丛中,远远望去,湖中的六村七岛就像一块块飘浮在湖中的绿宝石。由于小岛在湖中,地皮软,长年累月,屋基总有点下陷,家家的房子多少都有点倾斜,不过看上去没有危险的感觉,衬着四周的弯柳斜巷,反而如速写画一样自然。
  岛与岛之间相隔不远,岛上的人对话听得明,招手看得见,因为岛外四面环水,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所以,每家都有两三条大小不一的船。这些船都是选用上好的凤羽楸木制做的,有的加了个苇笆的小舱,有点像江南水乡的乌篷船,都斜揽在自家门口水边上的古柳上。平时还借东西或串门子聊天,或者走亲戚和赶集,一般用木桨划的小船;捞海肥、运粮食、婚丧嫁聚,便用长竹竿撑的大船,来往自如,很是方便。
  西湖是个淡水湖,岛上可以住人养畜,湖中还有鱼棚、长堤。鱼棚用干芦苇盖的,大都架在柳树上,可以俯视整个湖面。长堤上长满红水柳,枝繁叶茂,有韧性,根系极发达,盘根错节的根上面铺了层碎石沙土,成了可容一人通行的小道。小道由水柳交织的根支撑着,有的地方如浮桥,人走在上面还有点晃荡;有的地方已被湖水淹漫,间隔着垫了几块片石。柳很密,远处只见一道柳堤,看不到人。这是一条岛上通往湖外的唯一去路,但为了防止春雨断桥以及便于湖中船只往来无阻,柳堤中间也偶有一两处便桥。有的是一根横木,有的是一条青石,桥不长,只供一条船通过,桥不高,船过桥下时撑船人要放平撑杆,俯下身子。桥畔浅水处还置一两块条石,时见岛上的女人在上面捣衣洗菜,极有情调。
  湖中除了柳树外,还有成片的芦苇、蒲草,里面水道纵横,船至其中,苇叶沙沙,鸣禽聒聒,还有点白洋淀和沙家浜的味道。加上湖底有许多鱼虾、螺蟹,西湖又是水禽栖息的天堂。西湖的水很清,若在如镜的湖面荡一叶扁舟,可见斑斓的阳光射到水底,船过之处,油油的青荇顺桨招摇。湖面上有的地方还飘着一片片菱角、海菜花,可以随手采捞,湖风送爽,清香扑鼻。穿过石桥水港,绕过小岛沙汀,时见成群的野鸭浮游在湖面,这些优秀的水上运动员,如西湖人一样热情好客。当看到有船过来时,有的调皮地将头一猛子扎到水里,又从老远的地方冒出水面;有的张开双翅,伸着红色的蹼在水面上飞快地滑翔,激起一道道银色的水链,向人们展示它们的运动绝技,总博得游人的一阵阵赞赏。湖边的浅水处还有成片的荷田,若是夏天,水涨草密,小舟不慎误入藕花深处,则芙蓉向脸,还会使人忆罗裙、怜芳草,惊起三三两两鸥鹭款款飞翔。
  西湖人家住在湖中央,土地少,以捕鱼捞虾为主。不过靠村的湖里却有许多菜地,一畦畦高出水面,这都是西湖人在浅水处硬是做填出来的。因为湖里有极茂盛的水草,当地人叫海肥,人们一船船捞来填埋在菜地里,肥料足,水源好,所以菜长得非常好。西湖的萝卜又白又大,红皮蒜更是远近闻名,市场上很好卖。此外,还有矮脚波菜、大白菜、窝苣、芫荽、香葱,应有尽有。每年春夏天,一块块碧绿的菜地飘浮在湖面,每块中间都是几米宽的水道,人跳不过去,只有划船才行。菜地里,菜菔花在太陽光下显得更加美丽,一对对白蝴蝶在豌豆花上飞舞,偶有几株留着做菜种的大白菜正抽苔开花,蛋黄色的花球在周围蒲苇的映衬下,非常鲜艳,清凉的湖风中夹杂着野蔷薇花的香味,很是舒服。
  傍晚,是菜地里最热闹的时候。每当夕阳将从湖西边的覆钟山顶落下时,岛上的人们三三两两撑着小木船到菜地里浇水。浇菜的小姑娘最好看,一个个芦杆样的苗条身材,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上身穿浅蓝色士林布紧身姊妹装,袖管又短又窄,外罩镶花边的红金绒领褂,卷着裤脚,腰间系一块不过膝的超短绣花白围裙。她们一边和对面菜地里的邻居对话,一边不断地挥着长杆瓢,将一瓢瓢清清的湖水均匀地泼洒在菜畦上。姑娘们浇园的每一瓢水在碧绿的菜地上面划出一道银色的孤线,在夕阳下变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岛上炊烟缠树,堤畔妇人呼儿,村口母牛唤犊。湖中渔人还泛泛,水上凫鹭晚悠悠,景色简直如诗似画。
  
  (旅游之窗主持 杨泽文)
其他文献
一  婵娟含泪远山迷,  阳雀怀春彻夜啼。  未启心扉情寂寞,  曾经鱼雁寄相思。  暖风袅袅催新雨,  旭日娇娇上嫩枝。  排解忧思添酒病,  难忘离恨使人痴。  情伤犹吐违心语,  肠断难吟对月诗。  放眼推窗情怯怯,  扪心望月意凄凄。  莺呼百啭催心恸,  日忆千寻悔意疾。  人去楼空春不语,  春归塞外人不知。  怅观枯木悲春色,  叩问青天把酒卮。  只问钟情憔悴早,  何言守信赴约迟
期刊
漾濞县位于大理州西部,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马  成批结队  奔忙于  丝绸 瓷器 茶叶  琉璃 宝石 翡翠   嫁娶中    古道上  风雨里  生命被命运  高一脚低一脚  踩成蹄印  路  马蹄的痕迹  博南古道的开篇   蜀身毒道的段落  深深浅浅  写满了悲欢    喧嚣过也罢  沉寂了也好   反正只要还存在  都是千年马帮  典当生命的  生死凭据  桥  千环百扣  漾濞
期刊
石门关    天开石门,千古奇观的石门关,是苍山西坡的一个著名景点。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用“插天拔地,骈立对峙”赞叹它。石门关位于苍山西坡的玉局峰和马龙峰之间,是两峰的雪水和雨水长期冲刷出的一大奇观。两峰相峙就像两扇直立对峙的大石门。壁立千仞,高耸挺拔,巍然屹立,数十里以外就能遥见其姿。  走进石门关,抬头仰望,就会晕头转向,耳朵轰鸣,站立不稳。陡壁悬崖上的石块就像高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险象环生
期刊
今天我们去街上  亲爱的去逛逛  那天我都看见了  你在商店时的眼神  我会记住一辈子  那件衣服是好看  那个发夹是漂亮  你喜欢我也喜欢  要买你就买吧  别攥手心一把汗  走吧再去看看  下月就要回乡过年  要给父母买点东西  该给孩子买个玩具  快一年了我在城里打工  还没买过什么给你  减弱你的美亲爱的  不是我打工的本意  还记得那句诗吗  千金散尽还复还  走吧到街上去  清清爽爽高
期刊
一直不愿去回忆那棵树,它的花朵是那么的美丽,果实却是那么的苦涩,叫人觉得难以接受。对它的感情也就越发地矛盾起来,不知道是爱它多一些,还是惧怕多一些呢?  在上班的路上要經过一个拐角,那是一片绿化地带,有两棵长绿的松柏树,有低矮的小叶黄杨,有春季绚烂的杜鹃花,也有冬季开放的山茶花;甚至,还有一棵枇杷树,尽管结的果子似乎不能吃,可也不断地吸引很多的尝试者,在初春季节里拿着小棍在树下一跳一跳地去敲打青涩
期刊
大学是智慧的象征,是精神的家园,是令人向往和憧憬的圣地。从高中走进大学,就如同沿着小溪和江河驶进了大海。“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在大学的知识海洋里,大学新生可以尽情地遨游,充分地展现自己……因为年轻,所以他们风雨无阻;因为年轻,所以他们把梦追逐……  在我的宿舍旁边,有这样的一群女孩,她们每天一起出门上学,一起吃饭,一起逛校园,一起运动,一起嬉笑打闹,一起……什么都是一起,看到她们,仿佛看到了
期刊
那是读中学的时候,看到一首诗,标题叫《叶子花》,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这里,叶子也争着做花,花开第一百零一。”当时,我生活在小县城,自然不可能见到叶子花,叶子怎么也能变花呢?便觉得十分神奇。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到省城,才看到街道上叶子花多得很,而且多数用来做庭院的围拦,就像我们乡下用来做篱笆墙的野刺花,普通得很。巧的是在我们中文系宿舍的窗前,也有一大蓬,它藤状的茎已爬上了一个铁架,正好遮住了
期刊
赵敏,1965年生,白族,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大理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教研员、政府公务员、编辑等工作。现供职于大理学院民族文化研究所,任副所长,主任编辑。  至今已在《青岛文学》、《边疆文学》、《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辽宁日报》、《青岛日报》、《厦门日报》、《云南日报》、《中国文化报》、《今晚报》、台湾《中国时报》、等近百家全国和海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
期刊
绕过九重山,转过十八弯,越过大江大河,在云南西南部的一个大山里,有着这样一个寨子,它叫高老庄。  寨子里住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高老山。一个土生土长的彝家汉子,他总是会说起自己年轻时的一些事。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真是窝里蹲,两耳不闻窗外事,认为“天下”就是自己脚下这方圆几十里的土地,所有的人这一辈子就必须得扛着锄头与土地打交道。有时,他也静静地借这落日的余晖,抽着他那袋老旱烟,想象天空的另一边是
期刊
仁里邑是喜洲北边的大村子。南诏时喜洲称“大利”,唐樊绰《蛮书》说“大利流波涤彩”,是说那时喜洲栽桑养蚕,丝绸纺织业很发达,整个喜洲沉浸在涤彩流波中。而仁里邑本主庙《三堂庙碑》开头第一句就是“三堂庙,三利森木之祠也。“森木”是白语“祖先”的汉语硬译词,可以看出这是立碑的那个时代白汉语言会译中之一种译法。“三利”指的是仁里邑。祠”,指“聚灵祠”。仁里邑本主庙直到清末都称聚灵祠,大村十二个“登“(相当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