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舒伯特艺术歌曲《晚安》的音乐分析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tu_ke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安》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一首。声乐套曲是由一些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在情节上相互有一定联系的歌曲组成的一种体裁,常用第一人称叙述。舒伯特富于音乐抒情性,它以丰富的创造力和对音乐的直觉以及敏感代替了古曲—乐派的作曲技巧,增加了浪漫乐派的气氛与情调。而第一首的《晚安》为整个套曲奠定了基调,是整个套曲的领头羊。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音乐分析
  曾几何时,那鲜花铺满大地的五月,以及情意绵绵的少女,令自己多么难忘。而如今,世间的美好弹指间灰飞湮灭,大地呈现出的是雪花迷漫的凄离景象。《冬之旅》的主人公随即也成了孤独的流浪汉。往昔那美妙的感觉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满身的孤寂与叹息,带着这般惆怅与漠然,伴着这朦胧的月光,他踏上了冬的旅途,在白雪茫茫的大地上行进着。心中百感交集,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切的体会到,毕竟是曾经深爱过的人儿。如今面对分离,他有些迟疑,是留恋,是忍痛失爱,还是顺应命运的安排,一切都交给时间来验证。人世间的一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遭到改变,而亘古不变的便是流浪汉对昔日恋人那坚贞不变的爱恋。“我不愿惊醒你的梦,让你静静安眠,不让你听到脚步声,轻轻把门儿关。临行前在你的门上,我写着:晚安,你一定能够知道,我曾把你怀念。我曾把你留恋。”
  这是简朴而平凡的告辞,他却又道出了爱的真谛。流浪汉对昔日恋人所表露出的是一种微妙的、默默不求回应的关爱。他将这份爱恋永留在心间,当做永久的纪念。
  一、乐曲整体各阶段结构分析
  从曲式结构图中可看到,这是首分节歌,歌词分4节,乐曲则分为三个部分。即是说,第一、二节歌词完全重复同一曲调被划分入一个整体,而第三、四节歌词略有些调整又各自成为一部分。显然,在此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变奏原则。
  第一部分:(1-33小节)
  乐曲一开始,有个仅具乐句规模的引子。该音乐组织在d小调上呈示。在第6小节处,终止于该调的属和声,这样,声乐部分的进入便处于一种属—主的和声关系之中。引子给人们营造出这样一种情绪,它是源于核心部分的,也就是说,引子昭示出一种与核心部分相适应的情感特征:流浪汉那深沉、低落的情绪。钢琴织体方面,明显地,由两部分构成。低部是起和声支持作用的合唱式音型,犹如进行曲般规则而紧凑地运行着,基本都是主和声的扩大,偶尔加入导七和弦或下属和弦,增强色彩。而高音区始终有一支流动的连续十度下行的小调性的线条。节奏律动变化较大,不再是均匀、平稳,而是时紧时松,戏剧较强。它显得压抑、低沉、暗淡无光。
  引子过后,期待中的声乐部分进入了。这是一个由六个乐句构成音乐组织,而且每个乐句都具4小节的规模,相当方整。在此,恰好又构建成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框架,每两句构成一个整体,其中第一、二乐句是对叠句。而承担中部的第三、四乐句,又呈现出一种模进关系。
  钢琴织体方面,基本是以八分音符的律动、合唱式的织体形态均匀、平稳的行进着。第一、二乐句音响清晰、明了,略带几分清盈、静谧的感受。和声节奏以小节为单位,呈现出主—下属—属—主的进行。而第三、四乐句和声节奏加密一些,而且较多的介入和弦外音,加之重属和弦的运用,令乐曲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
  在23小节处,当声乐声部得以间歇时,钢琴织体仍在延续。低部的和声性音型变得更加厚实,高音区则是强有力的八度进行,那辅助性的音型仿佛表现流浪汉猛然从往事的回忆中醒悟,重新回到了现实中来。于是,悲凉的感觉又重新占据他的心,他继续唱着哀伤的歌。同时,这一部分也承担着调性转换功能,在此,运用三度关系调转调,相当便利。
  紧接着,在25小节处,乐思进入再现阶段,显然,这是动力再现,由一对叠句构成,基本以和弦分解的形式来组织旋律。钢琴织体与过渡部分的音响相似,只是在收尾处稍作调整,钢琴织体的上下声部融合于一体,共同作为和声支撑。最终,该部分落在d小调主和声上,得以闭合性终止。
  第二部分:(33小节—70小节)
  该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从素材的选取、摆放都与前者大致相同。音响效果方面,以二拍子的进行曲节奏贯穿,加之小调性的和声色彩,只是在旋律组织方面稍作调整,但都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三部分:(65小节—105小节)
  这是第一部分的变奏。在此,乐曲将变更一贯沉闷的小调色彩,转换到较为明朗的同名大调——D大调上呈示,但在乐曲终止处,却又回归到d小调,如此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的表现了“主人公”对爱的无限深情。仿佛此时此刻,他的脑海中又浮现爱人那可爱、温柔的形象和自己昔日的欢乐情景。但始终都没有逃脱现实的魔掌。这部分不是严格的移调,乐段中的第一、二乐句基本是在同一音位上进行,只是改变调号,以至于改变旋律中音级的倾向,而中部则相应地将旋律变换到D大调上进行了。再现部分与第一、二乐句的方式相同。
  二、音乐本体各方面的综合分析
  (一)构成乐曲统一的诸种因素
  1. 素材。1)衍生结构的统一性。综观全曲,引子与间奏几乎采用同一材料,它是与第一部分引申出来的,有两层织体构成,低部是起和声支撑作用的合唱式的音型,如进行曲般相当平稳,而高音区则有一支流动的十度急剧下行的小调色彩的旋律,它以归整、紧凑的和声性织体相互交错。2)核心部分采用单一、集中的材料。乐曲的四个部分分别以重复、变奏的方式写成,从分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整首曲子的核心素材就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他的完全重复,而第三部分只是改变个别音,第四部分则有所调整。主要是运用调性的变换来获得发展。
  2. 结构与句法。四个部分结构相同,每一部分都构建出一个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框架。它们均由六个乐句组合而成,每个乐句都以4小节为规格。第一、二乐句是一对叠句,而第三、四乐句又呈现出模进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中部。再现部分由一对叠句构成。   3. 节奏律动。全曲以八分音符那如进行曲般的节奏为基本律动,有时会介入十六分等密集型的音型来丰富线条。
  4. 钢琴织体形态。乐曲中的钢琴织体以合唱式为形态,大多是作为旋律的和声支撑而存在的,每个乐段的第一、二乐句和声相对清晰,音响更为纯净。三、四乐句加入了副属和弦,和声节奏加密,从而增添了乐曲的色彩的丰富性。
  (二)构成音乐过程丰富性的变化因素
  1. 调性。不难看出,d小调是贯穿乐曲的基本调性。它赋予乐曲暗淡、忧郁的特质。这也描绘出流浪汉那茫然的矛盾的内心世界。然而,这些阴暗的情绪并不是他的全部,在他的那片天空底下,始终会有绚丽的令人产生美好遐想的事物,这正如乐曲中出现的那一个个具有大调性色彩的乐句,乐思临时转向F大调与bB大调,后来,整个乐思在D大调上呈示,但,最终,他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心中的爱人,独自奔走他乡。音乐又处于小调性的色彩之中。
  2. 乐曲四个部分都采用同一素材,但第四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组织方式不同,同样由乐段和补充构成,乐段中第一、二乐句与补充部分音高没有改变,只是变更调号,令得曲调的倾向音有所改变,以至于产生与第一部分所不同的音响效果。而第三、四乐句则寻求一种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音响,在改变调号的同时,音位也相应调整。
  3. 钢琴织体。中部与再现部分的钢琴织体形态有些区别。中部中的钢琴声部纯粹就是作为丰富乐曲的和声效果,完全陪衬性的。而再现中出现了一种主调性的织体,它的低音区变得更为浑厚,声部排列相对密集,而高音区则有一支小二度音域的嚎叫般的音响,它仿佛给人描壮出流浪汉内心那凄惨、悲凉的心境。
  4. 情绪。显然,乐曲四个部分展露出流浪汉的一个心理变换过程,第一、二部分大致是一种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从而引发与今天这种孤寂生活的强烈对比。而第三部分随着“主人公”心理变化,变更调性。情绪有所转变,对于被他所爱的女子抛弃,他不再消沉。从地角到天边,都是命运的安排。第四部分对于昔日爱人,完全上升为一种深深的爱恋。尽管已不再是天长地久,但毕竟曾经拥有过。
  (三)高潮手法
  乐曲的第三部分是高潮段。尽管是采用与前面部分相类似的材料,但在此,可以体会到一种以改变调号为方式的不同的音响效果。明朗的大调似乎给人一种豁亮的、顿然开朗的感觉。虽然,在此,只是以一种微弱的、甚至害怕惊醒爱人那甜美梦境的轻柔的音响,但已足以产生强悍的感染力。而中部的出现,熟悉的音调再度响起,顿然将人们带入往昔那尘封的记忆之中,流浪汉将昔日爱人深埋在心中,时常还会追忆她,怀念她。而再现部分又是采用变更调号的方式,但有所不同的是,临时又改变了曲调的音程关系,原来黯淡的小调色彩荡然无存。取代之的是明亮的二级大三和弦,也可以认为是副属和弦的运用,本身就丰富了乐曲的色彩。但最终乐曲还是收束于小调上,渐渐地,乐曲的氛围趋于淡薄、深远,而人的内心也趋于暂时的平和与静寂。
  三、小 结
  《冬之旅》和四年前写的《美丽的磨坊女》是互有联系的,它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是《美丽的磨坊女》的必然结果,但它显得更为深刻、强烈。《美丽的磨坊女》写的是一个天真的青年人,在百花盛开的春天,怀着一种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出发旅行,去寻找幸福和欢乐,而《冬之旅》的主人公,却是饱经生活风霜的中年人,他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里,漫无目标地漂泊着,虽然说,对往事的回忆只能增加他的痛苦,但未来的命运更使他感到凄凉,他那孤独的心已完全破碎。他只有通过不断的追忆,也许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些许闪亮的东西。
  把《晚安》作为《冬之旅》的开场白和《美丽的磨坊女》的第一首歌曲《出发》相比,它们之间情绪大有区别,《出发》是那么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而《晚安》呢?他内心痛苦,不单是向昔日的爱人告别,同时也是在向一切欢乐和希望告别。
  【参考文献】
  [1]缪天瑞主编. 音乐百科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旺达燕. 艺术歌曲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余笃刚. 声乐艺术美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李晓贰. 民族声乐演唱艺术.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5]修海林,罗小平. 音乐美学通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来探讨体育游戏的内涵和健身作用,提出游戏的分类、创编原则和组织教法的要求,为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游戏 体育教学 健身 娱乐活动  游戏早在人类社会初期就作为教育和体育的手段,人们借助游戏对自己的后代进行教育、传授各种社会活动的经验,首先是劳动的经验。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如原始社会末期的鄂温克儿童经常进行的
改革的深入和利益的调整,社会已经进入矛盾的凸显期,各界对农村问题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但基层四风和腐败问题却屡禁不止、易发多发暴露出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规定置若罔闻,严
美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让大家能够在审美的过程中逐渐促进自身的健全人格的不断形成,这才是美
为适应现代化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出了高粱育种的要求,包括高产、稳产、优质等总体需求及适宜机械化生产方面的要求、适宜不同用途类型高粱的育种要求等,以期为高粱育种提供参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关系到整节课的成败。成功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进生活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能叩开学生的心扉,引发学生
【摘 要】20世纪90年代至今,三人篮球赛的推广与开展吸引了我国高校众多的原生的广泛参与,也成为我国高校原生课外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蕴含着篮球运动、娱乐性、文化性和促进性等特征,同时也体现出这个运动的自身价值和特点。  【关键词】三人篮球赛 中职院校  一、三人篮球赛的发展  三人篮球赛起源于美国的街头号篮球,起始于美国城镇贫民区的黑人青少年经常进行的篮球运动,诸如美国NBA的欧文、张伯
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得到较高的增长,物质文明是高度发展了,然而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家庭情况的不同、教育程度的差异等,社会上存有一定的不平等现象
张晓风(1941- ),生于浙江金华,祖籍江苏铜山,8岁随母亲一起赴台。张晓风创作过散文、新诗、小说、戏剧、杂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以散文最为著名。她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发展和突破,从描写生活琐事,渐渐转变为抒写家国情怀及社会世态,融入哲理。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主要作品有《白手帕》《红手帕》《春之怀古》等。  1  那个人,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却和他打过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很大的应用空间,合理地进行问题创设不仅能够让知识教学很好地得到迁移,它也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情绪的伴随下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所以在现阶段下我党充分的意识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