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悬疑丛生到悬疑大白
这是一部悬疑丛生的谍战片。故事讲述了1942年10月10日,在举办庆祝国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上,一名汪伪政府的要员被枪杀,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北平地区共产党领导人"老枪"策划的。希望抓住这次机会破获他的组织。调查的期限只有五天,被软禁的五个人全部关进了古堡裘庄,他们是汪伪剿匪司令部的收发员顾晓梦、译电组长李宁玉、总司令的副官白小年、军机处长金生火和剿匪大队长吴志国。为了保全自己,每个人都在悉心观察着~同进来的其余四人,都希望尽快把"老鬼"揪出来以便自己能够安全的离开这人间地狱。他们当中谁才是真正的"老鬼"呢?短兵相接明争暗斗之后,谁又能够最终逃出裘庄?五个人逐一被刑讯逼供,最先是白小年受到怀疑,被严刑拷打致死:然后是金生火被怀疑,他受不了这死亡游戏的折磨,在悲愤中开枪自杀:接下来,李宁玉又被怀疑,一次次地被叫到秘密审讯室,在受到武田的身心凌辱后,几乎疯狂。就在审讯李宁玉的同时,吴志国和顾晓梦两人互相攻讦,那么他们哪个就是要抓的"鬼"呢?所有的悬疑就在这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揭开谜底。然而情报还没有送出去,如果送不出去的话,地下组织和它的上级"老枪"就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电影将这种惊心动魄、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命悬一线和扣人心弦的悬疑丛生,在短短的一百二十分钟内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围绕"谁是老鬼"这个剧中的神秘人物,吸引观众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找出哪一个真实的影子般的人物。如剧中的李宁玉和顾晓梦,她们俩是上下级的工作关系,又有患难姐妹情深,两人在裘庄共处一室,生活上互相关照,就是这样朝夕相处的姐妹和同事,谁也不知道对方是敌是友。电影越到最后。越是让观众感到如果"老鬼"在她俩之间,那么她们必然会猜忌、隐瞒、嫁祸,践踏女性特有的善良的姐妹情和温柔的女人心,而这些关系恰恰构成了故事的张力。整出戏就是这样真假难辨、敌我不分,给观众以极大的探秘诱惑和解密快感。
从敌方来讲,坚信泄露情报的"鬼"就在内部,就在走进裘庄的这五个人中,所以日本特务机关长武田和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要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动用酷刑也要找到这个"鬼"。真有"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走一个"的决心。而我方呢?则要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把情报送出去,这里有吴志国借唱京剧来联络同志、忍受酷刑来转移敌人视线,有顾晓梦巧安发报机、在旗袍上缝进密码情报、甚至主动暴露自己以死传递信息。最后情报"意外"的成功传递,英雄吴志国九死一生,并手刃仇敌武田,又在咖啡馆里和魔窟裘庄归来的李宁玉述说事情的由来。这样尽管符合苦尽甘来的"大团圆"、好人好报的"菩萨心"和正义永在的"理想性",但是,严重违背了棋逢对手和将遇良才的智力"游戏规则",这也是中国谍战片久久不能突破传统的公案戏、传奇剧的原因所在。 敌方尽管绞尽脑汁,并动用酷刑摧残身体和征服信念,但是依然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的结局是忠心耿耿的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被乱枪打死,尽职尽责的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被刺死:而关进裘庄的五个人尽管处于弱小和被宰割的地位,但是其中三人依靠超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甚至借助无名护士送情报这个"飞来"的情节。最后吴志国和李宁玉终于化险为夷。这里如果说《风声》是一出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谍战戏,它就应该将这智力游戏玩到底,而不应该借助正义不败的政治性话题,即《风声》不必用浅显的政治标准代替深奥的智慧水准。换言之,影片既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表现了情节的扑朔迷离,这无疑是它的成功之处,又从历史叙事学的角度表现了结局的真相大白,不免陷入光明叙事的窠臼,双重的美学标准使得影片的"谍战"味道受到了无形的冲淡。因此,《风声》从讲悬疑故事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有预谋和结局的"悬疑",其惊险刺激的审美性感受和想象被表现出来的不惊险和不刺激的政治学叙事彻底消解了。由此再一次陷入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美学悖论怪圈。
由视觉愉悦到视觉恐惧
毫无疑问,电影在表现上应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风声》展示的室外和室内的两个场景都以凝重的色调为主,并配上低沉的重音,给人以恐怖和疑惧的心理压抑,如那突然响起的枪声。那神秘诡谲的行人,更有那多次出现的耸立在海边的危岩上、黑暗中闪着鬼火一样的幽灵的古堡,通往古堡迂回曲折的道路,这一切显得昏暗迷茫,玄机四伏,险象环生,而古堡内部尽管装饰豪华、陈设古典、格调高雅。那凝重的古铜色调、沉闷的压抑气氛,让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故事还没有开始,影片的艺术表现已经先声夺人,在强烈的视觉快感中给观众造成近乎令人窒息的视觉恐惧,不免让人担心导演在场景、构图和画面的视觉表现上会不会玩过了头。
其实玩过了头的还不止这些。《风声》一个明显的卖点就是对古今中外各种酷刑的展览。"有的谍战片更是大肆渲染酷刑,令观众难以承受其残忍精神折磨,这显然与主流价值观的立意相去甚远。"影片里那阴森森的刑讯室,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审讯台,不同的柜子里搁置了药瓶和刀具,房间正中央的床上铺着白色的床单,仿佛刚刚停放过尸体。而里屋的钉子椅和人字凳,则是最让人心惊胆战的"大家伙"了。为了营造恐怖的气氛,编导还在刑房里摆放了骷髅。武田和王田香为了找出真正的"老鬼",分别对吴志国、李宁玉、顾晓梦、白小年上大刑。最先是白小年座上了"钉子椅",他在凄厉而绝望的惨叫声中奄奄一息。吴志国则领教了更多的刑具,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他先后受到了"电刑"、"针刑"的折磨。如果说在对男性的酷刑中已经让人神经几乎崩溃,而在接下来对女性李宁玉和顾晓梦的摧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在由周迅和李冰冰扮演的女性角色的刑讯中,其场面更涉及到对女性身体甚至性器官的残害,在李冰冰的裸体面前打开的冰冷刑具器械和周迅赤裸的下身那根血糊糊的粗绳子。这让影院里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感到非常不舒服。
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在画面表现上是非常而必须注重视觉效果的,从第五代电影开始,中国电影的画面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了,如张艺谋对色彩和构图追求酣畅淋漓的表现力。《红高梁》的红色所蕴含的旺盛的生命活力,《英雄》的特技所传达的视觉奇观。正如著名学者王一川所说的:"影片的外部物质形象应既是物质形象本身,同时又能包含比物质形象远为丰富、含混和深长的深层意味。"即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形象表现,都具有符号的形象本身的能指功能和形象意义的所指功能。作为能指的色彩、光影、构图要有形式美的要素,作为所指的隐喻、联想、象征要有意蕴美的价值,简言之,电影的画面表现不但要给人以快感,而且要给人以美感。当我们用这个影视美学的起码标准衡量《风声》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不是说影片没有给人愉悦,大牌明星的起用,尤其是当红女明星李冰冰和周迅的靓丽和高雅。首先就给观众以视觉快感,也不是说影片没有给人以美感,那造型独特的古堡、风和日丽的海滨、装饰典雅的房间,还有古朴的家具、华贵的物品和油画般的色彩,不无具有美的视觉效果,而当这一切同一场杀人游戏连在一起的时候,观众先前的视觉美感荡然无存,甚至觉得这些华美显得那样的可恶。尤其令人不快的是,对酷刑场景浓墨重彩的反复渲染和夸张呈现,如白小年那皮开肉绽、表情痛苦的死尸,吴志国受电刑和针刑时用特写镜头强化血肉模糊的局部肌肉和大汗淋漓的面部表情。更令人不忍卒看的是李宁玉和顾晓梦的受刑场面,这里导演借助女性的身体大做文章,不仅要展示她们洁白而柔美的肌肤,更要展现对她们的性虐待,由此而令观众在视觉上产生的难言的羞辱和无比的恐惧。因此,从视觉表现的方面看,《风声》在形式表现美学上的大胆突破创新追求,不但没有产生意外的效果和美好的感受,反而将编导的设想引向了相反,美学建构的同时亦是美学解构的结局。 【责编/九月】
这是一部悬疑丛生的谍战片。故事讲述了1942年10月10日,在举办庆祝国民政府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上,一名汪伪政府的要员被枪杀,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北平地区共产党领导人"老枪"策划的。希望抓住这次机会破获他的组织。调查的期限只有五天,被软禁的五个人全部关进了古堡裘庄,他们是汪伪剿匪司令部的收发员顾晓梦、译电组长李宁玉、总司令的副官白小年、军机处长金生火和剿匪大队长吴志国。为了保全自己,每个人都在悉心观察着~同进来的其余四人,都希望尽快把"老鬼"揪出来以便自己能够安全的离开这人间地狱。他们当中谁才是真正的"老鬼"呢?短兵相接明争暗斗之后,谁又能够最终逃出裘庄?五个人逐一被刑讯逼供,最先是白小年受到怀疑,被严刑拷打致死:然后是金生火被怀疑,他受不了这死亡游戏的折磨,在悲愤中开枪自杀:接下来,李宁玉又被怀疑,一次次地被叫到秘密审讯室,在受到武田的身心凌辱后,几乎疯狂。就在审讯李宁玉的同时,吴志国和顾晓梦两人互相攻讦,那么他们哪个就是要抓的"鬼"呢?所有的悬疑就在这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揭开谜底。然而情报还没有送出去,如果送不出去的话,地下组织和它的上级"老枪"就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电影将这种惊心动魄、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命悬一线和扣人心弦的悬疑丛生,在短短的一百二十分钟内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围绕"谁是老鬼"这个剧中的神秘人物,吸引观众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找出哪一个真实的影子般的人物。如剧中的李宁玉和顾晓梦,她们俩是上下级的工作关系,又有患难姐妹情深,两人在裘庄共处一室,生活上互相关照,就是这样朝夕相处的姐妹和同事,谁也不知道对方是敌是友。电影越到最后。越是让观众感到如果"老鬼"在她俩之间,那么她们必然会猜忌、隐瞒、嫁祸,践踏女性特有的善良的姐妹情和温柔的女人心,而这些关系恰恰构成了故事的张力。整出戏就是这样真假难辨、敌我不分,给观众以极大的探秘诱惑和解密快感。
从敌方来讲,坚信泄露情报的"鬼"就在内部,就在走进裘庄的这五个人中,所以日本特务机关长武田和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要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动用酷刑也要找到这个"鬼"。真有"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走一个"的决心。而我方呢?则要千方百计地设置障碍,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把情报送出去,这里有吴志国借唱京剧来联络同志、忍受酷刑来转移敌人视线,有顾晓梦巧安发报机、在旗袍上缝进密码情报、甚至主动暴露自己以死传递信息。最后情报"意外"的成功传递,英雄吴志国九死一生,并手刃仇敌武田,又在咖啡馆里和魔窟裘庄归来的李宁玉述说事情的由来。这样尽管符合苦尽甘来的"大团圆"、好人好报的"菩萨心"和正义永在的"理想性",但是,严重违背了棋逢对手和将遇良才的智力"游戏规则",这也是中国谍战片久久不能突破传统的公案戏、传奇剧的原因所在。 敌方尽管绞尽脑汁,并动用酷刑摧残身体和征服信念,但是依然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最后的结局是忠心耿耿的伪军特务处长王田香被乱枪打死,尽职尽责的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被刺死:而关进裘庄的五个人尽管处于弱小和被宰割的地位,但是其中三人依靠超人的意志和过人的胆识,甚至借助无名护士送情报这个"飞来"的情节。最后吴志国和李宁玉终于化险为夷。这里如果说《风声》是一出精彩而充满智慧的谍战戏,它就应该将这智力游戏玩到底,而不应该借助正义不败的政治性话题,即《风声》不必用浅显的政治标准代替深奥的智慧水准。换言之,影片既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表现了情节的扑朔迷离,这无疑是它的成功之处,又从历史叙事学的角度表现了结局的真相大白,不免陷入光明叙事的窠臼,双重的美学标准使得影片的"谍战"味道受到了无形的冲淡。因此,《风声》从讲悬疑故事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有预谋和结局的"悬疑",其惊险刺激的审美性感受和想象被表现出来的不惊险和不刺激的政治学叙事彻底消解了。由此再一次陷入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美学悖论怪圈。
由视觉愉悦到视觉恐惧
毫无疑问,电影在表现上应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风声》展示的室外和室内的两个场景都以凝重的色调为主,并配上低沉的重音,给人以恐怖和疑惧的心理压抑,如那突然响起的枪声。那神秘诡谲的行人,更有那多次出现的耸立在海边的危岩上、黑暗中闪着鬼火一样的幽灵的古堡,通往古堡迂回曲折的道路,这一切显得昏暗迷茫,玄机四伏,险象环生,而古堡内部尽管装饰豪华、陈设古典、格调高雅。那凝重的古铜色调、沉闷的压抑气氛,让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故事还没有开始,影片的艺术表现已经先声夺人,在强烈的视觉快感中给观众造成近乎令人窒息的视觉恐惧,不免让人担心导演在场景、构图和画面的视觉表现上会不会玩过了头。
其实玩过了头的还不止这些。《风声》一个明显的卖点就是对古今中外各种酷刑的展览。"有的谍战片更是大肆渲染酷刑,令观众难以承受其残忍精神折磨,这显然与主流价值观的立意相去甚远。"影片里那阴森森的刑讯室,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审讯台,不同的柜子里搁置了药瓶和刀具,房间正中央的床上铺着白色的床单,仿佛刚刚停放过尸体。而里屋的钉子椅和人字凳,则是最让人心惊胆战的"大家伙"了。为了营造恐怖的气氛,编导还在刑房里摆放了骷髅。武田和王田香为了找出真正的"老鬼",分别对吴志国、李宁玉、顾晓梦、白小年上大刑。最先是白小年座上了"钉子椅",他在凄厉而绝望的惨叫声中奄奄一息。吴志国则领教了更多的刑具,被打得遍体鳞伤的他先后受到了"电刑"、"针刑"的折磨。如果说在对男性的酷刑中已经让人神经几乎崩溃,而在接下来对女性李宁玉和顾晓梦的摧残更是让人惨不忍睹。在由周迅和李冰冰扮演的女性角色的刑讯中,其场面更涉及到对女性身体甚至性器官的残害,在李冰冰的裸体面前打开的冰冷刑具器械和周迅赤裸的下身那根血糊糊的粗绳子。这让影院里的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感到非常不舒服。
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在画面表现上是非常而必须注重视觉效果的,从第五代电影开始,中国电影的画面越来越具有视觉冲击力了,如张艺谋对色彩和构图追求酣畅淋漓的表现力。《红高梁》的红色所蕴含的旺盛的生命活力,《英雄》的特技所传达的视觉奇观。正如著名学者王一川所说的:"影片的外部物质形象应既是物质形象本身,同时又能包含比物质形象远为丰富、含混和深长的深层意味。"即包括电影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形象表现,都具有符号的形象本身的能指功能和形象意义的所指功能。作为能指的色彩、光影、构图要有形式美的要素,作为所指的隐喻、联想、象征要有意蕴美的价值,简言之,电影的画面表现不但要给人以快感,而且要给人以美感。当我们用这个影视美学的起码标准衡量《风声》时,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不是说影片没有给人愉悦,大牌明星的起用,尤其是当红女明星李冰冰和周迅的靓丽和高雅。首先就给观众以视觉快感,也不是说影片没有给人以美感,那造型独特的古堡、风和日丽的海滨、装饰典雅的房间,还有古朴的家具、华贵的物品和油画般的色彩,不无具有美的视觉效果,而当这一切同一场杀人游戏连在一起的时候,观众先前的视觉美感荡然无存,甚至觉得这些华美显得那样的可恶。尤其令人不快的是,对酷刑场景浓墨重彩的反复渲染和夸张呈现,如白小年那皮开肉绽、表情痛苦的死尸,吴志国受电刑和针刑时用特写镜头强化血肉模糊的局部肌肉和大汗淋漓的面部表情。更令人不忍卒看的是李宁玉和顾晓梦的受刑场面,这里导演借助女性的身体大做文章,不仅要展示她们洁白而柔美的肌肤,更要展现对她们的性虐待,由此而令观众在视觉上产生的难言的羞辱和无比的恐惧。因此,从视觉表现的方面看,《风声》在形式表现美学上的大胆突破创新追求,不但没有产生意外的效果和美好的感受,反而将编导的设想引向了相反,美学建构的同时亦是美学解构的结局。 【责编/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