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设计与阅读素养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n22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编号:DHA14032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98-01
  “提问是最重要的思考工具。”问题的设计预示学生作答的认知层次,支配学生的思想或回答模式。因此,问题设计及问题解决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是一把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尺子。
  一、对照“阅读素养模型”,审视课堂问题现状
  2011年PIRLS、PISA等国际相关阅读理解评量检测定期实施以来,阅读理解素养几乎成了先进国家衡量教育成效的指标之一。教育部“国际阅读素养框架下的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和测试改革的实践研究”(编号:DHA140324)课题组着力研究了PISA和PIRLS项目的成果及数据分析等文献资料,全面把握国际阅读素养研究动向,提出了对阅读素养模型的假设(见下图)。
  对照阅读素养模型,结合课堂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以下现象:
  1.问题数量多:教师的提问随意性大,常常讲到哪问到哪儿,满堂问。据上海一所教育学院研究的结论:每堂课教师平均提問30次以上,每分钟平均2.2个问题。而实际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
  2.问题层次低:一是“问得浅”。 问题多倾向于素养模型中“检索、理解”范畴的浅层次的思维训练。二是“明知故问”。提问随意性大,问题多倾向于素养模型中“检索、理解”范畴的浅层次的思维训练。例如:教学《掌声》一课,提问:文中谁给谁送上掌声?小英获得几次掌声,掌声前后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很少触及到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3.问题范围窄:一是问题指向范围窄。问题的设计往往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行径服务的,而不是从学生的思维和思路出发。二是问题参与的学生面较窄。课堂上的问题变成了教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三是问题互动较少。课堂上鲜见学生问老师,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少。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利用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教学过程中较弱的环节。鉴于此,在“阅读素养模型”导向下改进课堂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以下方面能力的提升:(1)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建立联系,获得阅读知识。(2)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训练,习得阅读思维,发展阅读能力。(3)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策略,陶冶阅读情志。
  二、对照“阅读素养模型”,改进课堂问题设计
  教师要将“阅读素养模型”作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提高提问的效能。
  (一)研究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课堂提问改进的方法技巧及策略
  借鉴PIRLS,使“阅读素养模型”成为教师设计课堂问题的科学依据。1.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层级特点。依据“阅读素养模型”,教师的问题应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快速地检索文本的知识,更好的将理解到的言语转化运用、从而对文本进行评鉴、质疑和创新,教师提问的层次越高,学生思维加工程度越广越细越深刻。2.问题设计要关注不同的思考内容。应以能力取向为主,问题触及不同的对象内容,除了“问内容”,还可“问表达”、“问作者”等。如《搭石》一课,可设计让学生读课题质疑的环节,教学生学会“问作者”:家乡这么多美的风景,刘章爷爷一样都没写,为什么偏偏只写了家乡的搭石呢?以作者“为什么写搭石”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实现有效对话。3.问题设计要蕴含不同的方法策略。可从课堂问题的类型、特点、提问过程、等候时间等方面研究课堂提问的方法及策略。此外,要善于处理好核心问题和辅助问题的关系,减少课堂提问的数量。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教师可把“为什么作者说‘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看作是核心问题,由这个问题带出文章的主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把“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这一种境界是指怎样的境界?”看作是辅助问题,要求学生解释词语的意思和寻找显性事实,为核心问题服务。
  (二)研究提升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在“阅读素养模型”导向下,我们要研究影响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及如何为学生创设出更多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可重点关注几个方面的内容:
  1.质疑的时间。教师应停下脚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质疑探究。教师把质疑权利下放后,学生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进行思辨交流。
  2.质疑的内容。研究如何更好地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想问,引导学生“在该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
  3.质疑的深度。以“阅读素养模型”为指导,帮助学生加深思维加工的程度,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的时间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
  4.问题解决及问题质量评价标准。研究学生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质疑的因素,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高层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曾听过一节课《七颗钻石》,结课时学生自由质疑,一生问:为何课题不是七颗星星或水罐的变化,而是七颗钻石呢?教师只是随意的肯定了孩子会质疑,但并没有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福建省教育学院鲍道宏教授在评课时,一再表示遗憾,他认为这个问题胜过了课堂上教师提的无数个问题,这才是真正的体现学生思维水平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要指向学生高层级的思维。
  (三)研究典型的基于不同文本的教学案例
  现有的语文课程在文本设置上厚此薄彼,偏重文学文本,忽视信息科技文本。但PISA、PIRLS增加了大量的“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在阅读素养导向下,教师要重视不同文本教学的典型课例的研究。问题设计中各项能力的培养均与不同的文学类、信息类文本联系,在不同的文本中进行有价值的问题设计。
  提问是通向阅读理解,提升阅读素养的大门。教师只有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最终形成国际阅读素养PIRLS所呈现的直接推论、诠释、整合、检验、评估等不同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EF),探讨拉萨地区窒息缺氧对藏族新生儿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39例窒息藏族新生儿(窒息组)出生2~3 d(治疗前)进行左心室EF测
【摘要】电影海报不同于语言意义的构建方式,它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实现的。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Kress &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电影海报进行了社会符号学分析。文章通过解读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深入探讨了电影海报是如何通过图像和文字共同实现表意功能,从而达到电影海报的宣传目的。  【关
【摘要】大课间活动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休息方式之一,其对于学生压力的缓解、精神的放松、良好性格的养成、文化建设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小学课间操进行优化改革创新,能够让其发挥更大价值,能够让大课间活动的作用得以更大程度彰显。基于此,本文就小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创新改革进行研究,希望可以让大课间活动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關键词】小学生 ; 大课间活动 ; 改革创新  【中图分
梅-罗综合征(Melkerson-Rosethal Syndrome)又名肉芽肿性唇炎综合征,表现为唇肿、面瘫、舌裂三联征。最先由瑞士医师Melkersson(1928年)和德国医师Rosenthal(1930年)报告,并由
2012年7月10日至15日,中国人保·2012年台湾天文与太空体验营在北京成功举办。此项活动由国家天文台和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主办,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
在食用菌的栽培中,成功与否及产量高低,决定于对各种杂菌的有效防除,现将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几种杂菌介绍如下: In the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the success or failu
今年4月, 广州市教研室到我校督查, 我所上的公开课《桥》,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质课.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叙述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凝练,环境描写与人物
期刊
【摘要】一直以来,数学试卷的编制和评价都受到中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在数学试卷的编制和评价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来说试卷的编制程序主要分为:确定考试目标、制定命题细目表、编选试题、组配试卷、试卷难度预测、试答全部试题、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细则七个步骤,同时在编制过程中需要遵循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切记在不经任
廉亚明(Ralph Kauz)教授是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当代著名汉学家.他从大学时代开始学习汉语,1994获得班贝格大学伊朗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得教授资格,之后,他在奥地
本仪器是为了提高拖拉机、衣机田间电测试验的精度并改善操作条件而研制的。在设计上较多地应用无线电遥测的新技术、新器件,如数字通信、模数转换和集成电路等等。本文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