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得与失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 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柳宗元少年时就才华出众,崭露头角,平步青云,身居高位,后因参与“永贞革新”,受到牵连,被朝廷一贬再贬,但在担任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期间,为后世留下了《永州八记》等诸多不朽诗文。为此,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即使让柳宗元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出将入相,但是用仕途上的得意来换取他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何者为得,何者为失,必定有人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柳宗元在仕途和文学道路上截然不同的境遇,很好地验证了“文章憎命达”“词穷而后工”这一文学命题。为此,这则材料的核心意旨是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在审题过程中,需要思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应该怎样看待“得”与“失”?二是应该在什么事物上“得”,又在什么事物上“失”?三是应该怎样处理“得”与“失”的关系?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可以确立以下立意:
  (1)从第一个问题切入:①得与失均有其原因和条件,不以得喜,不以失悲。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得,则必有所失。③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放下得失之心,享受追求之乐。④生命无需太多,莫为得失所累。⑤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
  (2)从第二个问题切入:①名利皆身外之物,此心安处是吾乡。②追名逐利则患得患失,坚守道义则无惧得失。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多得少失。④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⑤失者不可谏,来者犹可得(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3)从第三个问题切入:①得到时不要忘记过去,失去时不要忘记还有未来。②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③只有深入思辨情势,才能科学权衡得失。④考量得失,既要想到“小我”,更要虑及“大我”。⑤小利,大利之贼;小祸,大祸之津。敬贪小利则大利必亡,不遗小祸则大祸必至。
  【佳作展示】[记叙文]
  “小土豆”也美丽
  高海静
  有人调侃说:“买水果要买长得丑的,有缺陷的。因为只有长得丑,它才肯一门心思生出其它本事,变得更甜。”
  西西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丑瓜,而且还是特丑的一只。
  说实在的,她那一脸痘痘真和蜂窝有得一拼,这副模样搁在任何女孩身上都是一场噩梦,也难怪有好动分子称她为“小土豆”。
  有一次和她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小女孩长得挺水灵的,齐刘海,一双玻璃球般黑得发亮的大眼睛四处张望。她热心地把手里的奶茶递给小女孩,可是人家一点儿面子都不给,哇哇大哭着跑开了。她尴尬地站在原地,风拂碎发,送来一阵凄凉。
  但她倒也看得开,既然长得不如其他女孩精致,她也不在意和他人抢风头,索性整日素颜,套上大头衫,大咧咧的像个男孩,亲切阳光,满满的正能量。
  十七八岁正值花季,当别的女孩忸忸怩怩地穿着淑女装,蹬着增高鞋,以娇柔羞涩为美时,她却挺直腰杆,念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双手一挥,呵,还真像一个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巾帼英豪!
  记得有一次大扫除,好多人看着那破烂不堪的抹布,脸皱成了苦瓜,后来在班主任威严的目光扫视下,迫不得已地伸出一根手指,挑起抹布在桌上轻抹,另一只手则死死地捂着鼻子,那样子就像以色列人被埃及奴役时一样狼狈。“没事儿,还是我来擦。”她一把抓过那皱成麻花的抹布,像做扩胸运动一样地擦着,那认真而又豪爽的样子,惹得大家相视一笑——小土豆有成为愤青的潜力嘛!
  我也曾自作主张地为她向二姨打听美容秘籍,可她自己却说,我这张脸长得这么朴素,干嘛要改造啊!早上连镜子都不用照,可省时了!瞧她那自恋的样子,我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在一次班级联欢会上,她曾这样自黑:“我的脸其实作用挺大的,最大的的用处就是——避邪!晚上走夜路,我从不害怕,小混混看见我的美丽痘痘准扭头就跑!”“哈哈!”说真的,我也不知道她的乐观是真的,还是以此来维护她自己的尊严。但可以确定的是,她的心里一定装着一个爆炸的宇宙,可以震撼所有人。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清秀的脸蛋,没有姣好的身材,却有着一颗强大的心,可以征服一切。
  嗯,“小土豆”也美丽!
  [点 评]本文欲扬先抑,刻画了一个“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阳光女孩形象。“她”颜值不高,一脸青春痘,竟吓跑了街上的小女孩。为此,“她”走的就不是淑女路线,而是“超女”路线:神态自若,像巾帼英豪;性格大咧,像男孩子;动作豪爽,像愤青;语言超脱,像导师。何能如此?放下得失,生命的出口顿开。先抑后扬的构思,不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形成了强劲的情感冲击波,而且昭示出全文深邃的主旨——“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野百合也有春天”。
  【佳作展示】[散文]
  望明月兮长颈鹿
  戴昕芃
  “一轮”是一套风景明信片,海蓝色背景中,一只白鹿凝望着一轮皎月,如梦似幻的水波好像要从卡片里溢出来。
  “一轮”实在是很精致,我邂逅它时,恰巧读到了聂绀弩的诗:“望美人兮长颈鹿,思君子也细腰蜂。”明月也好,美人也罢,无非是一种理想,绝妙的比喻带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那只鹿也显得格外深情,分外令人怜爱。也许是心向往之,看到“一轮”的第一眼,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要亲近它,观赏它。可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数不多的“一轮”早已告罄了。
  错过与求不得常常令人难以释怀,这鹿与月总让人想起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水底月是梦里月,杯中酒是心尖血。李白诗曰“且放白鹿青崖间”“树深时见鹿”,他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只鹿呢?梦里身化白蹄鹿,竟夕痴望长安月。他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字字珠玑,篇篇飘逸。奈何生虽逢时,凌云之志难及,何其悲哉!   时隔四月,“一轮”成了一条裙子,同样的白鹿望月,却与明信片有着迥然不同的质感,叫人意醉情迷。再一问价格,居高不下,囊中羞涩的我只得悻悻而归。再次错过,我却不像上次那般难以释怀了。
  佛有言,月中所有,乃大地山河影也。古代读书人共同欣赏、渴求的那一轮明月,或许就是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忙碌一生,有的人得到了自己的月亮,有的人竭尽全力却终无所获,而有的人自己没有碰到月亮,却成为了别人的月亮。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鹿,心里有一片广阔的天空。夜幕上缀着或明或暗的微小星子,悬着一轮圆满的月。有些鹿为了那月亮,努力伸长自己的脖颈,它们因为长长的脖颈而超过寻常的鹿,却仍然有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一轮月亮。太多的鹿穷其一生,也只能沐浴在月辉之中。甚至有一小群鹿见明月不可得,便转而去求星星,轻易地得偿所愿后,它们安于享乐,矫健的身体也渐渐地退化了。
  对于那些长颈鹿来说,明月,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可是,对于观瞻着它们优美脖颈的我们来说,却是失之我幸,得之我命。譬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李煜、苏轼……
  得月抑或不得月,不是我们自身所能决定的,而我们能选择的,不过是对月亮的态度。假如让观鹿者来抉择,恐怕会把那月亮愈悬愈高,促使那鹿把脖子伸得更长。但如果让鹿来做决定,是要那月亮,还是要那长颈,结果恐怕只有鹿自己知道了。
  不同的命运造就了不同的人,细微末节的改变可能导致人生的天翻地覆,这不是我们能够妄加揣测的。做好自己这只鹿,也就够了。
  [点 评]本文的亮色在于虚实结合。风景明信片和裙子上白鹿望月的图案是实写,作者由此而及诗文中鹿、月的意象,进而以鹿、月隐喻人对目标的追求。实写绘其“形”,故而文章飘逸着一种画面美;虚写传其“神”,故而文章又包孕着一种意蕴美。虚与实的巧妙结合,使得“失之我幸,得之我命”的意旨摆脱了说教的乏味,而带上了美感和理趣,让人在美的涵泳中吮吸着理的况味。“不思量,自难忘”是说理散文的一种境界,此文得之。
  【佳作展示】[议论文]
  别让幻想吸走现实的光
  陆雪婧
  生活中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和其他人分享某件东西的时候,选择后心中总会有那么一刹那后悔,潜意识中总认为别人的才更好。拥有的归属感让人渴望完美,因而幻想总会有一股莫名的吸引力。正如有人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柳宗元的文学造诣本已难有人及,但他对自己仕途坎坷仍心有不甘,这足以证明幻想的巨大魔力。古往今来,王侯将相不胜枚举,但又有多少人敌得过时光的打磨,依旧闪耀在今人的视野里?柳宗元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文学上的卓荦成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文学和政治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文学更多的是靠感性,好文章的创作大多是“情动于衷,不抒不快”;而政治更多的却靠理性,无论在多么复杂的情况下,对客观事实的理性判断必须凌驾于感情的冲动之上。回看柳宗元,他更多的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他在永州的心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是他在柳州的思绪。这感情的潮水,更适合柳宗元用来浇灌自己现实的文学苑地,而他却幻想着用它来倒影仕途的海市蜃楼。
  柳宗元的幻想来自于封建社会儒生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了他对现实的判断。他才气如云不可否认,但为政二字也并非想象的那般容易。既然得不到,又何苦身陷其中?赏一方山水,养一方百姓,乐时为文,哀时吟歌,岂不也是快意人生?何必困在幻想的哀痛中,抱憾终身!
  如今的我们也时常为难自己,忽略本来拥有的,常常魂牵梦绕于幻想中,“如果……”“假如……”已成为最好的心灵鸡汤。有了财富,又羡慕安闲;拥有健康,又奢求功名。“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本是古训,但在现实面前,我们总是舍不得又放不下。
  还记得小时候读的童话故事里的渔婆,拥有了珠宝幻想房屋,拥有了房屋又渴望宫殿,到头来,一切成空。我们那时总是嘲笑渔婆的贪心,却不曾想自己现在也成了这样的小渔婆。
  别再沦陷在幻想的泥沼中!关注现实,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你会发现也许你的寻常正是别人求而不得的珍宝。
  拥抱生活,别让幻想吸走现实的光,拂去幻想的乌云,还生活一道明媚的阳光!
  [点 评]本文剥茧抽丝,颇有见地。作者首先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剖析了柳宗元人生多舛、中年早逝的原因,逐层深入地指出“是感性的性格和‘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价值观酿成了他命运的悲剧”;然后由唐代的柳宗元推及当今的芸芸众生,振聋发聩地指出“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与其整天幻想着去‘有我所爱’,倒不如现实地去‘爱我所有’”。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作者都能放出自己的深邃眼光,展开自己的理性思辨,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
期刊
一、引题  《唐诗纪事》里有个故事,说唐中宗游昆明池,命群臣作诗助兴,请上官昭容评定优劣。著名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胜出,唐中宗要上官昭容要在两人之间确定一个“魁首”。上官评判道:“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匠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则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陡健骞举。”这就是着眼于结尾来评定高下的。沈诗结尾虽是自谦,但透露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故曰“词气已竭”;而宋
期刊
一、问题点击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人们大都强调记叙文要反映“真实的生活”,排斥虚构。这种理念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桎梏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试想,中学生埋头苦读,三点一线,既没有足够的时间读万卷书,也没有机会行万里路,对许多事情都缺乏切身体验,要求他们在写作中复制“真人真事”,再现“真实生活”,岂不是强人所难?再说了,作文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学生可以根据表现个性化生活和感受的实际需要,
期刊
借 我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借我》作为诗歌的题目,让人不禁想去猜测:借我,我要借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借?向谁借?借到
期刊
考场写作过程中,议论性文体往往由于开篇立意容易上手、结构模式比较固定、写作素材容易组织等优势更受考生的欢迎。而在阅卷评分时,同样是议论性文体,感论文在选材、语言、抒情、说理等诸多方面更能提升文章的内涵和审美,会比常规的证论文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亲睐。  证论文又叫立论文,以阐释、论证为主要方法,正面论说见解,往往是经过比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用来创建理论和推广理论的。往简单处说,证论文观点先行,论证
期刊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美好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或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段。什么是乡愁?可以说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写乡愁的诗人很多,古代的如李白、孟浩然、苏轼等,现代的如冰心、三毛、席慕蓉等,可以说不计其数。当代诗人中,写乡愁的更多,李南是其中一个。
期刊
噫!今之世人,皆以情被天下。或为情徇私枉法,或以情离经叛道。然则理之为物,明得而实亡矣!念及此,观此师之危言危行,余以为甚善。  夫教育者,但为广识而已耶?非也!教书,以育人——如果只看前者,那么学生抄袭作业却达到了获取知识的目的,奚以追究其不诚信的行为?而这位教师显然十分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有诚乃立。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此之谓乎?学习终日,而有才无德,则学有何用?  二战后德
期刊
一、经典启迪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这则《淮南子·人间训》里
期刊
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人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大。有的为了生计而背井离乡,有的为了生存客居异乡,有的为了事业云游四海,有的为了发展远走他乡……他们可以统称为游子。游子远离故土,漂泊在外,历经风雨沧海,心中便会产生诸多感慨。一缕月光,一片落叶都可能在游子的心中激荡。唐朝诗人张籍借秋风思念家乡,思念亲人,遂成《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表达游子情怀的诗篇很多
期刊
【主题导语】  叶春雷是活跃于《思维与智慧》《散文》等期刊的知名作家,近年来发表了不少有关庄子的历史文化散文。他的散文立足现实,融古入今,大气磅礴,反思深刻,学者气息浓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学的神韵,社会学的视野,文化的倒影,历史的呢喃,都在他笔下摇曳生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琢磨。  【选文一】  庄子的台阶  叶春雷  所有的台阶,自然是能上也能下的,这才叫台阶。但是庄子的台阶,却只能下行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