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c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进入了一个深刻变化和转型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都在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全新课题。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根本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思想的敏锐程度和深刻程度,是衡量一个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只有活跃了思维,才会突破固有的模式,才有创新。
  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情境,促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乐于思维
  传统的教学实行的是一种单向的“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静静地听讲,强调整齐划一。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懒于思维和不会思考的习惯,缺乏主动的学习精神和实际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作品的解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矛盾。这是个人思维活动的不同反映。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这种认知矛盾很多时候被过滤掉了。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矛盾,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解读文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读读、议议、讲讲促发思维矛盾,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去研究和发现,使他们真正体味到发现的愉悦。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千古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教师可设疑:为什么“衣正单”,却“愿天寒”?又如《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之疑。这样就会调动学生驾驭知识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了,思维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释疑,使之勤于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积极思维的起点,是开启创新大门的钥匙。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只有经常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创新。古人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不断质疑释疑,才有顿悟,才会长进。牛顿有疑,发现了万有引力;哥白尼质疑,提出了太阳中心说。但由于思维的差异性,并非人人都会产生问题意识,尤其是思维的惰性,使许多学生往往喜欢向别人思考成熟的方向靠拢,或是等待教师的“奉送”。因而,教师应时时引导学生,对课文提出疑问,发表意见,导而勿牵,开而勿达,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养成勤于思维的习惯。
  为此,我在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针对设疑,分类归纳”的自行设疑读书法,即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分为几类归纳解释。说明文从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等角度,议论文从议论三要素、结构、语言特点,记叙文从六要素、中心等方面找疑点、难点给自己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求同存异,发现问题。这样不仅会促进思维活动,而且能提高自学能力。例如:(1)对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地方提出问题,如朱自清《背影》中四次写“背影”有何作用?(2)对耐人寻味的比喻句发问,问其深刻含义,如朱自清《春》结尾三个比喻句的深刻含义。(3)对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发问,如《孔乙己》中写孔乙己喝酒时“排出九文大钱”中“排”的深刻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去质疑,动脑释疑,才能使其逐步求得知识,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提高创新素质。
  三、多角度训练,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善于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思维品质包括求同性、求异性、正向性、逆向性、集束性、发散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
  1.多视角、多角度思考,激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点就是多端性和灵活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如:一棵松,可以从它的属性、形状、生长环境等方面去思维,还可以用拟人、引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格从傲雪、耐寒、坚韧、顽强等角度进行思维,更可运用寓言、小说、诗歌等进行多角度、多视角、多结构思维。文无定法,一题多作的作文训练能很好地锻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逐步养成善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的习惯。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运用近年来兴起的悖论教学法、单元学习法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变换一个角度思考,激发求异思维。
  思维的求异性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由的事实、原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时,能够换一个角度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案,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德国的高斯在小学一年级就把这种求异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其他学生按各位数逐个连加求1 2 3 … 100=?的答案时,他已换一个角度思维,用两端相数相加得到正确答案。有了求异思维,就能突破思维定势,从给定的信息中探求别人不曾探索的问题,提出与传统思维不一致,但又符合客观规律的新见解,这样才有创新。如关于《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中学语文课本教学重点说明》指出《孔乙己》的主题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创见了。其实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告诉他们“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没爬上去的是大多数。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小说所获得的启示,这是其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这样才能让世界充满爱。这样理解才有现实意义。
  在平时教学或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时时抓住思维的“顿悟”,或从已被认为“没有意义”的老问题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或从已成定论的观点中打破定势。如有学生在学完《谈骨气》后,写了一篇作文《从不受“嗟来之食”所想到的》,用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作例证,提出要珍爱生命;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角度,另辟蹊径,推陈出新,大胆提出人越是身处困境,越应当志存高远,发奋图强,这样才能有所作为。这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3.反其义而行之,激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反弹琵琶法”,反其义而用之,不落窠臼。鲁迅在课桌上刻个“早”字时时鞭策自己,反其义思考,人人都如此,何谈爱护公物,写一篇《也谈“早”》文章的立意就新颖了。为此,主要是每周一练,给出材料,要求从一般观点的相反方向去思考,得到新颖而又独到的观点,要求是立意新颖又须持论有据,言之有理,但训练时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逆反思维。
  总之,激活思维是语文的基本规律,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义之一。“凡事思其所以然,天下第一学问人”。只有会思、勤思、善思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会有创新,才能真正提高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了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经典名著作的推荐和引用;从经典名著中品味作品的文化意蕴作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人文精神的底蕴,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90年代以来,迅速提高的信息化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的进程,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工程,作为现代金融科学的工程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话教学就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 对话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我对教之道尤为注重。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应引起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无形中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成为单边活动,学生学习兴趣锐减
该文提出了经济型FDM快速成型系统的概念、原理,探讨了其相关技术,并介绍了研究人员的开发工作。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灵感,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优化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把文学中的留白艺术运用于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艺术空白 教学技巧    语文集人文性、工具性、思想性为一体,是一门充满无穷魅力的学科。过去人们只重视它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致使语文教学进入了尴尬境地。为了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语文教师就要创造一个语文教学的新
该文以型喷气式飞机和轻型螺旋桨飞机经济性的各项因素,对这两种采用不同推进方式的飞机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认为喷气式飞机具有更高的经济性。
会议
在新的严峻形势面前中国企业考虑如何生存和发展问题.本文在分析国际形势大趋势和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