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一、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
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二、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
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是作者身临其境活动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境,教师应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此境此地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体验。我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景中的。我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的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是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狂妄自大的口气,是作者对日本人的讽刺。我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学生根据前文的情景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前面认为“我”考及格分便不是中国人能力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我顺势利用学生的生活情理引发学生说,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要痛骂他们,有的说我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说不定也会随大溜拍掌欢呼,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了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还麻木啊。我又说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吸引他们去领略
小说《孔乙己》刻画了一个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针对孔乙己一生置身于人们笑声中的性格悲剧,上课伊始,利用学生都懂的生活常识导入对课文的讲析。我说,同学们,一个思维正常、精神健全的人一旦被人嘲弄时会恼羞成怒,当即还击。平时,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傻子、精神病人被人取笑逗乐时,他非但不恼怒,还说些令人发笑的话,这是他们生理上有毛病,性格变了型。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乙己,他生理没毛病,不疯也不傻,可是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请大家看鲁迅是怎样揭示这一问题的,他笔下的孔乙己是个什么形象?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听讲,思考。课文讲析完,学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他的一生是充满笑声的悲剧。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情理相沟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课堂上除了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现的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
总之,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流的手段。文化的积累,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英华,汇聚着人类智慧的精髓。成功的语文知识教育,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最佳方式之一。这一切不仅关系到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学素养,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语文教学,任重道远。
【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文课多是文学篇章,而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中学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的某种生活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一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下面几点着手进行的。
一、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激发情感
文学是再现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二、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
文学作品中有不少艺术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是作者身临其境活动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境,教师应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此境此地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景就很值得体验。我是这样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情景中的。我先抓住“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这句话中的“自然”一词激问学生:为什么日本战胜俄国是自然的?大概是作者承认日本战胜俄国吧。学生很有兴趣的看书揣摩,然后纷纷说不是,是日本人自以为是强国,狂妄自大的口气,是作者对日本人的讽刺。我接着问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他们”是指谁,“他们”拍掌欢呼表明什么?学生根据前文的情景很快明白,这个“他们”是前面认为“我”考及格分便不是中国人能力的所谓日本“爱国青年”,他们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我顺势利用学生的生活情理引发学生说,假如你们也在那里看电影,听到这种拍掌欢呼声将会怎样?有什么感受?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要痛骂他们,有的说我站起来走掉,但也有的说不一定,说不定也会随大溜拍掌欢呼,因为那时我们也不一定有觉悟,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不是还留着辫子吗?不是还有中国人围观枪毙中国人并且喝彩了吗?那时的中国有不少人精神还麻木啊。我又说作者当时什么感觉,表明什么,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早,是个爱国者。
三、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吸引他们去领略
小说《孔乙己》刻画了一个心理变态和性格扭曲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针对孔乙己一生置身于人们笑声中的性格悲剧,上课伊始,利用学生都懂的生活常识导入对课文的讲析。我说,同学们,一个思维正常、精神健全的人一旦被人嘲弄时会恼羞成怒,当即还击。平时,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傻子、精神病人被人取笑逗乐时,他非但不恼怒,还说些令人发笑的话,这是他们生理上有毛病,性格变了型。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孔乙己,他生理没毛病,不疯也不傻,可是常被人耍笑戏弄,这是什么造成的?请大家看鲁迅是怎样揭示这一问题的,他笔下的孔乙己是个什么形象?这个新奇的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听讲,思考。课文讲析完,学生顺理成章的认识到,孔乙己这个品行端正、心地善良的读书人,落到被耍笑、被冷落、被侮辱的境地,完全是封建文化毒害了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观念毁灭了他,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了他。他的一生是充满笑声的悲剧。这样用学生熟知的常理与课文的情理相沟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课堂上除了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现的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
总之,语文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交流的手段。文化的积累,科学的进步,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英华,汇聚着人类智慧的精髓。成功的语文知识教育,是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最佳方式之一。这一切不仅关系到提高我们民族的文学素养,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语文教学,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