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进行探讨研究,总结出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特色和发展策略,以期对中国科幻小说的艺术创作事业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科幻小说;创作;发展
一、背景介绍
科幻小说(英语: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科幻文学有着其它文学题材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是一种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者个人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可以分为:软科幻,即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即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科幻小说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特殊文学形式,不仅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更能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也是西方流行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科幻小说的译介
科幻小说1900年通过翻译传入中国,并在小说界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百余年历史的中国科幻小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具有强大科学背景、又极富想象力的文学,开始不断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中国科幻小说从逐渐传入西方,发展到近期小说《三体》夺雨果大奖,引起读者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科幻文学及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中西科幻文学的相互交流使得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科幻小说”一词由西方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科幻小说至清末才首次出现雏形。许多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传说体现了科幻小说的一些基本特性,有一些小说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有一些小说内容的想象则远高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生产力方面,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体现了近代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如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一些短篇故事的反映。《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西周王朝,一些研究科幻小说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
嫦娥奔月的传说就极具前瞻预见性。首先,它描述了月球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其次,提出了人可以通过服用某种特殊药物飞到月球上去,或者说做一个太空之旅。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科幻思维,是世界文学史上关于人类去月球旅行最早的故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关于机器人的描述。《南史·齐本纪》中(《废帝齐昏侯纪》提到了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移动的木马,而《梦溪笔谈》中《捉鼠木钟馗》则写到了一个能抓老鼠的木制机器人。唐代《酉阳杂俎》中有一个可以用来当照明设备的纸的故事,《梦溪笔谈》中讲到一种可以让人重焕青春的药。南宋《夷坚志》记载了一种保温瓶,一种可以驱蚊的药物和一种换脸术。这些幻想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因为人们总是期待“技术的愿望”被实现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三、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晚清时期,科幻小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思潮进入中国。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部科幻小说译作是1900年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之作《八十大环游地球》。从此,科幻文学在中国登上了舞台,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模式,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来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推崇,表现出当时仁人志士希冀通过科幻小说来推动社会变革的愿望。1902和1903年,梁启超分别翻译了《世界末日记》和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这些翻译而来的科幻小说与梁启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具有共通性,都是面向明天的未来主义文学。1904年徐念慈创作了《月球殖民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1905年,徐念慈又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谭》。上述两部作品标志着近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开端。还有当时其它一些重要的科幻小说著作包括吴趼的《新石头记》(1908),许指严的《电世界》(1909)等。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明显放缓,而一些著名的主流作家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老舍创作的《猫城记》,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火星探索的科幻小说,无论是在大胆的想象或是在对民族性的深入批判方面,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彩。然而可惜的是,当时人们低估了它的价值,只把它当作是一个具有讽刺幽默性的故事。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中国社会特别是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远远不够,科学教育水平低下,科幻小说作家的科学知识储备极其有限,伴随着不断的战乱,民族命运堪忧,也导致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水平很快落后于外国科幻小说。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鉴于苏联的部分影响,中国中央政府积极倡导科幻小说的创作。因此,无数的新科幻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张然的《梦游太阳系》、《月球的人们》和当时在北京天文台做研究员的郑文光著作的《从地球到火星》,他的作品也标志着中国第一波科幻小说浪潮的到来。
四、结束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一代科幻作家为读者提供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读者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复杂的情节,多元化的风格和深入社会的人性思考所吸引。今天的科幻作家和前几代的科幻小说作家创作思想截然不同,他们不再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创作的目的。相反,他们更重视小说本身固有的文学之美。所以众多创作型科幻小说家不断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吴岩、韩松、王晋康、何夕和刘慈欣。随着中国文学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也将进入一个更加繁荣的黄金时期。
基金项目:2016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张欲晓,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孙晓璐,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8.
【关键词】科幻小说;创作;发展
一、背景介绍
科幻小说(英语:Sci-Fi),全称科学幻想小说(英语:Science Fiction),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科幻文学有着其它文学题材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是一种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者个人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科幻小说可以分为:软科幻,即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硬科幻,即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科幻小说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特殊文学形式,不仅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更能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在当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说是最受欢迎的通俗读物之一,也是西方流行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科幻小说的译介
科幻小说1900年通过翻译传入中国,并在小说界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百余年历史的中国科幻小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具有强大科学背景、又极富想象力的文学,开始不断显现其独特的魅力。中国科幻小说从逐渐传入西方,发展到近期小说《三体》夺雨果大奖,引起读者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科幻文学及中国科幻小说的英译,中西科幻文学的相互交流使得中国科幻小说英译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科幻小说”一词由西方传入中国,中国近代科幻小说至清末才首次出现雏形。许多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传说体现了科幻小说的一些基本特性,有一些小说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而有一些小说内容的想象则远高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生产力方面,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故事体现了近代科幻小说的审美价值,如在《山海经》和《淮南子》中一些短篇故事的反映。《列子汤问》中《偃师造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西周王朝,一些研究科幻小说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
嫦娥奔月的传说就极具前瞻预见性。首先,它描述了月球是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其次,提出了人可以通过服用某种特殊药物飞到月球上去,或者说做一个太空之旅。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科幻思维,是世界文学史上关于人类去月球旅行最早的故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充满了关于机器人的描述。《南史·齐本纪》中(《废帝齐昏侯纪》提到了一个可以随心所欲移动的木马,而《梦溪笔谈》中《捉鼠木钟馗》则写到了一个能抓老鼠的木制机器人。唐代《酉阳杂俎》中有一个可以用来当照明设备的纸的故事,《梦溪笔谈》中讲到一种可以让人重焕青春的药。南宋《夷坚志》记载了一种保温瓶,一种可以驱蚊的药物和一种换脸术。这些幻想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因为人们总是期待“技术的愿望”被实现从而提高生活水平。
三、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
晚清时期,科幻小说随着西方科学文化思潮进入中国。据有关资料显示第一部科幻小说译作是1900年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之作《八十大环游地球》。从此,科幻文学在中国登上了舞台,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模式,通过奇幻的故事情节来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推崇,表现出当时仁人志士希冀通过科幻小说来推动社会变革的愿望。1902和1903年,梁启超分别翻译了《世界末日记》和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这些翻译而来的科幻小说与梁启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具有共通性,都是面向明天的未来主义文学。1904年徐念慈创作了《月球殖民地》,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1905年,徐念慈又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谭》。上述两部作品标志着近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开端。还有当时其它一些重要的科幻小说著作包括吴趼的《新石头记》(1908),许指严的《电世界》(1909)等。民国时期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明显放缓,而一些著名的主流作家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老舍创作的《猫城记》,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火星探索的科幻小说,无论是在大胆的想象或是在对民族性的深入批判方面,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彩。然而可惜的是,当时人们低估了它的价值,只把它当作是一个具有讽刺幽默性的故事。无论是晚清还是民国,中国社会特别是政府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远远不够,科学教育水平低下,科幻小说作家的科学知识储备极其有限,伴随着不断的战乱,民族命运堪忧,也导致中国科幻小说发展水平很快落后于外国科幻小说。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也因此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鉴于苏联的部分影响,中国中央政府积极倡导科幻小说的创作。因此,无数的新科幻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主要代表作品包括张然的《梦游太阳系》、《月球的人们》和当时在北京天文台做研究员的郑文光著作的《从地球到火星》,他的作品也标志着中国第一波科幻小说浪潮的到来。
四、结束语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小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一代科幻作家为读者提供了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读者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复杂的情节,多元化的风格和深入社会的人性思考所吸引。今天的科幻作家和前几代的科幻小说作家创作思想截然不同,他们不再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创作的目的。相反,他们更重视小说本身固有的文学之美。所以众多创作型科幻小说家不断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吴岩、韩松、王晋康、何夕和刘慈欣。随着中国文学和中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也将进入一个更加繁荣的黄金时期。
基金项目:2016年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张欲晓,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孙晓璐,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级学生。
参考文献:
[1]郭建中.科普与科幻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