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确立公开透明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以来,报考人数逐年递增,尤其是出现了大学生报考热。大学生公务员热的原因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视角来看,主要是:公务员社会地位较高,公务员在其工作的稳定性、福利保障等方面优于其他社会阶层,公务员选拔机制相对公平透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我国现行产业结构的矛盾。
【关键词】公务员热 大学生 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务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设立透明公开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以来,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以致屡创新高。如表1,自2009年以后,公务员报考人数达百万之众,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实际参考人数从2010年起突破了90万,其中,2013年更是达到了111.7万人,平均每个公务员职位的竞争者都超过了50人,部分部门的职位如海关国税甚至是几千人争一个岗位。而报考公务员目前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由此看来,大学生公务员热有目共睹,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一代向往公务员职位是不争的事实。
表1:历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①
大学生群体如此热衷于成为公务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笔者将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公务员热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着对之提出有益的对策性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演变与各级社会管理者的产生方式
中国社会的大洗牌(1949年~1956年)。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将土地革命运动逐渐在中国大陆新解放区推行(当时西藏除外),继续消灭封建生产关系。包括消灭地主与买办、限制与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时期,一方面,农村的土地改革使众多原来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同时,免除了解放前贫雇农对地主所负的地租债务。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上升。另一方面,旧社会的地主田产、买办的资本被没收,他们成为专政的对象,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工人、农民、革命者大体是向上流动的,地主、买办普遍是向下流动的。这一时期的各级社会管理者主要由上级任命。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确立(1956年~1966年)。大跃进将众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原来的劳动岗位调到了城市。后来大跃进的失败,城市因粮食供给不足,国家开始推行户籍制度以裁剪城市人员,对城市户籍人口的日常生活用品按人定量供给,生活有保障;而农村人除须向城市居民供应粮食,还要自行解决口粮问题,生活较无保障。在户籍制度的隔离下,农村人很难实现城市流动,除非通过考学、参军或城市招工等极少数渠道可以向城市流动。这一时期,各级社会管理者主要由上级委任。
社会流动混乱的十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很混乱,社会流动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人在运动中被打倒,一些人在运动中发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机会更少,城市人口大量向农村倒流。高考被废止,改由推荐上大学,多数领导干部推荐自己的子女或自己亲信的子女上大学,而普通工农几乎没有机会在社会流动方面实现向上流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生活极度无序,个人才干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分化流动趋于正常(1976年~1992年)。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十年动乱结束。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量以往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界定各阶层的标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举国上下,人人都投入到了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期间,有不少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都停薪留职或直接辞职下海经商。同时,中央提出尊重知识与人才,1977年起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特别是给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而又乐于奋斗的人提供了一个由低向高流动的机会,社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从以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合格到德才并重。自此,社会流动趋于正常化。
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自此,户籍、出身等先赋性因素对个人向上社会流动不再起决定性作用,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社会十大阶层,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根据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寡,社会十大阶层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者②。
社会阶层视野下的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
公务员在整个社会阶层中的地位较高。当今的中国社会阶层可分为十大类。第一类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属于体制内核心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却可凭其手中握有的组织资源(权力)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第二类是职业经理人员,属于体制内边缘部门或者体制外中高层管理,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但能够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第三类是私营企业主,属于体制外的高层管理,他们凭借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来雇佣他人。第四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其凭借各自掌握的文化资源(专长与各种执业资格证书)自雇或受雇于他人。第五类是办事人员,属于被管理者或低层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一定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权力资源)。第六类是个体工商户,属于体制外。他们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自雇或雇佣他人,拥有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第七类是商业服务业员工,其不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或权力资源。第八类是产业工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受雇于人,拥有极其少量文化资源或权力资源。第九类为农业劳动者,他们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不占生产资料,自雇或受雇,拥有少量经济资源。由于气候及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其收入状况时好时坏,收入来源较为不稳定。第十类是城乡无业者、失业者、半失业者,他们中除了少部分人能得到非常有限的社会救济,其余的人几乎是赤贫、一无所有,生活无保障,属于社会最底层。
【关键词】公务员热 大学生 社会阶层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务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设立透明公开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以来,公务员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以致屡创新高。如表1,自2009年以后,公务员报考人数达百万之众,一直处于高位运行。实际参考人数从2010年起突破了90万,其中,2013年更是达到了111.7万人,平均每个公务员职位的竞争者都超过了50人,部分部门的职位如海关国税甚至是几千人争一个岗位。而报考公务员目前要求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由此看来,大学生公务员热有目共睹,受过高等教育年轻一代向往公务员职位是不争的事实。
表1:历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人数①
大学生群体如此热衷于成为公务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笔者将从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角度分析当前大学生公务员热的深层次原因,并尝试着对之提出有益的对策性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的演变与各级社会管理者的产生方式
中国社会的大洗牌(1949年~1956年)。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新中国成立。人民政权将土地革命运动逐渐在中国大陆新解放区推行(当时西藏除外),继续消灭封建生产关系。包括消灭地主与买办、限制与引导民族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一时期,一方面,农村的土地改革使众多原来无地或少地的贫雇农分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同时,免除了解放前贫雇农对地主所负的地租债务。农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上升。另一方面,旧社会的地主田产、买办的资本被没收,他们成为专政的对象,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工人、农民、革命者大体是向上流动的,地主、买办普遍是向下流动的。这一时期的各级社会管理者主要由上级任命。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确立(1956年~1966年)。大跃进将众多的农业劳动力从原来的劳动岗位调到了城市。后来大跃进的失败,城市因粮食供给不足,国家开始推行户籍制度以裁剪城市人员,对城市户籍人口的日常生活用品按人定量供给,生活有保障;而农村人除须向城市居民供应粮食,还要自行解决口粮问题,生活较无保障。在户籍制度的隔离下,农村人很难实现城市流动,除非通过考学、参军或城市招工等极少数渠道可以向城市流动。这一时期,各级社会管理者主要由上级委任。
社会流动混乱的十年(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中国的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很混乱,社会流动处于无序状态。一些人在运动中被打倒,一些人在运动中发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机会更少,城市人口大量向农村倒流。高考被废止,改由推荐上大学,多数领导干部推荐自己的子女或自己亲信的子女上大学,而普通工农几乎没有机会在社会流动方面实现向上流动。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生活极度无序,个人才干居于次要地位。
社会分化流动趋于正常(1976年~1992年)。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十年动乱结束。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量以往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界定各阶层的标准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利益上的差别。举国上下,人人都投入到了崭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期间,有不少人(包括事业单位人员)都停薪留职或直接辞职下海经商。同时,中央提出尊重知识与人才,1977年起国家恢复了高考,这些措施都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特别是给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而又乐于奋斗的人提供了一个由低向高流动的机会,社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从以前主要看政治上是否合格到德才并重。自此,社会流动趋于正常化。
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1992年至今)。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自此,户籍、出身等先赋性因素对个人向上社会流动不再起决定性作用,社会阶层分化加快,各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社会十大阶层,有的学者将其称为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形。根据掌握社会资源的多寡,社会十大阶层依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无业失业者②。
社会阶层视野下的大学生公务员报考热的原因
公务员在整个社会阶层中的地位较高。当今的中国社会阶层可分为十大类。第一类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属于体制内核心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却可凭其手中握有的组织资源(权力)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第二类是职业经理人员,属于体制内边缘部门或者体制外中高层管理,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但能够控制或支配生产资料。第三类是私营企业主,属于体制外的高层管理,他们凭借手中占有的生产资料来雇佣他人。第四类是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其凭借各自掌握的文化资源(专长与各种执业资格证书)自雇或受雇于他人。第五类是办事人员,属于被管理者或低层管理者,他们掌握着一定量的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权力资源)。第六类是个体工商户,属于体制外。他们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自雇或雇佣他人,拥有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第七类是商业服务业员工,其不占有生产资料,拥有少量的文化资源或权力资源。第八类是产业工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受雇于人,拥有极其少量文化资源或权力资源。第九类为农业劳动者,他们占有少量生产资料或不占生产资料,自雇或受雇,拥有少量经济资源。由于气候及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其收入状况时好时坏,收入来源较为不稳定。第十类是城乡无业者、失业者、半失业者,他们中除了少部分人能得到非常有限的社会救济,其余的人几乎是赤贫、一无所有,生活无保障,属于社会最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