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消除边远山区小学“学生难作文,一写作文就抄袭”的现状,根本途径是对学生加强造段训练。为此,教师除了理解造段的含义,认识造段的意义之外,还要把造段的方法交给学生。
关键词:边远山区;中高年级;造段训练;方法
“学生难作文,一写作文就抄袭”一直困扰着边远山区小学作文教学。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造段训练。因为造段训练是培养学生造段能力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理解造段的含义
到底什么是造段?这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造段能力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所谓造段,顾名思义,就是构造自然段,即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有生因素进行加工改造,说写成段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课文有生因素主要包括体裁、题目、句式、句子、句群、人称、细节、表达方式等。这些因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训练点。一般来说,一个意义段或由一个自然段组成,或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所以,学生造出来的自然段,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教师不必在此煞费苦心。
二、认识造段训练的意义
造段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式之一。学生写作文是组词造句,构段成篇的过程。所以,从句、段、篇的关系这一视角来看,造段具有承句启篇的作用。由此可知,通过对学生进行造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承句启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造段训练,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意味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造段训练,目的是教给学生造段的方法,并非为了训练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造段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1.引导学生补白造段
所谓补白造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挖掘教材,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在事物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用想象填补外界信息的空白的一種造段方法。如《黄道婆》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黄道婆的身世,以及交代了她逃离家门的原因。然而,有关黄道婆的肖像,作者没有写出来。我在教学时,便出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黄道婆的头发怎么样?(2)眼睛和脸儿又是怎么样呢?(3)她平常穿的什么样?请你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说一说。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黄道婆非常漂亮。头发乌黑乌黑的,眼睛笑眯眯的,而且很精神,穿的又很整洁。”有的索性说:“黄道婆就像我妈妈一样,头发干净,梳得整齐,眼睛很好看,……”
2.让学生换词移用造段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尤有精美、颇有文采且有价值的语句。为了能够把这些语句运用到另一类似的情境中,在学生熟读成诵这些语句的基础上,让他们更换语句中的个别名物性的主体词,从而造成了体现新情境的语段。这就是换词移用造段。如《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有一个句群:“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一句群对桂林的山的描摹可谓形象逼真。边远山区山的景状也多有如此特点。这可谓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换词移用造段训练的理想训练点。在笔者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变换了主体词,造出了这样的语段:“故乡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连绵不断,像金猴,像雄鸡,像猛虎,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故乡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故乡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故乡的山实在太牛了!”
3.指导学生在典型处仿写造段
仿写造段即用学生读过的课文,学过的范文为范例进行模仿构段。这种造段方法,目的在于经过反复地模仿练习,把别人的写作技巧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矛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如此看来,仿写就是学生造段的阶梯、成功的基石。我们不难看到,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典型,且在写作中常用到的句段连贯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方式进行说写训练。如《开国大典》第四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群众入场的壮观情境,是典型的场面描写。教学完这个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写法,并用比喻的手法,简要说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又如,学了《四季童话》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时序描述的方法,概要性地说写校园、家乡,或者别的地方的四季景物。
4.让学生改写造段
改写造段即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性的造段训练。在这方面,我主要是这样做的:一是引导学生以改变文章体裁的形式来造段。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倾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这首古诗,弄懂每个词的意思,然后弄懂诗的主题、情节等等,最后要求学生用把它改成记叙文的形式进行说写训练。二是改变叙事人称造段,例如,学习了《失去的一天》这课后,笔者让学生由第三人称改换成第一人称,直接说“我”是怎样失去一天的。三是改变题目造段,如学了说明文《卢沟桥》后,我让学生以“参观卢沟桥”为题,将课文改成记叙文的形式以“我”的口吻进行具体、创造性的描述。
5.让学生续写造段
所谓续写造段,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顺承原文内容进行延续说写,创造出新的语段。例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种田人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再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结果落空了,并且,他的田里已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那么,他该怎么办呢?学完这则寓言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内容续写。有的写种田人到处讨饭吃,有的写种田人哭笑不得,有的写种田人去打工了,有的写种田人只好卖儿卖女过日子,爱人气得上吊自尽了……
总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笔者深信,只要教师从上文所提及的几方面着手不辍,边远山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造段能力是会逐渐形成的。那么,上述的不良现状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作者单位:广西省都安县隆福乡崇山小学)
关键词:边远山区;中高年级;造段训练;方法
“学生难作文,一写作文就抄袭”一直困扰着边远山区小学作文教学。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对学生加强造段训练。因为造段训练是培养学生造段能力的关键。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理解造段的含义
到底什么是造段?这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造段能力之前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所谓造段,顾名思义,就是构造自然段,即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课文有生因素进行加工改造,说写成段的一种语言训练方式。课文有生因素主要包括体裁、题目、句式、句子、句群、人称、细节、表达方式等。这些因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训练点。一般来说,一个意义段或由一个自然段组成,或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所以,学生造出来的自然段,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教师不必在此煞费苦心。
二、认识造段训练的意义
造段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方式之一。学生写作文是组词造句,构段成篇的过程。所以,从句、段、篇的关系这一视角来看,造段具有承句启篇的作用。由此可知,通过对学生进行造段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承句启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造段训练,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三、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意味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造段训练,目的是教给学生造段的方法,并非为了训练而训练。只有这样,学生的造段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1.引导学生补白造段
所谓补白造段,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挖掘教材,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想象,在事物之间建立起必要的联系,用想象填补外界信息的空白的一種造段方法。如《黄道婆》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黄道婆的身世,以及交代了她逃离家门的原因。然而,有关黄道婆的肖像,作者没有写出来。我在教学时,便出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黄道婆的头发怎么样?(2)眼睛和脸儿又是怎么样呢?(3)她平常穿的什么样?请你结合课文插图想一想,说一说。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黄道婆非常漂亮。头发乌黑乌黑的,眼睛笑眯眯的,而且很精神,穿的又很整洁。”有的索性说:“黄道婆就像我妈妈一样,头发干净,梳得整齐,眼睛很好看,……”
2.让学生换词移用造段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尤有精美、颇有文采且有价值的语句。为了能够把这些语句运用到另一类似的情境中,在学生熟读成诵这些语句的基础上,让他们更换语句中的个别名物性的主体词,从而造成了体现新情境的语段。这就是换词移用造段。如《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有一个句群:“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一句群对桂林的山的描摹可谓形象逼真。边远山区山的景状也多有如此特点。这可谓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换词移用造段训练的理想训练点。在笔者的指导下,一些学生变换了主体词,造出了这样的语段:“故乡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连绵不断,像金猴,像雄鸡,像猛虎,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故乡的山真秀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影水中;故乡的山真险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故乡的山实在太牛了!”
3.指导学生在典型处仿写造段
仿写造段即用学生读过的课文,学过的范文为范例进行模仿构段。这种造段方法,目的在于经过反复地模仿练习,把别人的写作技巧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矛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如此看来,仿写就是学生造段的阶梯、成功的基石。我们不难看到,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典型,且在写作中常用到的句段连贯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方式进行说写训练。如《开国大典》第四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群众入场的壮观情境,是典型的场面描写。教学完这个自然段后,教师让学生模仿“总—分—总”的写法,并用比喻的手法,简要说写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场面。又如,学了《四季童话》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按春夏秋冬四季时序描述的方法,概要性地说写校园、家乡,或者别的地方的四季景物。
4.让学生改写造段
改写造段即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性的造段训练。在这方面,我主要是这样做的:一是引导学生以改变文章体裁的形式来造段。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倾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这首古诗,弄懂每个词的意思,然后弄懂诗的主题、情节等等,最后要求学生用把它改成记叙文的形式进行说写训练。二是改变叙事人称造段,例如,学习了《失去的一天》这课后,笔者让学生由第三人称改换成第一人称,直接说“我”是怎样失去一天的。三是改变题目造段,如学了说明文《卢沟桥》后,我让学生以“参观卢沟桥”为题,将课文改成记叙文的形式以“我”的口吻进行具体、创造性的描述。
5.让学生续写造段
所谓续写造段,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顺承原文内容进行延续说写,创造出新的语段。例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种田人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再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结果落空了,并且,他的田里已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那么,他该怎么办呢?学完这则寓言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内容续写。有的写种田人到处讨饭吃,有的写种田人哭笑不得,有的写种田人去打工了,有的写种田人只好卖儿卖女过日子,爱人气得上吊自尽了……
总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笔者深信,只要教师从上文所提及的几方面着手不辍,边远山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造段能力是会逐渐形成的。那么,上述的不良现状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作者单位:广西省都安县隆福乡崇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