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现代商业与商业房地产的有效对接?

来源 :视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xiand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丁利国:又名浩洲,法国家乐福集团第一任中国区发展总监、物美大卖场创始人,董事总经理;中国零售业第一代职业经理人;现任上海筑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零售网(零售/商业房地产专业网站)总编。
  
  既然是商业房地产就必须紧紧围绕商业开发,就象卖产品必须紧紧围绕市场一样。进入商业地产开发之前,开发商一定要了解商业,并从商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为商业地产开发无论是经营模式,还是业态组合与选址,都与住宅开发存在极大差异。
  1995年底,法国家乐福在北京开设了创益佳店,在上海开设了曲阳店,标志着我国现代商业的大幕开启。以前国内的商店基本上是百货和传统的小商铺。而外资巨头的进入造就了国内现代商业的发展,而现代商业的快速增长又催生了商业房地产。
  可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房地产开发和现代商业之间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两败俱伤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商业房地产与现代商业之间是一种供求关系。开发商是供应方,商家是需求方,现在需求依然旺盛,虽然总供给过剩,但有效供给却明显不足——有大量的商业房地产项目,但是符合要求的很少。因而,如何实现现代商业与商业房地产的有效对接成了亟需解决的难题。
  根据我的实操经验,要实现商业与地产的有效对接,建议从这些方面进行:一、战略对接;二、业态组合对接;三、设计规划对接;四、赢利模式对接;五、项目进程对接;六、经营管理对接。
  所谓战略意图对接,就是必须清楚商家的战略部署,了解这些商家不同业态的发展战略是什么。例如,在南京,易初莲花已经开了四、五家连锁店,如果还在考虑它的开店,而总部却没有计划,这样的想法就会显得很盲目。因为商家每年开店都是有计划的,想要突破它的计划很难。不清楚商家战略意图和发展计划,盲目开发商业房地产是非常危险的。
  业态组合的对接也很重要。大卖场的业态是针对日常消费的顾客,而百货则是个性化消费。如何设计比较合理的业态组合,十分讲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必须通过与有关商家的频繁互动才能做出来。我们不能绝对地说有大卖场的地方不能有品牌店,或者有品牌店的地方不能有大卖场,必须通过专业的调查,通过合理的业态分布组合,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其实这是艺术与性价比的平衡,做的很漂亮,有艺术感,项目包装很到位,但还得真正考虑到它的实用性问题,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平衡。与此同时,购物频率也影响着业态组合。不同的客流之间的购物频率不一样,百货购物频率每周只有一次,或者一个月有二次,而大卖场平均可以达到每月3次。根据这样的研究,才能搭配出合理而又有效的业态。
  规划设计的对接只有在开发商、设计师和商业专家的互相配合下才能成功。不同业态组合最后应该反映在建筑设计中。很多商业房地产的设计没有顾客动线,区域分割有,但往往也很不标准。另外,电梯的位置、踏步梯、自动坡道、客梯货梯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商业的需求。此外,还有消防设施,因为不同的商业对消防设施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层高、荷载、外立面、隔油池等等,都是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建筑设计绝对不能单独由设计师完成,而是在与商业专家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完善。因为商业专家懂得商业布局和经营,设计师常常不懂这些,双方在共同参与中各司其职,才会创造出既实用又符合需求的商用物业。
  赢利模式,是商家和资本最为关心的事情。不管怎样的商家租售策略,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商业经营。开发上的盈利模式要为商家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才能使商家获得稳定回报并作出长久经营的计划。如果商家生意冷冷清清,将会对各方造成极大损害,也许开发商通过一个项目赚了几个亿,但它在政府眼中的形象,在公众眼中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损害,这种短期行为势必妨碍企业的成长。如果企业要长期经营下去就一定要改变这种短视行为。正规的商业企业对法律风险的控制要求很高很多,如果商铺经营不下去,小业主们往往会采取极端的办法把主力店堵死,搞垮。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有效的措施就是实现双方的赢利模式的对接,充分尊重商家的赢利模式。
  项目进程一定要与商家沟通,达成时间上的对接。开发商经常面临这样的处境,商用物业规划做好了,要开工了,但还不知道商家什么时候能定下来,怎么办?管它呢,先建了再说!这种情况在前几年非常普遍。其实质是因为开发商在前期没有与商家好好沟通,不清楚商家需要多长时间,决策到了什么程度,他们需要怎样的配合,应该怎样去配合。而对时间进程的把握将影响开发商的决策的成与败,了解商家一般的决策程序,实质性地弄清楚商家的意向,避免盲目开发。
  经营管理的对接也至关重要。开发商必须从招商开始就有统一的管理,这样有利于协调各类商家的进场装修和开业时间,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后期经营管理的核心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场地内的各种商业元素,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帮助商家提升营业额;二是要有丰富的招商资源对租户进行调整,这就象商品组合一样,需要不断调整进行优化,以实现租金收益水平和收益稳定性的最佳平衡。
  上述谈的都是显性的有效对接,不可忽视的是要实现显性的有效对接,还要注重隐性的资金对接——那就是投资商业房地产的短中长资金对接。开发上的短期行为、分割销售,说到底是资金短缺问题导致,而这与商家的长期租赁,谋求稳定收益的要求存在致命冲突。一旦开发链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就为后期的租赁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解决资金对接难题是企业生死攸关的事情。目前,国外许多基金和银行非常看好国内的商业和商业房地产市场,如果商业项目真的做得好,资本就会闻风而来,并作长线投资,当然这首先要求项目要好,也就是符合商业需求,其次是要熟悉资本运作的方法。
  资本的趋利性,使商业房地产成了近几年的投资热地。但随着投资人的理性回归,和宏观调控的严厉打压,暴利时代已经过去。在这种背景下,商业房地产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而对商业的深入理解和实现商业(也就是市场需求)与商业房地产的有效对接,将开创出双赢局面,也只有这样才能大浪淘金,分享高速增长的朝阳产业带来的丰厚利润。
其他文献
岳永明在元宵节那天,第二次来到了北京,和第一次实习不同,这次来是为了找份工作。24岁的他将于今年在兰州大学百年校庆前从那儿毕业。  2009年2月15日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忙着去各单位和老总们面谈,寻找机会。而《社会保险法(草案)》征求意见,也在这天结束。  草案自去年12月28日全文公布以来,在中国人大网上征集到的意见,就高达68027条。媒体对此也广泛关注,但岳永明却并不知道这些。    艰难
期刊
斗转星移,唯文化积淀越厚,其穿透力越强,爆发力越大,成都蜀文化的雅致博大与重庆巴文化的厚重诡异左右着成渝人文气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不断释放巴蜀富饶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因子。    骨子里面浸透的休闲    很多外地朋友到成都的第一感受就是这座城市很休闲,尤其在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城市过来的人感触最深。  休闲的标志之一就是茶馆酒楼特别多。杭州也是著名的休闲城市,茶馆主要集中在西子湖畔周围,而成都则是被
期刊
听说对面东院的小梅子和大来子相好了,可双方的爹妈又都不同意,因为他们原本是“一家子”,这话不光是老话,而且是天下忠烈家门的美谈。    一个潘仁美 十代受连累    你不信?人都有仁礼信(仁义礼智信),在咱国的古话里,别看我是满族人,但从祖宗那就晓得,自打那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一门,受到昏庸宋皇欺侮之后,它大宋朝就从此没再有翻身的时候。  你想啊,金、蒙、辽诸国看不起大宋,大宋百姓看不上赵氏皇门,忠君
期刊
深圳有点像“暴发户”,其实就是政策造就的窗口、样板。  20多年前到深圳去的时候,从广州往深圳的一路上,越近越发觉人们穿衣的不同,款式,衣料质地。如今,满大街上走着的人已经跟内地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是人们心态的成熟呢?是流动的加剧呢?抑或内地的紧跟使它不再有从前独一无二的优越心理,情感上也愿意与内地相应拉近?    “暴发户”的诱惑    好些年前,一个香港卡车司机在深圳人眼里就已经十分了得。 
期刊
古往今来多少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龙门,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西面有龙门山,东面有香山,中间夹着清澈伊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2100多个窟龛,数以十万计造像,40余座佛塔,在东西两山峭壁间绵延分布,南北长达1000公尺。  细碎的阳光洒在高高的石雕像上,闪烁着点点金光。碧水青山,游人往来,好一副和谐的景象。难怪连唐代诗人李白都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这个在古代被称为
期刊
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维系藏、汉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皆因绵延于川、藏之间那条用生命与汗水铺就的茶马古道。  如今,川藏茶马古道随着历史车轮的快速前进而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它曾经闪耀在浩渺烟海的璀璨光芒也在稀落的马蹄声中渐行渐远。  那么,当我们在不断为失去的文化和历史找回曾经的记忆之时,茶马古道的辉煌同样将我们内心不泯的渴望再次煽起,那段浸染血与泪的历史依旧像远古的黄钟大吕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
期刊
李庄,万里长江第一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浩荡长江的南岸,因镇里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镇上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庙宇、宫观,还有错落有致的木楼,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整个小镇安详而宁静。  如果说江南的小镇是杏花春雨中的碧玉,那么,李庄呢?    长江边怀旧的代名词    李庄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仍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巷。这些街巷道路皆由条形或方形石板铺砌而成,两边一般留有一米宽的石阶。  从
期刊
编者按  自古以来,商业与城市共生共融。  从农耕时代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以粟易械器”到“以械器易粟”至“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原生态的草根商业蓬勃发展,并衍生出多样的商业形态。与此同时,“市”,这一“集中买卖商品的场所”与“城”这一“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也脱胎而成,并互生互兴。“城中万屋翚甍起,百货千商集成蚁”,正是商业繁荣与城市高度繁华的写照。  从“日中为市”到都会的形成,
期刊
当夕阳带着最后一丝懒散缓缓落下的时候,宽阔的江面上升腾起一簇簇迷雾,原本就泛着铁锈红色的江水开始变得文雅而且轻柔,一点一点的,慢慢地流向下游的方向。有水鸟展翅高飞起来,雪白的羽毛,长而尖并且顶端带着深黑颜色的椽,发出一声长鸣,越飞越高。  江畔人家的屋顶上开始炊烟缭绕,那烟雾如一团缠缠绵绵的情思纠葛着、袅绕着,越升越高渐渐不见,空气中留下的只有淡淡的暗青色和一点点什么东西燃烧殆尽的味道。这庸俗气息
期刊
「行」与「思」,是个老话题,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    「行」,在路上,或行色匆匆,或闲庭信步。目之所及,接触到的都是鲜活的素材;真实世界的真实现象,拨动的是你大脑神经元的精微末端。行者的所闻所见,虽无理论抽象后的高屋建瓴,但也避免了宏大叙事体系中逻辑一以贯之所带来的僵硬与繁冗,虽惊鸿一瞥却不失隽永,虽浮光掠影却常现敏锐。没错,「行」,在中国本土的语系中,本来就意味着「智识」中的直觉与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