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学语文的课堂的提问技巧

来源 :教育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c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提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可以这样说,语文课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来组织教学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更应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但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个效益问题,如果问题提得太细、太碎,往往会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大、太深,学生会感到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结果是启而不发;如果问题太浅,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没有什么作用,有些提问甚至根本没有效果。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课堂提问有效的仅占56%,可见,提问要讲究效益,提问要讲究艺术。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并实施提问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进行精心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提问要能激发兴趣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有选择性、针对性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
  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四、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五、提问要有连续性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这样,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从而形成链式思考,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如教《谈骨气》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续性问题:⑴什么是骨气?怎样才算真有骨气?为什么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⑵作者运用了那些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这些论据有什么共同点?⑶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请举事例说明。通过这些连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六、提问要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①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颂今天的哪种人?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七、巧妙设问,变“死”为“活”
  如《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他们会通过一些巧妙的设问,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发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我们坚信,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思维也不会沿袭前人的老路,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八、提问要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九、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教师要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要注意倾听,纠正补充,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适时适度地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犹如阳光一样,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十、提问后要及时评价学生,评价要注意鼓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鼓励性语言,能起到“充氧助燃”的作用,尤其在课堂提问评价学生答案更是如此。教师的评价用语要富有鼓励性,应该多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如:“答得太好了”,“有创见”等。即使学生回答不够妥切,也应该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想想怎样回答更精彩”等等,学生的回答即使有悖于传统认识、有悖于教师设计问题的初衷,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该予以肯定,予以鼓励。
  总之,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发散思维、培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好好研究的课题。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注意提问的艺术,从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出发,一定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其他文献
本文的主人公不是伟人而是一位普通的黑人小孩。一提到黑人,往往会和种族歧视联系起来。不仅如此,这位黑人小朋友还是一位艾滋病人。艾滋病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病死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由于人们对这种疾病的恐慌和其传播途径的不了解,因而造成对艾滋病人的极度歧视甚至是仇视。这双重的歧视压在这位主人公身上,他的悲惨命运似乎已经难以改变了。可事实恰恰相反。这位命运悲惨的黑人小孩竟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被
期刊
转眼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真的想不到会这样快,想想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收获和变化,觉得有许多的话要说。记得刚刚开始课改的时候,看人家上课的情况,觉得非常的新鲜,原来语文也可以这样教。于是自己尝试着去做,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样去做。在不知不觉中觉得变化非常多。我觉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非常大。  首先第一点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此以前我们总是认为教师是教学行为的主宰者,而现在不再这样看了。因为在实际的
期刊
话语权的问题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差异性关系中,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师生之间有意义的交流,必须消除学生的无言状态和失语状态。因此,教师话语霸权的消解以及教师和学生话语权的共享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运用,教学风格的形成。  课堂话语权是指课堂言说主体通过言说而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控制和支配的力量。课堂的话语只有是师生共有,才能建立起一种生态平
期刊
摘要: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并且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都是非常典型的,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的。因此搞好数学教学,既可以避免题海战术,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恰当的把握传授知识和增减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
期刊
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早上跑步、打太极拳的多了,进健身房的人多了,上网浏览健康知识的人多了,而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们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离开“活动”,体育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组织者要精心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而要组织好群众性体育活动,需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一、
期刊
分类讨论思想在数学题中经常出现,也是满分率比较低的一种题,同学们在做题时常会犯错误,小题经常忘记分类讨论,大题经常讨论不全,讨论全了结果还不一定对。所以这种题很容易丢分,因此我们在考试当中一定要养成以下几个好习惯  首先要养成分类讨论的意识。很多知识点是分类讨论的常客,对于这些知识点,同学们在考试时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时刻绷紧分类讨论的弦,以免掉进命题老师的陷阱中。  其次,分类讨论是要有一定原则,
期刊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正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活动。  一、游戏的作用  (1)游戲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生的天性是玩。他们活泼好动,爱表演,乐于接受趣味性强的事物。游戏正好顺应了小学生之一特点,寓教于乐。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感官,用视听说写画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面对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大堆优美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对美景的欣赏、对美的生活的感受、对美的精神的感悟。如何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是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
期刊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笔者在思品课教学中尝试引进“辩论”式教学模式,所谓“辩论”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思品课教学中运用“辩论”式教学模式,通过师生的互动来达到共同学习与探究的目
期刊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一、日常教研活动中常见的评课方式  (1)复述式以复述的形式,陈述课堂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种评课,既缺少切合实际的对教学的认知观点,也缺失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分析和评判。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