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思维与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产生碰撞,使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最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交互、整合,是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应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勇于实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受生活时空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难以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不能很好地感悟语言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采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浙江潮》时,我用播放一段浙江潮的视频导入。江潮宏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和富有穿透力的震撼轰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觉大潮汹涌于眼前, 如同身临其境,学生渴望探究的情绪顿时被调动了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令教师煞费苦心地去设计各种方法来解决,但有些重难点仅靠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反复练习难以被突破,而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方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课文中的深奥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形象相结合,学生易理解,记得牢, 达到了“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在教学《唱脸谱》时, 学生对于京剧知识一般知之甚少,像“四击头”等名词,即便是解释学生也未必能弄明白,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京剧脸谱、服装、各种角色的唱段,并辅以资料说明,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既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对实物的感受,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和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对语言的一种顿悟,从而认识世界、学习语言,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课堂上有时仅凭咀嚼语言文字,调动不起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无法凭借想象去感悟语言,走进语言世界。有时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补充,发挥其与语文教学互补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想象开拓出空间。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色彩极强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慢的语调有表情地朗读,并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安门广场上人民悼念总理的庄严肃穆的情景通过课件再现出来。这样,语感的训练借助形象情境的创设得以实现,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没有思维想象,就无法对语言进行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以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以质疑问难为动力,以丰富的想象为基础。而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形象、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创设理想化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力培养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如教学《月光曲》,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意境一段时, 钢琴曲响起,在配乐朗诵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的幽静。茅屋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苦与希望……高潮的出现,又把学生带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边。这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尽情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展现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他们在教师设计的画面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因此,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对初中学生而言,要想让其产生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联想,理解深层意蕴,从而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共鸣,即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言传的,需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生动的画面,置身于情景中, 这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情操的陶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红树林》是一篇文质皆美的写景佳作,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课件,学生眼见红树林之美,耳听浪声、涛声之奇,最后请他们当导游介绍红树林: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来到美丽的海南岛琼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赞美红树林奇观的同时,更赞美红树林的精神,进而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的抽象文字转变为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发扬。在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更要考虑使用的必要性和恰当性。只有运用适时适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受生活时空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往往难以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不能很好地感悟语言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采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 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教学《浙江潮》时,我用播放一段浙江潮的视频导入。江潮宏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和富有穿透力的震撼轰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觉大潮汹涌于眼前, 如同身临其境,学生渴望探究的情绪顿时被调动了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总是令教师煞费苦心地去设计各种方法来解决,但有些重难点仅靠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反复练习难以被突破,而多媒体课件以其独特的方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使课文中的深奥文字与鲜明的视觉形象相结合,学生易理解,记得牢, 达到了“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在教学《唱脸谱》时, 学生对于京剧知识一般知之甚少,像“四击头”等名词,即便是解释学生也未必能弄明白,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京剧脸谱、服装、各种角色的唱段,并辅以资料说明,学生们兴趣盎然。这样既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对实物的感受,又对课文进行了分析。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和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对文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换言之就是对语言的一种顿悟,从而认识世界、学习语言,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课堂上有时仅凭咀嚼语言文字,调动不起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无法凭借想象去感悟语言,走进语言世界。有时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的补充,发挥其与语文教学互补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想象开拓出空间。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情色彩极强的记叙文,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用深沉悲痛、哀婉缓慢的语调有表情地朗读,并将当时那种巨星陨落、天安门广场上人民悼念总理的庄严肃穆的情景通过课件再现出来。这样,语感的训练借助形象情境的创设得以实现,学生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爱戴和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没有思维想象,就无法对语言进行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以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以质疑问难为动力,以丰富的想象为基础。而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以参与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形象、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创设理想化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力培养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如教学《月光曲》,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意境一段时, 钢琴曲响起,在配乐朗诵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的幽静。茅屋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苦与希望……高潮的出现,又把学生带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边。这激发出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尽情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展现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他们在教师设计的画面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因此,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长时间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
五、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感知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对初中学生而言,要想让其产生美的感受,就要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联想,理解深层意蕴,从而产生和作者同样炽热的爱和共鸣,即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文中的情感、意境有时是难以言传的,需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生动的画面,置身于情景中, 这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情操的陶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红树林》是一篇文质皆美的写景佳作,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课件,学生眼见红树林之美,耳听浪声、涛声之奇,最后请他们当导游介绍红树林:亲爱的朋友们,欢迎您来到美丽的海南岛琼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赞美红树林奇观的同时,更赞美红树林的精神,进而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的抽象文字转变为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方法。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发扬。在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我们更要考虑使用的必要性和恰当性。只有运用适时适度,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