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HO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托克维尔认为“当代的民主原则主要应从当代的具体历史条件中去总结和解释,不能用某种一般规律去总结和解释”,[1]p3因此,他极想研究对于当 时的民主发展具有最有利的条件,从而能够最全面地表现出其发展规律的国家的民主。本文主要介绍托克维尔有关民主的理论,并粗浅地谈一谈其现实性价值意义。
  关键词:民主 平等和自由多数暴政
  
  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Charles Alexis de Tocqueville)是法国19世纪著名政治思想家,被誉为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托克维尔本人于1940年写下了自己的成名之作《论美国的民主》,该书“奠定了托克维尔作为民主问题的先驱分析家之一的地位”。[2]p881《论美国的民主》这部经典著作在学术上和思想上都具有非常高的造诣,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实地系统考察的专著,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在西方被冷落了七八十年,直到二战以后才兴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并形成了托克维尔学。这是因为他在一百多年前对民主社会所做出的判断、预见和设想对现代社会仍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托克维尔民主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对法国大革命的理性反思
  
  托克维尔出生于今伊夫林省塞纳河畔维尔内伊的一个诺曼底贵族家庭。优裕的富足生活,使早年的托克维尔就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一些17、18世纪的启蒙主义思潮,深受一些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包括笛卡儿、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等等,其中使其终生受影响的却是存在哲学的创始人,法国的帕斯卡,“帕斯卡对精神和真理的热忱追求令托克维尔感佩不已,并已帕斯卡自律”。[3]正是这些激进的社会思潮与启蒙思想家探寻真理的精神对他以后的政治思想和生活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启蒙时代,人们惯常的思维使他们相信,民主和自由是合一的,总是相伴相生的。然而,法国大革命中极度民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得人们对民主产生了很强的畏惧心。贡斯当就认为民主和平等是现代世界所不能接受的。近代以来,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使民主成为必然趋势,而民主的思潮及其所产生的社会运动,也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其中包括如何看待民主社会中民主和自由的关系问题。
  
  二、托克维尔民主理论的基本思想
  
  1、民主条件下的平等和自由
  民主与自由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思想家们的头脑,因为他们无法从根本上对两者之间的真实关系进行明晰的界定。在启蒙时代,人们惯常的思维使他们相信,民主和自由是合一的,总是相伴相生的。然而,“法国大革命中极度民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使得人们对民主产生了很强的畏惧心。贡斯当就认为民主和平等是现代世界所不能接受的。”[4]
  在《论美国的民主》一文中,托克维尔敏锐地发现民主是时代发展的主流,并意识到贵族时代即将被新型的民主时代所代替,“民主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来”,“在民主已经成长的如此强大,而其敌对者已经变的如此软弱的今天,民主岂能止步不前”。同时他把民主当成是平等和多数的统治,并认为民主是人类正义的要求。在托克维尔看来,民主在一定意义上与平等有一种相通之处,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平等,包含着平等的颗粒。所以,他说:“平等也许并不怎么崇高,但它是正义性使它变的伟大和美丽”,而民主可以对“最大多数人的福利服务”。
  平等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现实,“身份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他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同样,在民主时代,没有人“高明得和强大得能不以平等为第一原则和号召而维护以自由为基础的制度”,自由必须与民主结合才有可能实现。而且,民主也是现实中可供选择的统治方式中最可取的。民主可以“对大多数人的利益服务”,其目的比较有益于人民。因此,可以说,平等是自由的保障,是自由实现的条件,而自由又是推动平等进一步实现的内在动力,只有两者的紧密结合,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社会的到来才不再是“乌托邦”的梦想。
  虽然平等的激情给民主社会造成了种种困境,但托克维尔依然相信,在现代民主国家里,自由必须以平等为基础或者只有结合平等才能实现,所以必须接受平等:“除了尊敬平等,自由将永远不会在这些(民主的)人民中建立。在我们开始的这些世纪里,任何人企图把自由建立在贵族之上注定要失败……任何人企图把权力垄断在一个阶级里,不管以什么名义,注定要失败。”[5]p28
  2、“多数暴政”的理论
  托克维尔在探讨民主、平等和自由之间三者关系时,并未停留在一般的叙述上,而是作了入木三分的剖析。他揭露了民主本身的发展对自由所构成的威胁产生了新的自由问题,即“多数暴政”的问题。
  这是他第一次明确系统地论述自由与民主可能的冲突,提醒人们防止多数人的暴政,民主制度的最大危险不在于无政府状态,而在于其绝对权威借多数之名扼杀个人的自由。因此,对托克维尔“多数暴政”理论的分析与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言,“如果不考虑托克维尔对多数的暴政,即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所作的说明,有关民主的问题的论述就不是完整的”。[1]p890
  托克维尔认为,“身份平等所造成的第一个和最强烈的激情,……是对这种平等本身的热爱”。人们爱平等甚于爱自由,“他们希望在自由之中享受平等,在不能如此的时候,也愿意在奴役之中享受平等”。而对自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从民主中产生出来的多数暴政。这是因为身份平等使个人的价值无关紧要,人数成为问题的关键。“个人变的日益渺小和无力。人们便习惯于不再重视每个公民而只重视全体人们,忘记了个体而只考虑人类整体”。人们认为,“许多人联合起来总比一个人的才智大”,并且“多数人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少数人的利益”。多数获得道义影响,既拥有强大的管理国家的实权,也拥有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实力,成为一切权力的根源,具有无限权威,任何力量都不能与之对抗。而无限权威就是专制,会导致暴政。
  在托克维尔看来,民主社会所产生的多数暴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智力平庸的多数人对智力优越的少数人的精神专暴。由于民主条件下的先天智能不是平均分配的,而人又很少有时间、内心或兴趣去追求知识,所以大部分人的智力注定是平庸的;但他们又相信众多联合起来的人比单个人具有更多的才能和智慧。因此,他们以数量的优势取代少数的智力优势:“多数的道义的权威部分地基于这样的观念,即众多联合起来的人比单个人具有更多的才能和智慧,并且议员的数量比其质量更重要”。多数的权威如此之大,以致连少数最终都同意对智力的这种攻击。多数对少数智力优越者的精神所施加的暴政,绝对使民主具有趋于平庸的倾向。
  另一种情况是多数穷人对少数富人的暴政。根据托克维尔认为,少数与多数、富人与穷人之分是一切社会的永恒特征,而且富人和中产者不可能构成社会的多数。因此,普选权实际上是把社会的政府授予了穷人。而统治阶级不可避免地是压迫者,所以多数穷人完全有可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对财产权的侵犯。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相信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传统冲突在民主条件下将会停止。
  密尔对托克维尔多数暴政的思想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托克维尔先生在这部名著中十分坚定地指出民主的好处,其坚定精神远远超过最热情的民主主义者在他们著作中的表现。作者清晰地看到可以导致民主像在美国那样出现多数的统治的一切危险,并对这些危险逐个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但他并没有由此寻找理由去反对他认为是人类进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的这种统治形式,而只是指出民主制度的一些弱点,指出纠正的办法,以使其良好的倾向得到自由发展,节制或弱化其不良影响。”[1]p970
  
  三、民主理论的现实性价值
  
  可以说,托克维尔对于民主理念的思考具有历史性意义,无论是对于过去还是面向未来,他对民主理念的独到见解还是发人深省的,始终值得人们去沉思。特别是其中对于民主条件下自由和平等的认识,以及对“多数暴政”理论的明晰,虽然有局限性的一面,但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历史发展中的事实,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的发展仍有着启迪意义。
  首先在于,托克维尔对自由的热爱。托克维尔在《回忆录》中曾说:“自由、法治、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对托克维尔来说,爱自由本身就是必须“历经千辛万苦”去追求的善。托克维尔把自由看得高于民主,高于平等。在他看来,“自由不能靠别人施舍,而要靠自己去争取。自由并不是一种安静的状态,而是一种不断的努力和创造。自由不是政府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治理结果”。[6]p58
  第二在于他洞见了民主社会的“多数暴政”危机。“民主国家的另一个非常自然的、但又非常危险的本能,就是使人轻视和不太考虑个人的权利。”[1]p877托克维尔强烈反对以牺牲自由来换取平等的偏激行为,因为千篇一律的平等有可能导致“多数的暴政”。托克维尔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现代意义上大多数民主国家的政治现实,即享有自由权的身份平等的人们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参与执政党及其官员的选举,同时充分利用在野党的制约作用和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各种社团制造的舆论压力来防止“多数暴政”的出现。
  在民主时代的今天,重温托克维尔的政治思想,其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得到了充分地肯定和体现,为人类最终走向更加民主、更加自由、更加平等的社会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2004
  [2]、[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著),李天然(等译):《政治哲学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3]、林国基:《论托克维尔的平等观与宗教观》,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4期·哲学研究
  [4]、邓振军:浅探托克维尔的民主自由思想,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
  [5]、崇明:《民主时代的政治与革命——论托克维尔的新政治科学与政治史》,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6]、王雪琴:《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飞速发展和我军队采购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采购的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也势必会改变传统采购的理念、方法和习惯。作为军队采购部门,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军队 采购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构筑以数字化为主、信息化为辅、适度智能化的军队采购信息系统。加强军队采购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在做好建设的同时,强化采购信息安全防范是确保军队采购活动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军队采
期刊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可爱的,就因为我们有最悠久的历史与高度的文化。我们无数世纪的劳动人民,以精心的创造与坚强的毅力,给后代留下丰富的宏丽的宝贵遗产,这些可贵的东西,永远放着光辉,到今天,都是我们人民所共有的宝藏。   单就认识我国的古典美术说,这就足以激发我们爱国的热情。我们是如此幸运,生在这个丰富的极古的美术品的国度里,生在这个发展的极其优秀的美术品的国度内,生在这个世世代代热爱美术的国度内,我们饿
期刊
摘 要:文中对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铁谱技术进行了介绍,重点讨论了铁谱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铁谱技术; 汽车; 状态监测; 故障诊断    铁谱技术是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V. C. Westcott, W .W. Seifert等人提出来的。铁谱技术自问世以来, 已为世界各国科技界所关注,主要的发展方向是用于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部队饮食保障社会化监控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提出了增加的看法。  关键词:保障;社会化;监控    从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的重要指示以来,各部队都认真贯彻,积极推行机关、院校、科研单位等非作战部队的饮食保障社会化。军需保障的模式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和变革,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成效比较明显,但也出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当前饮食保障
期刊
摘 要:泵送混凝土不仅应能改善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对薄壁密筋结构少振捣或不振捣施工,而且能减少收缩、防止裂缝、提高抗渗性、改善耐久性。但泵送混凝土强度不足、凝结异常时有发生,特别是裂缝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 温度 收缩 干缩     混凝土是粗集料、细集料、水泥石、水和气体所组成的非均质堆聚结构。混凝土混合料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凝结硬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军事斗争物资油料准备的要求与我国现行动员体制的实际出发,就物资油料地方力量动员的法规制度建设、指挥协调机构设置、人才队伍培养、基础性准备以及保障力量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物资油料;地方力量动员    一、尽快完善物资油料动员法规制度    物资油料地方力量动员是未来作战物资油料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已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一系列动员条令、条例、制度等,结
期刊
摘要:邓子恢同志是我党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他在从建国之初就开始对党的农村工作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见解和主张,尽管这些见解和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还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在农村生产责任制已经确立、国家更加关注三农问题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能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生产责任制;三包一奖;田间管理包产到户    中共中
期刊
摘 要: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是空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要求与发展趋势。本文就怎样提高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后勤训练水平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后勤训练    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建设是当前军事后勤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加强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后勤训练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建设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后勤训练指导思想,确立后勤训练“中心
期刊
摘要: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在筝的起源和命名上就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笔者将从筝的起源、名称的由来、形状、弦制等几个方面着手,使大家对古筝的历史沿革有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筝的种类和弦制也在不断变化着。它的变化大大丰富了筝的演奏表现力,可以使古筝在弹奏乐曲时更好的表达乐曲的韵味。  关键词:弹拨乐器;历史沿革;起源;命名;品种    筝是我国
期刊
摘 要:民用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部队中来,认真研究军用后勤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运用问题,对于促进后勤现代化建设、提升后勤保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军用技术;民用技术;结合运用;分析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民用高新技术具有重大的军事应用潜力。同时,军用物资生产、筹措方式不断改进,后勤装备,逐步实现了由民用企业负责开发生产,负责装备使用技术人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