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家”文化更是深入人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构想是我国在解决台湾问题时的重要思想理论。台湾问题,作为我国和平统一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一直是牵动两岸人民内心的大问题。“家”文化与解决台湾问题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台湾文学在内的台湾文化与传统“家”文化亦存在共通之处。
  [关键词]“家”文化 台湾问题 作用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080-01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追溯台湾文化的本源,一大批作家、诗人对于大陆的眷恋清晰可见,“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诗字字可表思乡之情;作家郁化清的作品亦可读出念家心切。这与中国传统“家”文化是分不开的,“家”文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家”文化的特点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无价瑰宝。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分支文化多种多样,“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典型代表,“家”文化之所以经久不息流传于今,与其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家”文化特点有三:其一为固定性,家文化就其整体性而言,对文化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不同的生产方式为不同的文化奠定了发展基础,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生产方式相适应,逐渐形成形态各异的文化和文明。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我国早期人民依恋土地,世世代代在土地上耕作繁衍,形成我国传统“家”文化特有的固定性。其二为包容性,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栖息的地方,对于家的情节是十分稳定的,对于家庭成员的包容,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中所少见的,文化形成的包容注定了家文化自身的包容性特点。其三为依存性,众所周知,我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是以黄河流域的文化为主体,逐渐与其他地域文化相融合,其他地域文化渗入黄河流域文化的历史过程。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文化,集成各区域文化共同点,形成独特的依存性,使其他各区域、各类型传统文化得以共同生长。
  二、台湾地域文化特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台湾研究25年精粹》中,有一段这样写:“明末莆田周婴撰写的《东番记》是台湾早期历史,特别是台湾原住民历史的最重要文献之一。”②台湾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特点并与大陆文化共同。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同根同源,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源于台湾文化的发祥渊源。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外来侵略文化的浸染,台湾文化显现出其特有形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台湾区域文化的影响始终是主要方面。其二:多元补充,这与台湾被日本割据时期具有极大关系。“日本割占台湾50年,推行同化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面影响甚为深远。日据时期,殖民当局在思想文化方面最激烈的举措当推‘皇民化’政策。”③这一特点,对如今的两岸关系来说,也不无“后遗症”。
  三、“家”文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中的作用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地域文化之间存在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才使得家文化在解决台湾问题中能够发挥作用。那么,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传统“家”文化是两岸文化认同的桥梁和纽帶。“乡愁诗人”余光中在他的诗中多次表达对于家乡的眷恋、对于祖国母亲的思念,文人墨客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感情,正是“家”的传承和发展。其二,“家”文化扩宽两岸沟通交流路径。由于同根同源的文化脉络,两岸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得以开阔,文化上的交流属于软性沟通的方式方法,更易于两岸人民在精神领域进行沟通和交流。其三,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快速推进。台湾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家”文化的融合与作用,和平统一的进程必将加快。
  两岸之间存在天然的文化渊源,台湾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两岸人民拥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和强大的民族精神,这是两岸人民密不可分的重要原因。在促进祖国统一、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过程中,文化认同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是统一时间上早晚的问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个趋势。”④在这一形势下,两岸关系一定会更加融洽和谐。
  注释:
  ①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95页.
  ②③李祖基.台湾研究25年精粹-历史篇.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第33页,第228页.
  ④彭莉主编.台湾研究新跨越·两岸观察.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第38页.
  【参考文献】
  [1]徐学主编.台湾研究新跨越·文学探索[M].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
  [2]徐学主编.台湾研究25年精粹·文学篇[M].九州出版社,2005年6月.
其他文献
[摘要]《长庆石油报》是反映长庆油田企业文化的窗口,作为一名企业报的编辑,怎样把企业报办好,很大程度上对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企业报如何发挥好它的功能,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取决于它的整体编辑水平。  [关键词]企业报 编辑 能力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110-01  作为企业文
[摘要]通过观看电视剧《水浒》中有关婚姻家庭方面的戏剧再现,从哲学视角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与当今社会出现的婚姻问题加以比较,以及对婚姻观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与思考,提出一些多元化的婚姻价值取向与文学思想,尤其重点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传递出的旧式婚姻信息,对当今社会婚姻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婚姻家庭 价值取向 《水浒》 儒家文化 封建制度  [中图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文化建设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但是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农村居民参与的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不良文化不断向农村侵袭,基层党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群众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对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群众文化 农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高相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却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文是结合我院实践,对中高职衔接教育所做的一点探讨。  [关键词]中高职 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71-01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
[摘要]政治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社会是发展变化着的,概念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发展变化着的。对于政治这种历史性概念的理解,单单介绍一个定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本文对政治这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做以简要的梳理。  [关键词]政治 含义 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02-01  一、奴隶社会的政治概念  政治起源于奴隶社会
[摘要]当代中国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政府面临着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重任。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都对我们今后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公务员聘任制的优点与问题,对比国外成熟经验,为我国的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 聘任制 效率优先 雇员制
[摘要]梅河口市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关键词]党校 教育 人才 智力 保障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17-01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进
[摘要]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应当是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做好“跟随者”“伴随者”“引领者”。突破传统宣传思维,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创新研究,是高校各级党政干部的政治责任,也是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正确认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准确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对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过去单纯的“增强体质”“为国争光”到今天的健康、时尚,“享受体育生活”已经成为流行的观念。职业化、产业化也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大方向。  [关键词]体育产业转型期 退役过渡期 职业年金保险 财务安排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如何使全体教学人员与企业人员积极更新观念,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学校企业优势的互补,共同培养出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