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的文言课堂添一抹亮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ki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迫于高考压力,各地大搞题海战术,文言文教学最大价值几乎变成了应付考试中的文言试题。文言课堂成了默读课、失声课,文辞优美、意趣万千的古文被草率肢解,大量机械训练进一步麻木了学生的情感。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量活跃学生的思维,试图把原本单调、枯燥的古文字课、训练课转变成提升学生素养的新课堂,作者从朗读、鉴赏、拓展三方面入手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 鉴赏 拓展
  一直以来,我们把字词理解和文意疏通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不是每篇课文都必须逐层逐句地翻译讲解。串讲法自有串讲法的好处,但教师教学设计可以有变化。特别到了高二选修课的《史记选读》,如果每篇课文都采用这种单一的方式,那么语文课堂就成了千课一面的形式,久而久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受挫,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面对这一现象,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课堂面貌。
  一、因声求气,口诵心悟
  语言是有力量的,古文的韵律变化不应该被简单的课堂串讲肢解掉、淡化掉。试想古人读书,手持书卷偃仰涵咏,那种陶醉其中的神情,在课堂上是见不到了。文言课变成了默读课、失声课。而朗读本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通过直觉体味语言,对语言的意义、情态、情味进行综合感受的基本而有效的方式。
  朗读是有层次的,初读课文,学生必须跨越字词的障碍和难句停顿的障碍。不熟读不能解其意,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达成知识的贯通。实现第一层目标之后,我将朗读目标定为反复诵读、贯通情感。学生只有揣摩体悟出作者的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另一个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趣味。
  如学习《报任安书》一文,作者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辱含垢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世之辱哉!”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受辱的痛苦、悲愤之情。朗读第5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的豪迈之情。随着对文章情韵美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从朗读之中深入作者内心世界,更深刻地理解司马迁的人生选择,理解他非凡的精神魅力。
  又如《阿房宫赋》通篇用韵,排偶整齐,同时长短句交错,参差有致,读起来时而浩浩荡荡、气势雄浑,时而平平仄仄、高低有序。写“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由繁华而到苍凉,引导学生读出情感的变化;写秦亡的教训是连用一组排比句“使……多于……”铿锵有力,最后收尾“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无限叹惋。
  由此可知,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由“感”而“悟”的催化剂。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读出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并为这多样的情感所打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含英咀华,赏鉴品味
  语言不仅仅是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还蕴藏了作品的精髓。由于作品的精髓隐藏在貌似艰涩的文字背后,导致文言文教学更多地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过于注重工具性,甚至用工具性替代人文性。仿佛埋头赶路,一路风尘仆仆,从没有用心赏读过身边的美景。长此以往,文言文教学中鉴赏环节变得薄弱,学生对文言的感情日益苍白。
  鉴于以上思考,教学中我紧抓文言文品读鉴赏这一环节。将作品鉴赏挖掘放在重要位置,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赏鉴。
  如教《鸿门宴》一文时,关于项羽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是极具思辨价值的一个问题。司马迁把项羽当做悲剧英雄来写:“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职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后人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为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我搜集了后世诸人对项羽的评价,让学生反复赏读,鼓励学生在参照前人评价的基础上表达不同见解。
  又如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引导学生赏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手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比较妻子亲手所种与我亲手所种哪个更好,学生各抒己见,最终认定妻子亲手种植更能体现情深。作者睹物思人,亡妻所植树木今已亭亭如盖,收束全文,意蕴深长,情深不尽。
  这样教师就把最大的课堂空间交还给了学生,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了引导者。学生哪怕自我感悟了1%也好过教师传授的99%。因为任何精彩的教师分析也弥补不了学生的情感苍白,只有学生自我参与进来才有机会改变这种局面。
  三、适时迁移,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人是靠大脑解决问题的。”学生不需要动脑的课堂是沉闷的、乏味的。文言课上只侧重教师灌输,忽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是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必要的。创新能力束缚大多来自定势思维,突破定势思维的最好办法就是转换或扩展思维视角。拓展思维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基于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适时迁移、拓展。
  如教学贾谊的《过秦论》时我做了以下拓展:
  1.比较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分析二人对秦灭亡原因的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
  2.贾谊对农民起义领袖陈涉是怎么评价的?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西汉王朝哪些制度和观念?印发司马迁的《陈涉世家》,看看司马迁和贾谊对陈涉的评价有哪些分歧,让学生总结原因。
  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借鉴运用了对联环节。
  1.出上联,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出示下联。上联:“烛之武三寸巧舌挽狂澜。”
  2.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拟对联总结每段大意。生:“郑文公诚心悔过,烛之武临危受命。”“秦穆公审时与郑结盟,晋文侯度势班师回国。”
  这样拓展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乐于接受,并能积极参与进来,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在拓展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取得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学生可以通过文言文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中蕴藏丰富的情感、合理的人生价值观、气韵深长的精神力量,这些精髓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思辨能力及审美价值。教学不应该放弃这种追求,应明确肩负的使命,为沉闷的文言文课堂引进活力之源,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充盈学生日益苍白的感情、活化学生的思维。
其他文献
《美国牧歌》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精心构筑的一部美国悲剧,更是小说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以普通美国人“瑞典佬”的形象,努力构建美国田园生活,却遭遇梦幻破
本文就高校班主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职业角色进行了定位.班主任是学生人生方向的指路灯、行为的规范者;另外对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上的工作方法进行了探析.
摘 要: 在依据什么标准选拔人才的问题上,其争议在中国古代业已存在,宋代围绕改革科举制度的“取士”论争显得十分尖锐。到底是依据地域或者地理差别有区分度的灵活多样的分路取士,还是不分地域无差别地全国一张试卷“一把尺子”凭才取士呢?以司马光与欧阳修为代表的双方各持己见,互不让步。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复制”和再现,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当下的高考划定分数线和录取过程中,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怎样更理性更
摘 要: 优质的课堂提问是集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教案的设计于一体的结晶,课堂知识的升华与延伸都与提问质量息息相关。提问这一形式不是教师随口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苦心钻研具有的结果。当今时代,为了落实新课改,教师应该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弃之糟粕,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与时俱进。所谓提问,需要形式多样、角度新型、内涵合理和价值观明确,并有计划有条理地精心设计,让提问发挥本有的
摘 要: 《呼啸山庄》以19世纪英国社会动荡为背景,讲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凄美的浪漫爱情故事及希斯克利夫的复仇故事。希斯克利夫在爱与恨的情感交织之中一步一步走向极端,呼啸山庄在希斯克利夫的极端冷酷的统治之下变得十分凄凉和冷漠,无论是环境还是人性都如此,但是仇恨之际,却迎来了人性复苏,哈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情感化了希斯克利夫,让他在冰冷的性情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人性的善良,即使在冰冷的夜晚,也阻挡不了人
摘 要: 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每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心学生,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控与教导,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课堂生成 深度探究 语文教学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艺术的魅力之处。但任何一种艺术的魅力单纯地依靠他人的讲解都是无法理解的,只有进行
摘 要: 《骆驼祥子》标志着老舍的第一个创作高峰,真实、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北平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者,一直坚持自我,想要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经过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逐渐丧失生活信心,沦为没有情感没有信念的行尸走肉,直至走向堕落和毁灭。造成祥子人生悲剧的原因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 《骆驼祥子》 外在原因 内在原因 悲剧 
克里沃罗格矿区的充填采矿法矿井,开采深度超过1000m,固液比为4:1的充填料沿直径为250mm 的管道输送至采场充填,流量为120m~3/h.由于管内压力大,形成堵塞时管道会破裂,充填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灿烂遗产,是炎黄子孙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学子,应始终秉持弘扬并继承传统文化的不屈精神,在语文学习中尽全力发挥自己所能,为多彩文化的传承之路出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深度整合学习资料,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融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文化气息洋溢于整个校园,使传统美德得以科学传承,这种教学途径既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又能从整体入手帮
淮安市中考文言文的考查三年迈出三大步:2014年考查两篇课内文言文《晏子使楚》和《送东阳马生序》的比较阅读;2015年考查了一篇课内文言文《出师表》和课外文言文《史记·淮阴侯列传》的一段比较阅读;2016年考查了《小石潭记》和课外一篇《游媚笔谭记》。从考查的趋势来看是逐渐由课内向课外过渡,据说2017年中考可能完全考查课外的文言文,所以从考查趋势看文言文复习策略也要跟着发生巨大变化。那么如何进行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