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障碍那些事儿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zxs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俗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目前亦发现极少数患者起病于成年期),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或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据报道:约5%~20%的学龄儿童曾有短暂性抽动障碍病史,慢性抽动障碍在儿童少年期的患病率为1%~2%,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05%~3%。男孩多见。

抽动障碍是怎么得的?


  抽动障碍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最新的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可能是几种不同基因的组合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病理生理学上,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皮质基底神经节丘脑皮层回路的参与,然而,主要位置和神经递质仍然存在争议。
  目前研究表明该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全。研究发现,Tourette综合征家族史阳性的儿童发病率高,很大部分的Tourette综合征病例显示具有家族聚集性,并发现这些家族成员对抽动及强迫症状具有易感性。通过神经递质与行为以及精神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示本症与神经生化代谢改变有关,部分学者认为本症是由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所致;另有学者认为抽动障碍与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功能失调有关,或是由于脑内y-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功能降低,以致发生抽动。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影响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有人认为母孕期遭受某些应激事件、妊娠头3个月反应严重是导致子代发生抽动障碍的危险因素;出生后的应激也增加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发病。

抽动障碍怎么治疗和管理?


  抽动障碍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控制核心症状或目标症状。抽动障碍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目标症状,即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抽动常常是治疗的目标症状,但也有些患者的目标症状是强迫观念和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等。目前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渐渐认识到真正损害孩子社会功能、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都是抽动障碍的共病或并发症。所以积极控制并发症成为本病最重要的治疗目标之一。
  2.最终的目的是恢复社会功能。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儿能够成为比较正常的成人,能够融入到成年人的社会里去。
  抽动障碍的管理发生在多个阶段,一般从综合评估和心理教育开始。當抽动导致身体或心理社会障碍时,需要行为和药物干预(第二阶段)。深部脑刺激手术或实验性治疗代表第三阶段。行为治疗代表了积极干预的第一线,远程医疗提供了越来越大的潜力。抗精神病药物和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仍然是抽动的一线药物干预措施。对于患有抽动症的医学难治性严重残疾患者,深部脑刺激是一种潜在的选择,但年龄和目标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的精神障碍。虽然起病于儿童时期,但是许多患者症状迁延,治疗困难,甚至延续到成年时期,导致终生疾患。因此,有效的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强有力手段之一。关于治疗疗程,一般数月或1~2年,在减量的基础上逐渐停药。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维持治疗时间一般在6个月~2年,或更长时间,停药过早易导致症状复发。维持治疗量是以达到保持病情稳定的最低有效量为原则,一般为常规治疗量的1/2~2/3。结束维持治疗时采取逐渐减量至停药的方式更为稳妥。
  抽动障碍预后相对良好,有文献报道,1/4患儿在成年期抽动症状缓解,1/2症状减轻,1/4症状迁延至成年或终生。而预后多与其是否合并有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病家族史以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
其他文献
在一系列新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将自己的目标告诉他们认为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强的目标承诺并且有更好的表现。  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学和人力资源教授霍华德·克莱恩博士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分享你的目标能够使你获得更多的好处——前提是你与你所重视的人分享目标。而当人们把自己的目标告诉他们认为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或者把自己的目标藏在心里时,对自己实现目标没有帮助。”这项
期刊
看到这一幕,站在舞台侧面的张雁眼里渐渐盈满泪水。透过朦胧的泪光,那些难忘的往事又像过电影一般映上脑际。  初识谢晗,是在上大二时那次大学生联谊会上。他是美术系,高她一届,并且擅长音乐,是大学校园里众星捧月的摇滚王子,而她则是中文系沉默寡言的一位“书女”,每天往返于课堂、宿舍和校图书馆,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如果不是好友林娜拉她参加这个联谊会,那天下午,她可能还会选择去图书馆打发时光。  就是
期刊
一日,几个姐妹在一起闲聊,不知不觉扯到了各自的老公。这个话题一打开,就连一向寡言的莉也变得口若悬河。  莉说:“不提他还好,一提我就来气。昨晚出去喝酒,凌晨快两点才回来,满身酒气不说,还吐得满床都是。平时家里、孩子从不管,就连他爸妈也是我在操心,真后悔当初怎么会嫁给他!”  话音刚落,娜就抢着说:“不要说你家了,我比你更惨。让你和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的人过一辈子试试?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他抱的次数都
期刊
小疆因为严重的抑郁被父母送到了医院。  在父母看来,这个孩子青春期后有点任性,好好的学,说不上就不上了,枉费了他们辛苦种地卖菜换来的钱交学费。要知道,这孩子从小挺乖的,根本不用他们管,学习成绩好可是出了名的,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年级前十名。可上了高中之后,小疆的成绩明显下滑,常常发呆,有时眼睛红红的,像刚哭过,问他也不说。饭量见少,半夜睡着睡着就“腾”地坐起来,有时还大喊大叫的。常常莫名其妙地说心慌喘
期刊
现在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代购保健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最近出药物咨询时,也是经常有抑郁症患者拿着保健品向药师咨询,品种五花八门,大多数连见过都没有见过。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患者拿着一瓶治疗抑郁症的保健品来咨询,他说他的朋友给他推荐了这种保健品,药师拿过来后发现原来是St. John's Wort—圣约翰草提取物。  在介绍这种保健品是否可以使用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这种草——小课堂  圣约翰草(Hy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精神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健康科普工作的推动,作为心理健康“大敌”之一的抑郁症,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现如今提起抑郁症,人们并不会感到陌生。  与此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特别容易被大家误解的疾病。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特殊的“抑郁症”,他们也会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可医生给处方的药物却不是抗抑郁药,或者只是很少量的抗抑郁药和很大量的其他类药物。明明也是“抑郁症”,为什么医生却
期刊
有的小明友虽然在幼儿园的时候有过一些抽动症状,比如轻微眨眼现象,但是可能不知原因经过一段时间会有所好转。家长以为这些抽动症状只是孩子的小毛病,长大就会好,也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外人面前抽动症状就少很多,自然地以为这个症状是孩子自己可以克服的,不用理会。还有的家长看见孩子频繁的抽动症状,由于不了解是疾病的缘故,还以为是孩子故意弄的小动作而感到非常生气,严厉批评指责,或者是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加以嘲讽。但是
期刊
同学聚会,聊天内容之丰富,专业电台也无以比拟。什么服装美食、物价天气、入托考研、美容锻炼、婆婆小姑、音乐情感等。但是只要聊到婚姻家庭,大家就会话锋一转,转到她身上。大家众口一词,商量好了似的:你看人家小美,爱人知冷知热,关心体贴,脾气好有耐性,会生活有情趣,小美多幸福,命多好啊!  每每大家夸赞小美,小美都会撇着嘴不屑地说,“哪有那么好,你们看见的不过是表象而已。”  是的,对于爱人,小美有很多不
期刊
說起孩童时期的精神罹患,大多数家长都能说出自闭症和多动症,并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可对有一种疾病却知之甚少。当孩子出现这种病症时,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病了,认为是孩子淘气、故意不听话,对其进行严厉的教训;还有一部分家长则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觉得孩子精神不正常了,因此方寸大乱。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对待方式,源于家长对这种疾病——抽动障碍的不了解所致。  在“本期策划”栏目,我们请到几位专家对抽动障碍这
期刊
5月份一个普通的周三上午,我正在門诊忙碌着,门口“啊,啊,啊……”的连续怪声不断响起。虽然是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也大概知道这个病人应该是来看儿科门诊的。几个小时后,终于到了这个孩子就诊时间了。虽然大概知道孩子是什么情况,但当孩子坐在我对面时,我还是有些惊讶。只见男孩的左侧脸颊和额头有明显的皮肤破溃,有些血肉模糊,我心里微微责怪家长:怎么这样了才带孩子来看。  这个12岁男孩,是一名六年级学生,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