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培养,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无论是“愉快教学模式”,还是“语感教学模式”,都离不开“读”;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必须“读”,才能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
可见,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读”,那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好的阅读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掌握教学艺术。下面我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联系实际,唤起兴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语文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才能使“厌学”、“苦学”的孩子变成“好学”、“乐学”的受教育者。
2.设境朗读,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典型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读为主,还要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
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是大脑的活动。美国阅读学研究专家汀克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阅读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考。这就是说,从思维的角度看,阅读过程实质上也是思维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学者朱熹把读思结合作为一条学规昭示于众。他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意味……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鲁迅先生在强调读书要“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同时,特别强调“脑到”。因此,任何读都必须有思考的目的,使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课堂上信马由缰的漫读,毫无目的的盲读,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学生会养成阅读时的不良习惯。
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还须重视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碰撞,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的交流。读者是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心理个性去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同样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因此任何讲解和描述,包括生动的、深刻的、精彩的,尽管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但都无法取代学生自读的感悟。
三、在读中培养语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感是对语言敏锐、准确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是读者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经验、自觉不自觉地感悟语文的过程。语感能力不仅直接影响言语的理解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到运用语言表达的速度和质量。语感能力强,可以做到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不仅能正确感知字面意义,而且能从中悟出更多的内容和感情,从而把死书读活,读出各种不同的味道来。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从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重视以读为本,熟读成诵;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语言形象之美,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是一个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注重语言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犹如音乐家的“乐感”、美术家的“视感”一样重要。根据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少儿期是言语能力形成、提高的黄金时期,因而也是语感训练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特别重要。
四、重视情感的熏陶
每当翻开新《语文课程标准》,我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钱学森》要让学生感知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他的论述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
五、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仅必须,而且有极大的优势。有位语文教育家说,语文教学改革,如果不走出课堂,就如同一个人自己想抱起自己一样不可能成功。阅读所充斥的时空是任何一个学科内容都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资源,不仅是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而且事实上也客观地大量存在。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课外阅读活动变成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内以“精”取胜,以“学法”为目标,课外以“博”为佳,以“用法”为目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形成一个内在联系、学用结合的教学整体。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无数专家学者或以亲身的经历感受,或以专业的研究发现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内和课外“两条腿”走路。因为课内与课外阅读既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又具备各自不同的作用。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课外阅读是补充,相对于课内阅读统一教材、一样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喜好自由选择,弥补不足。然而,在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的今天,我们又不禁要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进行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才能让课内与课外的“两条腿”迈得协同一致,相得益彰?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都将最终目标指向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切实去拓展读书的基础上。如果教师的要求只是形式上的一句话,只是备课上的一个环节,那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因此,教师必须以各种方式真正让学生能读起课外书。
总之,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会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
可见,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读”,那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好的阅读习惯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掌握教学艺术。下面我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联系实际,唤起兴趣。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语文来源于生活、生产与科研的实际,教师要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才能使“厌学”、“苦学”的孩子变成“好学”、“乐学”的受教育者。
2.设境朗读,激发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典型的情境,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陶冶情操,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以学生读为主,还要处理好读与思的关系
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是大脑的活动。美国阅读学研究专家汀克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阅读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占5%,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考。这就是说,从思维的角度看,阅读过程实质上也是思维活动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学者朱熹把读思结合作为一条学规昭示于众。他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则不知其意味……若读得熟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鲁迅先生在强调读书要“心到、手到、眼到、口到”的同时,特别强调“脑到”。因此,任何读都必须有思考的目的,使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课堂上信马由缰的漫读,毫无目的的盲读,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学生会养成阅读时的不良习惯。
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还须重视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阅读,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碰撞,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的交流。读者是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经验和思想认识、心理个性去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同样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因此任何讲解和描述,包括生动的、深刻的、精彩的,尽管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和帮助,但都无法取代学生自读的感悟。
三、在读中培养语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语感是对语言敏锐、准确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是读者凭借自己的言语经验、生活经验、自觉不自觉地感悟语文的过程。语感能力不仅直接影响言语的理解速度和质量,而且影响到运用语言表达的速度和质量。语感能力强,可以做到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不仅能正确感知字面意义,而且能从中悟出更多的内容和感情,从而把死书读活,读出各种不同的味道来。所以叶圣陶先生认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从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的经验来看,重视以读为本,熟读成诵;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多读、熟读,有助于感受语言形象之美,有助于正确理解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是一个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因此注重语言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犹如音乐家的“乐感”、美术家的“视感”一样重要。根据语言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少儿期是言语能力形成、提高的黄金时期,因而也是语感训练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特别重要。
四、重视情感的熏陶
每当翻开新《语文课程标准》,我脑海里总会浮现这样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例如教《钱学森》要让学生感知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达到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正如列宁所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在他的论述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
五、加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仅必须,而且有极大的优势。有位语文教育家说,语文教学改革,如果不走出课堂,就如同一个人自己想抱起自己一样不可能成功。阅读所充斥的时空是任何一个学科内容都无法比拟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有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资源,不仅是生活、学习的实际需要,而且事实上也客观地大量存在。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课外阅读活动变成有计划、有目的的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做到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内以“精”取胜,以“学法”为目标,课外以“博”为佳,以“用法”为目的,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形成一个内在联系、学用结合的教学整体。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无数专家学者或以亲身的经历感受,或以专业的研究发现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课内和课外“两条腿”走路。因为课内与课外阅读既存在着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又具备各自不同的作用。课内阅读是主体,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课外阅读是补充,相对于课内阅读统一教材、一样的教学方法而言,课外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喜好自由选择,弥补不足。然而,在认识到课外阅读重要性的今天,我们又不禁要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进行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如何才能让课内与课外的“两条腿”迈得协同一致,相得益彰?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都将最终目标指向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切实去拓展读书的基础上。如果教师的要求只是形式上的一句话,只是备课上的一个环节,那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因此,教师必须以各种方式真正让学生能读起课外书。
总之,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会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