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诗歌地位变化看经典诗人的成就因素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lipp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在唐宋之前并未被世人重视,这与当时的文化氛围、政治语境、诗风审美等密切相关。尽管如此,陶渊明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陶渊明淡然物外、超然拔逸的人格也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之中。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体现了这一道理:经典诗人既需要自身光辉的人格与思想以及优秀的文学才能,也需要适宜的时代与环境。
  南朝沈约的《宋书》将陶渊明置于《隐逸传》,运用充分的史实塑造其形象、赞美其人格,但对其诗歌创作并未给予肯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当时的作家和作品时,同样未提及陶渊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为陶渊明编集立传,即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陶渊明集》,其目的偏向于通过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发挥教化作用。唐代,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虽已开始追慕效仿陶渊明的诗作,但对其的评价仍然褒贬不一。例如,杜甫的《遣兴五首》评价陶渊明的诗歌“颇亦恨枯槁”。直到宋代,文人才真正开始客观看待陶渊明的诗作。
  时代更迭,才人蜂起,历史对于一位诗人的轻视或褒奖总是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原因。而人们从陶渊明文学地位的变化过程中能够看到,文学史上一位经典诗人的诞生需要受内部及外部的因素影響。
  一、陶渊明文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文化氛围
  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由一定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决定。不论是繁华盛世还是战乱时期,唐朝的统治者都需要文人积极入仕,推动国家的发展。因此,唐朝的诗人对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是有所芥蒂的。例如,杜甫《遣兴五首》中认为“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经过大唐的覆灭和五代十国的烽烟,又为防“陈桥兵变”的反噬,宋朝的统治者采取各种政治军事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他对功臣宿将说:“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下,大批为官之人在朝中因循苟且,下朝后自寻快活逍遥。宋朝繁荣的经济为享乐的社会风气提供了物质基础,市坊分离,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如此一来,宋朝的享乐风气逐渐形成。
  宋朝的享乐风气受到儒家思想的约束和佛、道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依旧恪守传统儒家的品德操守。尽管赵匡胤推动了享乐氛围的形成,但他又非常重视德行的教化,并且以“治世莫若爱民,养生莫若寡欲”为治世原则,这给社会享乐风气的发展添加了相反的作用力。
  道家的自由逍遥、佛教的不重外物、儒家的品德操守相互融合、影响,逐渐形成了追求恬淡寡欲生活的潮流,而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潮流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享乐纵欲之风盛行,便会逐渐生出寡欲之感;享乐之风越重,恬淡寡欲的生活就越为人所追求。陶渊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自己的归隐思想。东晋中期后,士人摒弃了西晋时期歌钟宴饮的光华喧嚣,将人生理想转向和平宁静的心境追求。这时,陶渊明《饮酒》中“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体现出来的饮酒真意和人生境界更为宋人接受。
  (二)诗风审美
  不管是刘宋诗歌的“声色大开”、萧齐诗歌的繁富精练,还是梁陈诗歌的精细微妙、深入曲折,南朝诗歌具有形式精美的特点,自然难以接受“质而自然”的陶渊明诗歌。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仍无法逃脱时代审美的限制,“叹其质直”,将陶渊明的诗作列为中品。唐代诗歌在南朝诗歌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风格“婉转如走丸”,陶渊明平淡自然的诗风难以被盛唐雄豪壮美的美学理念所认可。
  程朱理学是宋代出现的一个独特文化现象。宋代诗歌以议论见长,将理入诗,给宋诗增添了“理趣”。理学家将理学寓含于诗歌之中,诗人或议论言志,或托物抒怀,诗作体现出直陈其事、说理谨严的特点。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意思是要不断探索新知、更新旧知,诗人将读书的行为与为学的道理相结合,充满生活气息,道理深刻。
  宋代,诗人受到时代环境的局限,写作主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无法去西域边塞,只能以山水田园等作为描写对象。山水田园诗在宋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例如,杨万里的《夏夜追凉》“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语言清新自然,意蕴隽永。从这些可以看出,宋代诗歌具有与前代绮靡艳丽、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的诗学审美。陶渊明的诗作擅长描绘质朴的田园风光,将超然的玄意蕴于现实画卷中,这为宋人所欣赏。
  二、经典诗人的成就因素
  (一)光辉的人格与思想
  陶渊明出身高贵,八岁时家族逐渐没落。由于东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殊性,陶渊明渐渐失去了他在政治地位上的话语权。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拥有远大的志向,曾写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自述诗,不仅因为肩负恢复家族荣光的使命,也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要实现这一志向只能通过出仕。《饮酒》中提到:“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由此可见,解决家庭贫困问题也是陶渊明选择出仕的原因之一。他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忍受“心为形抑”的苦痛,也曾自我排遣,写下“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的句子。他不断完善自我,最终写下《归去来兮辞》,并归隐田园。当初因贫入仕,如今能“甘贫贱以辞荣”,这便是陶渊明给中国文人归隐提供的理想形式。
  同样是归隐,陶渊明的归隐又与其他人不同,他更加清醒地看到归隐的现实。“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他的归隐并不是饮酒自适、闲居无聊,而是通过辛劳躬耕经营衣食。陶渊明在《咏贫士·其七》中写道:“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他不会抛妻弃子、断情绝欲以求超脱。若是陶渊明选择了躬耕,那么全家人的生活就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尽管官场的黑暗让他难以忍受,他依然为了家庭一次次出仕,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对生活与家庭的热爱,以及其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陶渊明家中贫苦,但仍然能够安贫自适。“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谁会不知道冬天轻裘的温暖,陶渊明厌弃的是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富贵。他有知足的品质,《和刘柴桑》中写道:“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陶渊明的人格给宋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辛弃疾曾用《最高楼》教导儿子:富贵往往隐藏着杀身之祸,弃官归田的陶渊明是榜样。由此可以看到,一位诗人要想成为榜样,他的人格、品质需对后人有指导意义,被后人尊敬、向往。
  (二)适宜的时代与环境
  文人在政途上似乎总是难以得志。陶渊明文学地位变化的原因包括文化氛围、诗学审美等方面,这属于外部的时代环境,除此之外还有政治气候、读者接受心理等方面因素。
  历史上有很多文学地位发生变化的诗人,例如,被称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其作者张若虚的生平已难以考证。郑处诲《明皇杂录》云:“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尽管他们的文学创作负有盛名,但仕宦之路并不顺利。不可计数的文人因为仕途坎坷而在愤懑无奈、穷困潦倒中离开,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句。南唐后主李煜在诗词上的艺术成就很高,但在当时一直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视,直到后来,世人逐渐看到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最终肯定了他的
  文学成就。
  文学史上,地位发生改变的诗人非常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社会环境而被埋没。因此,成就一位经典诗人需要合理的外部时代环境。
  (三)对以往经验的反叛与创新
  经典的诗作彰显时代特征,又超越时代,敢于反叛和创新。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玄言诗深受道学影响,关键在于体悟玄理,追求个人的超脱。部分玄言诗没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法,直陈玄理,艺术和哲理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使得玄言诗落入平淡乏味的窠臼。正如钟嵘《诗品》所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从出现起就与自然山水紧密相连,逐渐发展出山水诗和田园诗。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田园诗的内在哲学底蕴与玄言诗是相通的。陶渊明的诗脱胎于玄言诗,将抽象的玄理寓于田园生活图景中,通过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使说理与审美、玄理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苏轼评价陶渊明诗作的风格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揭示出陶诗平实、质朴形式下丰腴绮丽的思想内涵。
  三、结语
  尽管陶渊明的诗作受文化氛围、政治语境、诗风审美等历史因素影响,未能显名于当时,但随着时代更迭以及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的变化,最终彰显于世,为人推崇。陶渊明淡然物外、超然拔逸的人格也最终闪耀在历史的星河中。他以充满智慧与意趣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隐逸话语的理想形式,以“质而实绮”对以往经验进行了大胆的反叛创新。由此可见,一名经典诗人先要有内在要素,其人格形象与思想作品应对后世产生指导意义,还要有外部提供适宜的、可为世人接受的环境,内修才能、外逢其时。
  (扬州大学)
  作者简介:陈昕湉(2000-),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秘书学。
其他文献
在现代文学历史舞台上,中国作家老舍经过多年的艰难创作,成就了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作品植根于历史现实,深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胡同居民的奋斗和觉醒。小说共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其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体现出老舍深厚的文字功底和独特的文学思想,被誉为“好评最多的小说之一”。本文结合《四世同堂》的创作背景,围绕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供广大文学爱好者借
期刊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写作的疗愈作用由来已久,但真正将它作为辅助医疗手段的治疗方法是从现代精神心理学得到发展开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写作的疗愈功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疗愈的特点不同于外界干预,它是向内的求索。本文重点探究写作对人们心理所造成的影响,并根据陈染的创作实践以及心路历程,分析写作对个体生存困境以及自我的重构和实现,达到疗愈的目的。  近些年,我国的现代
期刊
20世纪的中国,名家辈出,笔墨艺术在各名家的笔下呈现不同的面貌。其中,民间画师齐白石对于笔墨的深入研究,促使他成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作为写意花鸟画大师,齐白石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写意花鸟画风格,其晚年更是展现了挥洒自如的笔墨情趣,颇具大家风范。可以说,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超越了同时代的很多人,是当代中国画坛巨匠。  齐白石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虽然他很早就小有名气,但
期刊
梁启超在近代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道路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他不仅对旧史学给予激烈批评,还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在史学界掀起不小的讨论。  中国古代的史学发达、史籍浩瀚,近代的史学思想和流派更是有了新的发展。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奠基作用,其史学思想的形成和转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梁启超的史学思想主要分为两部分,对旧史学的批判和对新史学的主张,这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梁启超其人  梁启超
期刊
音乐剧作为当代深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火遍全球。中国音乐剧的发展主要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82年,中央歌剧院排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上海歌剧院也创作出了《风流年华》这样的作品,随后,《金沙》《蝶》《爱上邓丽君》《钢的琴》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出现,更是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剧市场。  音乐剧《花儿与少年》是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2009年度重点创作剧目,由甘肃
期刊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英国当代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其作品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及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索。《唯愿你在此》是斯威夫特2011年发表的作品,描述了杰克、汤姆、艾莉三大主要人物的回忆和心理活动,通过杰克的家园追寻之旅展现了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的苦难历程。本文主要从乡土家园的破碎之殇、文化家园的认同之惑、精神家园的建构之旅三方面阐述主人公杰克的家园意识困境,从而窥探斯威
期刊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重要作品之一。书中以小镇马孔多作为故事发源地,通过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娓娓道来,利用小镇中的现实来反衬当时拉丁美洲残酷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处于时代背景下个人、家族乃至整个人类群体存在的孤独情结。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但是最后的孤独命运都是相通的。书中多处对人性进行了隐喻,本文结合创作历史背
期刊
王海东,北京人,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国家商务部《服务管理体系实施规范》主要起草人,中央电视台六集电视专题片《股市风》撰稿人兼制片人,曾在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空巢》。第一章 大清早就闹了一个别扭  唐宝生大清早就闹了一个别扭。本来,他昨天已经揽到了一个运输活儿。他心里盘算着:这一趟跑下来,怎么也能挣个几百元钱。所以,天没亮他就起身
期刊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现实主义经典文学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这部长篇小说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特征描写,加之人物在全本中的经历跨度较大,因而在前后描写使用的方法也出现风格上的迥异。在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作者塞林格成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主人公形象,这也是本部小说所传达给大众的主题。只有围绕着主人公和其周边人物身上照进的理想和现实,才能进一步发现人物在追寻未来的历程中灵魂
期刊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大家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大放异彩。三人政治意见和文学选择各有不同,本文结合三人生平、作品、观点,阐释各自身份的独特性和三人的相互联系,揭示文艺复兴运动发展方向的演变,对“文坛三杰”历史贡献作简要评析。  一、“文坛三杰”历史地位评述  (一)但丁的先驱作用  但丁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崛起之时,佛罗伦萨时局动荡,他流亡二十载,以赤子之心探寻意大利的模样;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