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字 生发新意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本呈现
  沙土地
  李丹崖
  蜿蜒的淮河,似中国平原上的一条丝巾。流经之处,草木葳蕤,生民安然。淮河流到亳州境内,产生了一条名叫“涡”(音“郭”)的支流。我诞生在涡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里。自从我记事起,就有人不断在我耳边有意无意地说着:“这片土地,沙得很!”
  说这话,我有深刻印象:一场酣畅的夏雨之后,赤脚踩上去,脚上不沾泥污,所踩之处,是一面明晃晃的水镜子。若雨后初晴,侧身看,沙砾裸露在地表,在阳光的照耀下,似点点翠钻。
  沙土地,最适宜种粮食。禾黍自不必说,特别是红薯、土豆之类,在沙土的怀抱里特别能伸开腰身,肆意生长,且果实的表面光滑饱满,有一种沙石打磨过的光泽,用当下一句比较时髦的话,那叫“颜值”很高。
  人,是沙土地上行走的作物,秉性里也植入了“沙”性。做起什么事情来,沙就是沙,水就是水,清爽明白,从不拖泥带水,也不云里雾里。与人交,从不一盆糨糊,有一说一,说一不二。我曾看过一个女诗人的择偶宣言,上来第一条就是:“要嫁平原上的汉子!”原因有二:一是胸怀宽广,有安全感,肚大能容;二是这样的男子豪爽果敢,且能担当,一如他们脚下的土地。虽说是一个人的择偶观,也能折射出一个区域人的性格。
  父母遗传了人基因,土地赋予了人秉性,而土地又养育了人的祖祖輩辈,真正的基因都埋在土地里。人,这一辈子都在和土地纠缠,浓得化不开,似沙土里长出来的高粱酿的酒。
  涡河流域的人们每天用铁锹、犁铧、镢头、锄头对付着沙土地,或是挖一个坑,塞下几粒种子,那感觉像是在喂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或是用犁铧翻开土地的心事,再用耙把这些心事抚平,这又像是一个个心理咨询师;或是在沙土地上栽种桑树、楝树、槐树,给沙土地重新定义一种高度。
  鸭群,是沙土地的医生。它们喜欢吃沙土地里的虫子,也吃一些草籽,化作硕大的鸭蛋,在窝里,也在农田瓦舍下,总能带给农家少年一些惊喜。看过一个养殖场的广告:沙土地里养起来的鸭子,蛋黄沙得很!这样的广告真接地气,比广播电视里那些直白的说教广告要好得多。
  春天,是沙土里爆发出勃勃生机的季节,沙土地上的植物井喷式地向上生长,给整个涡河流域诠释出一种昂扬的姿态,人在这时候,最亲近土地;夏天,是沙土地精力最旺盛的时节,人闲下来,把舞台交给沙土地来表演,这时候人是看客,但每一寸沙土地上刮来的风,落下的雨,都牵动着人的神经;秋天,是沙土地分娩的日子,人的心在这时候多半放下了,舒坦了,成竹在胸了,坐等玉米棒子、大豆颗粒归仓;冬天,人与土地一起休养生息,坐看沙土地上流年静静,这时候,喜欢给自己捣鼓一些事出来,唱一唱二夹弦,踩一踩高跷,这些,都是沙土地上长出来的有声植物。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格外懂得与沙土地亲近,土里生土里长,最后,魂归沙土地的怀抱,何其亲昵!
  在故乡,形容一个人说话好听,喜欢用这样一个词,瞧那谁谁谁,说话“沙楞楞”的。这里的人声音饱满,口腔共鸣音好,唱起歌来自然也很悦耳。若你有机会来这里,脚踩着沙土地漫步田间,说不定能遇见一个汉子,在空旷的原野上吼唱一阵渺远的“拉魂腔”呢。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5月29日)
  定点钻探
  “沙土地”,这本是一个常用的普通词语,作家李丹崖却凭借其丰厚的生活积淀和丰富的想象力,“聚焦一字,生发新意”,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传统文化命题注入了新内涵。
  一、聚焦“沙”字,描摹物理特性
  “土地”之前用“沙”字形容,会给人怎样的直觉?作者巧妙地选取两个比喻进行比较,以凸显其物理特征——雨后泥污不沾脚,所踩之处竟是“一面明晃晃的水镜子”;雨后初晴,那“沙砾裸露在地表”又像“点点翠钻”。这就把土质特征形象化、诗意化了。生长在沙土地中的植物当然有着相应的特征——“肆意”一词贬义褒用,尽显无所拘囿、自由随意的生长情态;果实表面呢,竟然有被“打磨过的光泽”,其光滑饱满的模样确实称得上高“颜值”!至此,文章由“土”之“沙”说及土中植物之“沙”,立意有待拓展。
  二、由“沙”及人,演绎“沙”性人品
  作者用一句“人,是沙土地上行走的作物”承上启下,由物及人,赞美“沙土地”人的“沙”性——真诚豪爽,敢于担当;一则很接地气的“择偶宣言”,一句“土地赋予了人秉性”,由“赞地”到“赞人”,再次印证人与自然内在关系的名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文章至此,行文扣住“沙”字拓展,已见层进,立意有待继续出新。
  三、爱“沙”亲“土”,凸显“双向养育”
  文章进一步开掘:无生命、无声的沙土地养育了有生命、会发声的人,沙土地上的农民又“亲近”着、“养育”着祖辈留下的沙土地。这一构思在土地污染等问题频发的当今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作者多方面叙写爱“沙”亲“土”的场面和深情:播种,“像是在喂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多么温馨!犁土,“像是一个个心理咨询师”,多么关爱!养鸭以治虫害,改良树种结构,优化生态,“重新定义一种高度”,多么科学!春夏秋冬,人们从“亲近土地”,神经被“牵动”,到成为“舒坦”的“看客”,“与土地一起休养生息”……最后,“魂归沙土地的怀抱”,这又是多么和谐,亲密!文章结尾的吼唱“拉魂腔”,体现着物质与精神的互相转换,是“一方土地与一方农人互相养育”这一新论的诗意化表达。至此,一个“沙”字贯串全文,多层拓展,揭示了“沙土地”文化的丰富内涵,使文章透过表层触摸当代热点,含蓄地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引导读者深入地思索。
  且吟且思
  1.说说下列黑体词语的含义。
  (1)特别是红薯、土豆之类,在沙土的怀抱里特别能伸开腰身,肆意生长……
  (2)或是在沙土地上栽种桑树、楝树、槐树,给沙土地重新定义一种高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的“沙”字表达了多种含义,请联系语境说出四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畫线句子对文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传统文化命题注入了新内涵,请举例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仿我秀
  让心灵翱翔蓝天——从一张特写照片说起
  王 凯
  曾经在一本摄影杂志上看到过一组关于非洲孩子的特写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一个男孩捧着一只破旧不堪的瓷碗,弯曲着爬满碗身的裂纹就像一条条丝拉住了我的视线。他舔着碗底的残食,那双露出碗沿的眼睛,清澈至极,却又流淌着无奈与渴望。四目相对,只那一刻,我们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贫困生活的巨大反差与那男孩的目光拧结在一起,凝成一只锋利的矛,深深地扎进我的心底。
  疼者,有三种。其一为肉身之生理反应,人皆有之,无需多说;其二为内心感动,而生同情或敬仰;其三为内心甚感失望,而生厌恶。社会万象,后两种相与共存而交织于人心。那组照片引发之疼属于第二种。你我有疼,才有止疼药存在的价值。看,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和慈善机构人员走进了非洲,奉献爱心;一座座学校拔地而起,有从根本上易其穷困之势。听,那非洲大地上的一串串银铃般清脆的声音,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笑声。孩子们眼中有了希望,灿烂的笑容治愈了一切痛彻心扉的疼。
  第三种疼,则始于人性之恶与社会之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杜甫的疼;“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是高适的疼;“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是韩愈的疼。校园中的青春活力被一股低迷之气侵袭,烟酒和暴力充斥着一些学生的脑袋,我们心疼!安全事故频发,我们心疼!大学生抄袭论文,我们心疼!人性的棉花,染上了欲望的恶水,都令我们心疼!——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喧嚣的物质世界扭曲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名利的利斧疯狂砍伐人文的棵棵参天古木,我们心疼。早该心疼了!不然,我们连这心疼的机会也该没有了,毫无挽留余地的没有了。
  还好还好,我们的心还有痛感,这两种疼让我们还有力量去治愈疼痛。
  是时候砸开精神的枷锁,开垦精神的荒地,治愈世界的创痕,让心灵翱翔于纯净的蓝天,让疼不再有!
  【江苏省宿迁中学】
  点评
  该生采用“聚焦一字,生发新意”法,先选取贫困饥饿的非洲男孩的特写照片引出“疼”字,然后直面社会现实进行一番拓展。文中,慈善救助之人性善意与精神扭曲带来的丑恶构成鲜明的对比。文末一句呼吁语“砸开精神的枷锁,开垦精神的荒地,治愈世界的创痕,让心灵翱翔于纯净的蓝天,让疼不再有”,再回到“疼”字,新意迭出,深化文旨。
其他文献
“并列组合式”是一种并列地组织分论点或若干论据的结构方式(即论证的多个层次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并列式结构的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能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运用“并列组合式”谋篇布局时,有三种方法:  理由(根源)并列  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谓“理由(根源)并列”,就是从“为什么”的角度,列举几个呈并列关系的分论点。  观战:
期刊
这几天,保温杯突然火了。缘起只是一位曾经“摇滚”,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乐队鼓手端着保温杯喝水的照片,当事人今昔之间的对比,引起了对所谓“中年危机”的集体共鸣。有人认为,这样的共鸣反映出一种对中年心态的警惕,如何保持人生奋斗和国家发展的朝气和锐气,才是超越年龄、需要所有人去共同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从改革开放按下中国发展的快进键开始,经济社会飞跃和治国理政的成熟组成了令世界着迷的“中国经验”:同时,中国老
期刊
网络文化总时不时生产“流行段子”.这一次卷入其中的是“保温杯”。话题源自一位摄影师去给黑豹乐队拍照.看见鼓手赵明义端着保温杯喝水.不禁感慨:“不可想象啊!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网友纷纷调侃.“人到中年.喝啤酒都想放两粒枸杞”“记住.中年危机最后的倔强——绝不拿泡着枸杞的保温杯”。  “中年危机”在心理学上被解释为“男人四十综合征”.意指一种特定的年龄现象.即在39~50岁或
期刊
为何民众自发的表情包文化.在中国比在外国更流行、更繁荣。原因很可能就在于中国的象形文字使得无数中国人对用简单图形表达思想有一种天生的习惯和天然的亲近感。事实上.表情包最初的源头来自国外。只不过.西方社交媒体的表情符号都被官方、商业机构规范了。而中国网络极为活跃的自制表情包.说明中国网民在象形文字传统的基础上更自由.更有创造力.更容易实现个性表达。  即便如此.表情包也只能是一种方便的表达方式.不能
期刊
行文线索是组织材料的一种途径,是构成记叙文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所谓“牵得一线,绘就美文”,就是用一条线索相连,串起几颗“珍珠”,如此,一篇作文就可以漂亮地完成了。线索大体可以分为五类:1.实物线索;2.人物线索;3.事件线索;4.感情线索;5.语言线索。  实物线索  所谓实物线索,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接触的具体物体,如车、桌、锄、犁、老屋等。这些实物是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我们或温馨或痛苦
期刊
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背景图“换脸”了,视角由非洲大陆上空变为我们的祖国上空。它由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定量遥感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拍摄。该卫星于去年12月发射,今年9月25目正式投入使用。微信团队表示,“此次展示‘风云四号’拍摄画面,是寓意从‘人类起源’到‘华夏文明’的历史发展,旨在向亿万微信用户展示华夏大地的河山风貌。”  其在微信上向亿万用户展示,首先证明“风云四号”是一名厉害的“地球摄影师”,青藏
期刊
高考作文采用分项分等的方式评分,也就是将考生作文分别从“内容”“表达”“特征”三项进行评分,一般每一项各占20分,各具不同的评分着眼点,并从高到低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具有不同的分值区间。如下图所示: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内容项评分的着眼点是题意、中心、内容、思想和情感;表达项评分的着眼点是文体、结构、语言和字迹;特征项评分的着眼点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但在评分操作过程中,上述评分
期刊
所谓“材料丰富”,就是作文信息量要大,内容具体、充实,不单薄,不无病呻吟。所谓“论据充实”,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指考生能够为所确立的论点提供充分、典型而有力的论据,使作文在议论中言之有物、说理有据,不空泛说教、盲目议论。“论据充实”的要求,一方面体现了对作文容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强调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整合生活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考生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对
期刊
记叙文的结构对阅卷老师愿不愿意看作文第二眼起决定性作用。记叙文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考生提供给阅卷老師的阅读途径。是平坦大道,一马平川,还是深壑险途,杂草丛生;是回环往复,重章复沓,还是茫茫无际,不知所云,这些都会影响到阅卷老师的情绪、思维和效率。下面几种结构类型,考生们可以参考。  顺序引导线形结构  段首句提纲挈领,有助于简洁地展开思路。这一点许多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很注意,而在写记叙文时则不
期刊
押题理由  2017年秋季学期,多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周期。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强化了选择性教育,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新高考下,发展指导将融入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全过程,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指导、学业选修指导、职业行业体验和专业选择指导。其中的自我认知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优点缺点等,正确看待个体差异,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准确定位自身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