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变“黑”:捕获大量温室气体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bo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多而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如何有效地减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极为重要的任务。在CO2排放方面,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并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当前人们普遍采用的碳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在技术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源”;人工造林等增加生物碳“汇”;促进元素循环以“减汇增源”,并把大部分碳“埋葬’’在地下。但在具体操作中,前两者需要花费昂贵的代价,而后者,即在元素循环过程中增加土壤碳汇则具有美好的前景。
  地球上的碳以海洋中最多,达34.5万亿吨;陆地(植物、动物、湿地、土壤)次之,约24万亿吨,大气最小,约0.7万亿吨。在人类活动最频繁的陆地表面上,土壤是地球重要的碳库。全球土壤碳库为1.4~2.2万亿吨,是大气碳库的2~3倍。理论上讲,大气中的碳全部埋在土壤里也能够装得下。但是,土壤碳库的作用是双重的,完全取决于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将高有机碳含量的森林与草原土壤开垦为农田,以及农田耕作中仅施加化肥忽视有机肥,都会将土壤碳库由“汇”变成“源”。相反,如果农业措施得当,使土壤有机碳维持在较高的含量水平,则农业土壤可固定巨大的碳。目前人类挖出来的化石碳也是埋葬在地下的,只不过埋藏得更深而已。除生物措施外,解决碳的去向出路应在地下,这个地下不是各种矿坑,而是地表土壤,包括成熟的森林、草原、沼泽、高寒草甸、甚至农田土壤在内。
  土壤碳库主要储存有机碳,它们来自动植物、微生物残体、排泄物、分泌物等,上述成分分解后以土壤腐殖质形式存在,相对稳定。遗憾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长期以来由于仅用地而不养地,土壤有机质下降严重。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中国黑土区,土壤退化就使其固定的碳向环境净释放。中国黑土地总面积352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黑土地解决了中国超过10%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然而其代价也是沉重的。中国科学院和黑龙江省有关科研机构研究数据表明,东北地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从60~70年前的80~10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2%,85%的黑土地处于养分亏缺状态。黑龙江省黑土层流失厚度每年达到0.6~1厘米;吉林省30厘米以下薄层黑土面积已占黑土总面积的42%。
  中国有18亿亩农田,平均容重1.2吨每立方米,若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的话,就相当于土壤从空气中净吸收了306亿吨CO2。即使我们利用3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增长过程,每年也约有10亿吨的CO2被固定在土壤里中。目前中国经济活动排放的净CO2约为70亿吨,至2015年将超过100亿吨。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依靠土壤捕获碳的量是巨大的,且技术上也相对容易操作。
  中国农田土壤经过数千年的耕作,土壤有机碳严重偏低,与同类型土壤进行对比,我国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尚不及欧洲土壤的一半,因此可提升的潜力很大。从目前中国耕地有机质含量来看,水田土壤大多在1~3%,而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1%的就占31.2%。尽管有人乐观地估计,中国近20年来,中国53~59%农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长趋势,30~31%呈下降趋势,10%基本持平,中国耕地有机碳贮量总体增加了3.11~4.01亿吨,但我们依然认为中国土壤碳库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农民大量焚烧秸秆,就将作物固定的碳当年还给了大气。
  增加耕地有机质可显著地固定大气中的碳,那么如何来实施呢?我们提出的思路是,在人类收获粮食的同时,快速将秸秆收集、处理并储藏起来,为食草动物储备“粮食”;将动物粪便中的能量通过沼气池,提取出来供应农户需要,减少农户与工业和城市争夺化石能源;沼渣、沼液中作为优质肥料还田,替代全国至少一半的化肥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加土壤有机质。
  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将耕地变“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覆盖农膜使其变“白”,不仅可以固碳减排,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土壤抗蚀抗旱性能,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大量试验表明:每增加0.1个百分点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就可释放600~800公斤/公顷的粮食生产潜力。因此,培育土壤碳库是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培肥土壤的一举多得的措施。
  为了实现上述耕地固碳目标,我们建议:一要大力发展秸秆畜牧业,增加有机肥、开辟乡村新能源,减少化肥使用并固碳;二要通过市场消费将农产品在价格上拉开,将中国耕地的5~10%培育成告别化肥、农药、添加剂、除草剂的永久固碳型有机农业,在这类土地上生产安全放心的粮食、肉、蛋、奶和蔬菜,增加的价格靠城市市民的自觉消费,来为农民增收和土壤固碳“买单”;三是利用农业有机弃废物还田,并辅以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减轻土壤有机质分解,促进土壤有机质增加;四是利用充分挖掘传统农业文化,大力发展“稻鸭互作”、“稻鱼互作”、“禽粮互作”型生态农业;五是在政策上鼓励耕地固碳。4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索甲基强的松龙在重症哮喘急性发作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4例重症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和对照组(地塞米松组),现场急救时对患者实
目的:观察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用于中孕引产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孕引产妇女分两组行单用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入和利凡诺配伍米非司酮引产,观察临产发动时间、胎盘娩出时间、产后
保护椎管骨性结构的完整,克服椎板开窗法与半椎板切除术后带来的硬膜粘连及脊椎失稳。方法:对100例CT片测得L5椎管矢状径与横径,关节突间内径。从解剖上选择本手术的适应症,行合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应。方法妇科腹腔镜手术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照随机对照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即A组(
目的探讨儿科感染疾病中采用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感染疾病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2组儿童进
摘要:数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发展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始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着学生高年级学习和未来的长远发展。所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对此,本文将从精心导入、动手操作与主体探究三方面出发,系统性地分析和论述实现和促进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有效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CVD)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COPD合并CV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治疗组(n=38)
摘 要:小学中高年级是向初中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教学中的高效,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高效率教学;质量与效率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效率较低的问题,而这种状况的产生无疑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发展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且实
目的:观察微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血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对21例确诊DIC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静脉滴入微量肝素1873~3125u/天(15~25mg/天),观察出血等临床情况,隔
摘要:本文将从价值取向,语法范畴方面对中西方进行对比,以跨文化为视角对其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中文与英文两种语言的区别,以此来指导二语习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语法;个体主义;中西对比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在当今世界逐渐一体化和全球化大格局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