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时代新闻报道的人文追求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新闻工作者都有一个切身感受,那就是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日益重视,甚至把它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曾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各项工作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善民生”更以单独章节被列入其中,表明“民生问题”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民生话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焦点,“如何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已是下一步全社会的首要任务。那么,民生时代的到来与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着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时代的要求和背景下,媒体应该如何以实际行动,反映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切实有效反映民生问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体现媒体的社会效益,以及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追求呢?
  从“以官为本”到“以人为本”——新闻理念发生变化,开始注重对人学问题的探讨
  所谓“新闻”,按照其传统定义,多指那些新近发生、真实的、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让人们觉得有意思、感兴趣的事情——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涉及其生存与发展的事情,无疑是他们更加关心、关注的新闻。另外,高尔基曾有过重要命题:“文学是人学。”对此我们不妨推而广之地认为,“新闻也是人学”,因为它同样离不开对“人”的关注,离不开对个体、部分“人”身上所发生事件、意识、生命的全貌,及其所代表群体共性的揭示。
  然而,在“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之下,曾几何时,新闻的理念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领导、宣传部门,包括媒体从业人员自己对什么是“新闻”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他们片面忽略并割裂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新闻当成某些领导歌功颂德的工具,在新闻中一味发布领导声音、展示领导形象;在新闻的编排播发上也唯领导意志是从,有些报道说改就改,说毙就毙;新闻报道的效果往往也是只求领导满意,无视普通百姓、普通观众的态度和认同。如此做法,不仅忽略了新闻自身的规律特点,同时也拉开了领导与群众的距离,拉开了新闻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随着党和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人”、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收视率的压力,新闻报道的理念随之发生改变,从“以官为本”向“以人为本”转移。媒体也由以往的高高在上,到开始关注受众需要,研究受众心理,重视受众反馈。这是时代和媒体发展的必然。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明确指出新闻工作的要点之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如此更是阐明新闻发展的方向,那就是,新闻服务的对象是“人”,新闻报道的要求、内容、效果,也都是要满足“人”的需要。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扭转以往新闻片面为领导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态势,去除新闻“假大空”、盲目“歌功颂德”的弊端,按照“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从事新闻的宣传实践活动,让新闻报道能够真正反映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尽显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体察民生疾苦,展示媒体的人文精神与关怀。
  从“宏大叙事”到“日常记录”——新闻内容引发革命性突破,对百姓的生存状态予以关注
  在恩格斯看来,生存、享受、发展构成了人类欲望结构的三个由低向高的层次。马斯洛也将人的低层次要求和高层次要求作了区分,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民生时代的到来,对人群生存状态的关注,民生新闻的出现,应该说,是新闻事业自身发展并寻求变革的必然结果。这种变革的人文性表现为:
  新闻走下神坛,小人物成了报道的主角。江苏广电总台2002年元旦开播的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了民生栏目的先河。一时间,民生类栏目在电视媒体中异军突起,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媒体力量。
  伴随着大量民生栏目出现的,是新闻内容的突破。这类新闻不再是以往的“会议报道连篇累牍,领导同志频频亮相,各行各业形势喜人,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而往往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出现在屏幕上的,多是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是街头市井、人情冷暖,是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悲喜忧伤。在这里,媒体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诸如民工、保安、家庭主妇、社区居民等小人物,许多被世人遗忘忽略的人群或角落,都在这里悉数亮相,平民阶层也首度集体成了媒体镜头追逐的对象,成为新闻的主角。
  舆论监督,给了弱者以发声的渠道。民生新闻不同于以往时政新闻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说的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是急百姓所急,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百姓寻求帮助的途径,成了弱者行使自己话语权的渠道。由于社会法制建设的不尽完善,相关机构的不够健全,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能够反映问题的渠道还十分有限,时间、精力、经济的关系也不容他们就有些问题寻找法律途径解决。因此,当他们遇到实际困难,特别是当他们面临的是一些“強权”单位或个人时,“短频快”式的民生新闻无疑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在这里,媒体既是事件的见证者,往往又是事件的参与者、推动者,通过对事件的曝光和追踪报道,是非黑白因此得以澄清,百姓权益也由此得以最大可能的维护。
  点滴关怀,彰显对亲情、生命的尊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当亲情、友情因利益之争遭遇瓶颈,当个人的生命、信念因小小的挫折而险被放弃的时候,民生新闻对于这类现象即时予以关注,适时报道,通过各方的感性劝导、理性分析,无疑都能带给人们许多思索与启示,甚至能让亲情回归,重拾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其他诸如对行道树是移是留所进行的讨论,对流浪动物是杀是收容所产生的争执,对“长年用铁链拴住家中精神病人”这一现象背后根源的探讨,其关注本身也显示出媒体对自然万物生存平等权的认同,显示了对亲情和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温暖行动,宣告大爱无疆。关注贫弱,倾力帮扶,展示人间真情大爱,这是民生新闻所追求的目标。送温暖、献爱心,往往使媒体的人文关怀与报道相结合,甚至从报道当中抽离出来,演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2007年9月,江苏广电总台《1860新闻眼》栏目发起“用爱,架起希望之桥”大型公益活动,为滇西怒江峡谷里的孩子们募捐、建造过江大桥,让他们不必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用溜索渡过汹涌奔腾的江水。短短一个月便筹集150万元,怒江上第一座爱心大桥很快得以竣工通行。
  趣闻爆料,宣扬对美与乐的挖掘与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民生类节目在关注民情的同时,往往也融入部分“新”、“奇”、“特”的内容,展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幽默、趣闻,花絮、笑料,在博人一笑的同时,这类节目也在有意无意地提醒着每一个人:其实快乐就在身边,只看你有没有一双去观察欣赏它们的眼睛。
  新闻由“硬”变“软”——报道方式更加生活化,注重人性与温情
  与以往时政新闻强调权威性、政策性、指导性,进行宏大叙事、精英叙事所不同的是,民生时代的新闻更加注重新闻的亲民性和百姓认同度,注重新闻的人性与温情,注重新闻与百姓的交流,新闻也因此更加“软化”、“市民化”、“生活化”。
  这种特色,首先表现为民生新闻的叙述方法:
  一是它的平民视角。民生新闻关注的通常不再是大角度、大话题、大人物,而多是站在百姓的角度了解、观察现实生活,镜头的角度通常就是当事人的视角,摄像机随着他的活动一起移动,观众随着他的喜怒哀乐一同感受生活中的不易和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不再居高临下,而是以百姓的价值观、生活观去思考问题,如此容易与观众形成共鸣。
  二是对新闻现场感、故事性和细节的追求。“带你走进第一现场”,这是民生类新闻的一大亮点,也是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优势所在。时间、空间的跨跃,身临其境般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的叙述,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收视效果,毕竟“事实胜于雄辩”。
  “好的新闻,一定是强调故事性的。”①讲述故事,挖掘出新闻背后的内涵,在细节上做文章,这是不少优秀民生类新闻的可取之处,其目的也是为了让新闻通俗易懂、生动平和。2008年全国大雪,很多在外务工人员被大雪封了回家之路。中央电视台抓拍到民工打电话回家拜年的场景,及时策划制作新闻,一方面寻找并跟拍到该民工在所在地过春节时的情景,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对他们这些外乡人的关心照顾;另一方面,又派记者奔赴民工家乡四川进行采访,拍摄家中亲人的过节情况。这样的新闻既具可看性,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温馨。
  三是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民生类新闻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讲述故事,有的地方甚至出台了纯粹的方言性新闻,其中不乏一些土语、歇后语、俚语、网络语言等,如此使新闻越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其次,从民生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来看。以往新闻节目主持人讲究的是端庄大方、严肃沉稳,训练有素,来不得一点“出格”的情绪态度,更别说玩笑闲扯之类。这种主持风格在民生时代得以根本改变。现今对民生类新闻主持人的衡量,应该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们都很“亲民”,无论是服装、形象还是语言。在此前提下,每个人也都努力追求自己的主持风格——或态度平易像拉家常似的叙说,或勇于直言、为百姓讨说法的拍案而起,或插科打诨、让人不时会心一笑的闲适幽默。主持人自我的性格、个性在其节目中一览无余,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成了百姓的代言人,成了市民的朋友——这显然也更证实了民生新闻是老百姓自己新闻的定位。
  再者,从节目的编排来看。这一时期的新闻,无疑更强调新闻与新闻之间、新闻与主持人之间的衔接和关联,关注情感的调度与控制。2009年11月《直播南京》在播出一档对“徐宝宝事件”(因家长披露医生玩忽职守造成婴儿死亡的医疗事件)的后续报道中,便有着几大亮点:
  1.对比。节目以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为由头,先后采取焦点问题逐一拆解对比的办法,即就具体某个问题,重放两天前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将与今天公布的调查事实的矛盾之处进行画面的切换对照,造成强烈的反差。
  2.点评。在就整个事件经过进行简单的回述之后,主持人紧接着发表了“这样的真相来得真迟”的评论,紧扣事件,理性而又深刻,让人们在看到谎言被拆穿的同时,也多少感受到了正义和成功带来的力量和喜悦。
  3.留白。评论之后,主持人再次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主角——那个叫“徐宝宝”的孩子:“最后,我们再看一眼徐宝宝,那个可爱的孩子。”然后,便是长达10秒的静默。这种做法可谓大胆独特——毕竟,除了汶川大地震之样的举国之哀以外,对一个普通的婴儿用静默的方式进行怀念,既出人意料,同时却又让人感慨它的独具匠心,因為这时的沉默胜过许多苍白的语言,如同书画的留白,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人在悲伤惋惜之余也有了更多思考。
  4.强化。这组报道接近尾声时,又设计了一个特别环节,由主持人念了一遍《医学生誓词》,140余字,却是重提承诺和责任,显示出媒体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思考,让人震撼,发人警醒,有着一种内在的张力,让节目也在充满理性的同时显示出人文情怀,可谓细腻生动、感人至深。
  最后,从新闻的传播及与观众的互动来看。民生时代,新闻不再是信息单线的给予,而注重媒体与观众的互动。观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对节目的讨论和争议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新闻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相联系,伸出援手,哪怕只是给予道义上的支持与帮助。媒体成为一个提供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只有人人献出一份爱,彼此寻找理解和沟通的桥梁,我们的生活和家园才能更加和谐、美好。
  有人说,人文精神是21世纪媒体之魂。为此,我们将更加期盼并相信,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媒体也将向着更加理性、人文的方向发展,为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社会而尽到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注 释:
  ①引自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李响的一句话。见王晓明《李响:民生新闻是省级台自我突围的产物》,http://www.medialeader.com.cn/leader/200612/20061201160850_3896.html
  (作者单位: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
  编校:董方晓
其他文献
摘要:唐传奇的发展,与唐代活跃的商业经济息息相关。本文以《乾馔子·窦乂》为切入点,通过对唐传奇中的涉商类题材作品的分析,剖析唐代繁荣的商品经济对唐传奇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唐传奇 《窦乂》 唐代商品经济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对传奇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较之六朝小说,唐代刻画商人形象、心理,表现商人经营手段或以商业活动作为背景的小说明显增多,与商品经济
期刊
摘要: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代表的中国对外传播媒体,为赢取文化话语权和良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重视对外传播中的价值观导向策略,这些成功策略体现在:报道及时、真实、客观、全面;呈现异质声音,开放舆论环境;主题渗透人文关怀;坚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宏观叙事和微观写照;审美化手段编码新闻图片。同时也有些许不足,如未能完全做到客观全面的报道;塑造官员能指符号的刻板印象;缺少反面的对比参照物等。
期刊
摘要:邓丽君这个名字早已为世界上爱好歌声的人们所熟知,人们称她“是一个永远的传奇,她是天才,前无古人,后来者很难逾越”,对于一个艺术家尤其对于一个流行歌手而言,能获如此赞誉者,除邓丽君外绝无他人敢当。本文以对邓丽君    一位朋友这样评论邓丽君的歌唱:“对于那些生命里没留下邓丽君和那个特定年代印记的读者,我不打算让你来复制我的怀念和感动。但你可知道,在从前那个物质匮乏、情感封闭的年代,邓丽君婉转的
期刊
互联网的蓬勃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宽泛、更迅捷。传统媒体的报道通过互联网得以更快更广的传播,同时,由于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很多非职业新闻工作者同样可以以开博客、发帖子的方式发表“新闻”,由此也衍生出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论坛帖子等发布的随意性,很多道听途说的“新闻”也会出现在网站论坛甚至主页上,使得假新闻、不全面的新闻迅速传播。轻者引起热议,重者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2009年传言的杞县钴60泄
期刊
近年来,南阳晚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民生报道,在提升民生报道水平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加大策划和整合力度,形成一批政策水平高、群众喜闻乐见的“拳头产品”  在保持民生、资讯、本土化新闻报道主要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加大主题新闻报道策划的力度。去年以来,南阳晚报加大民生新闻策划和报道力度,推出“诚信南阳行”、“记者打工”、“百姓故事”等系列报道。“诚信南阳行”以贴近的视角、新颖的报道形式
期刊
今年年初,在中央党校,偶然认识该校青年教师齐惠,有幸得其赠书——《明朝官场之致仕制度》。春节前后,抽空月余,将其览毕,感想颇多。首先,文如其人。通过读书,我进一步认识了作者。她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且精益求精,从而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她作文立意,不落俗套,该书共有六章,在每一章的前面,均有明朝名人的诗词作为前导,画龙点睛,极富文采;她思想纯洁,品德高尚,在南开毕业三年之后将博士论文修改出版,仍对
期刊
面对海量的资讯和众多的媒体,读者的口味已经越来越“刁”,他们不仅要求媒体回答“是什么”,而且要求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不仅要求了解新闻事件的真相,还要了解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方方面面,满足阅读的深度要求。为此,近几年許多平面媒体都开始做“深度报道”。  2007年初,《许昌日报》开办《特别报道》,要靠这道“大菜”提升报纸的可读性、权威性和影响力。通过三年运作实践,《特别报道》版已彰显出自己的特色,成
期刊
风筝,又叫纸鸢,在我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用作军事器械和通讯工具,后来逐渐运用于娱乐和健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竹、木制的风筝,到了汉代,纸的使用较为普遍,纸做的风筝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有人做纸鸢放飞,上装竹笛,有风吹入,竹笛便发出“筝筝”的丝竹之声,风筝也因此得名。历代文人曾写下不少形象生动的风筝诗。唐代诗人高骈的《风筝》这样吟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
期刊
随着“受众细分”由理论发展成为现实,专业频道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每个省市的本地频道基本上都进行了“细分”。我国的电视事业步入“细分频道”时代,不仅给受众带来了日益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使电视频道的竞争从分散无序走向了整体竞争,“频道定位”成为市场生存的重要法则,“受众本位”逐渐演变成为各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的宗旨。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与电视发展相伴而行的电视收视评价体系,也必然需要产生相应的变革。 
期刊
摘要:专业媒体如何从1998年和2003年的两次报刊整顿阴影中走出来,摆脱困境;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如何寻找到自我生存与发展途径,亟待研讨和破解。《医药卫生报·乡医特刊》以特定的目标读者群——乡村医生为读者对象,这是一个为大众媒体所“忽略”之可“插入”之读者群体,使专刊取得成功。这个群体的人员数量大,与现行国家对农村卫生政策扶植相衔接,可以培育发展为可持续读者群体。《乡医特刊》把乡医(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