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作为一种以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全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发展全域旅游,既是吉林省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抓手,也将对经济新常态下吉林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突出的促进作用。
2016年吉林省举办的“全域旅游高峰论坛”以来,全域旅游发展态势强劲,省内“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由15个增加到19个,成立了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联盟,集安、敦化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吉林省的旅游方式逐步由资源依赖向全域旅游进行转变,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吉林模式”,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良好,但全域旅游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一、吉林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良好
①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我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入选15个、第二批入选4家,共19家,是东北三省一区仅次于辽宁、全国最多省份之一。如5A级景区的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A级景区的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辉南县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3A级景区的梅河口市鸡冠山风景区、集安市云峰湖景区等我省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休闲运动、养生等突出的旅游资源都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列。
②发展势头好、潜力大。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的稳步推进,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总数16578.77万人次,同比增长17.32%;实现旅游总收入2897.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4和11.55个百分点。以旅游总收入的45.8%为增加值的统计换算比例,旅游业已占全省GDP的8.7%,对交通运输业和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80%,对餐饮业的贡献率超过60%,对房地产的贡献率亦超过20%。
③产业地位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直接部署组建旅发委;全省有7个地区、18个县(市、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各地发展旅游业热情空前高涨,吉林、公主岭、敦化相继召开产业推进大会,长春、吉林、松原陆续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由部门推动向党委、政府统筹转变的大旅游格局。与此同时,在空间布局上,由原来的以大长白山区域为中心的“一圈五区”向长吉两市和长白山“双核驱动”的“两核三区四带”转变,东、中、西三大旅游发展区互为支撑,“两核驱动三区,四带贯穿全域”的总体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产业布局上,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新业态,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为其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动能,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④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和质量提升。2016年完成旅游厕所建设709座,厕所革命打造“吉林样板”,在全国由后位变先进。首创建立旅游厕所档案,实现扶持资金精准测算;长白山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区;长春、吉林、通化受到国家局表彰。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驾车营地、大型景区停车场和旅客服务中心项目进展顺利。景区质量优化提升,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完成5A级景区创建工作,待国家局审批;集安高句丽景区正在积极创建中;新增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四平战役纪念馆、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三家4A级景区;长白山入选首批“中国10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并位居首位,系东北三省唯一上榜的旅游目的地。
二、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创建面临的问题
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和先进省份比,工作步伐仍需加快。今年8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新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新晋陕西、贵州、山东、浙江、河北5省,加之去年获批的海南、宁夏,已扩至7家。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醒得早,起得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或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贵州、河北等省在土地、财政、资金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如《贵州省山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实施方案》、《贵州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与之相比,吉林省缺少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政策。
二是交通及旅游综合配套服务有短板。旅游综合配套不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不健全,通往重点景区的交通指示标识欠缺或不明晰,一些4A級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尚达不到标准,机场、车站、码头、景区尚未建立团队绿色通道。延吉市和长白山等景区接待设置容量不足,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
交通瓶颈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全域旅游发展。主要体现在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方面。在航空方面,运力不足、成本过高。吉林省没有本地航空公司,导致航线航班少,机票贵,游客出游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制约省内旅游的动力;在高铁方面,在旅游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尚不通高铁,传统普速列车耗时长、车次少、车况差,并不能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三是体制机制存在障碍。管理碎片化导致部门、项目、区域之间沟通协调融合难。吉林省旅游资源的综合管理权分散在各级政府的21个部门,其中有11个部门行使项目审批权,全域旅游发展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给规划布局、规模发展、产品创新和监管执法等造成不少障碍。如查干湖人事归松原市,资金归前郭县,水面归自然保护局,水下鱼类归国有渔场,管理分散。
四是产品、资金等要素紧缺、供给不足。一是产品供给不足。现有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游客“进得来,留不住,消费少”;缺少旅游龙头企业,知名度高的景区和旅游产品不多,游客以当地和周边为主,客源地范围不广。红色旅游发展不足,具有城市印记的有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发展滞后。二是资金缺乏。不少地区旅游产业仍处起步阶段,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旅游项目建设量大,资金缺口大;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单位没有完善的投融资机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2016年吉林省举办的“全域旅游高峰论坛”以来,全域旅游发展态势强劲,省内“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由15个增加到19个,成立了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联盟,集安、敦化的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吉林省的旅游方式逐步由资源依赖向全域旅游进行转变,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吉林模式”,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良好,但全域旅游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一、吉林省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良好
①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我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入选15个、第二批入选4家,共19家,是东北三省一区仅次于辽宁、全国最多省份之一。如5A级景区的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A级景区的长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吉林松花湖风景名胜区、辉南县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集安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3A级景区的梅河口市鸡冠山风景区、集安市云峰湖景区等我省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休闲运动、养生等突出的旅游资源都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列。
②发展势头好、潜力大。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的稳步推进,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总数16578.77万人次,同比增长17.32%;实现旅游总收入2897.37亿元,同比增长25.15%,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54和11.55个百分点。以旅游总收入的45.8%为增加值的统计换算比例,旅游业已占全省GDP的8.7%,对交通运输业和住宿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超过80%,对餐饮业的贡献率超过60%,对房地产的贡献率亦超过20%。
③产业地位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关于做大做强冰雪产业的实施意见》,直接部署组建旅发委;全省有7个地区、18个县(市、区)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各地发展旅游业热情空前高涨,吉林、公主岭、敦化相继召开产业推进大会,长春、吉林、松原陆续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形成了由部门推动向党委、政府统筹转变的大旅游格局。与此同时,在空间布局上,由原来的以大长白山区域为中心的“一圈五区”向长吉两市和长白山“双核驱动”的“两核三区四带”转变,东、中、西三大旅游发展区互为支撑,“两核驱动三区,四带贯穿全域”的总体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在产业布局上,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新业态,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为其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动能,形成了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
④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水平和质量提升。2016年完成旅游厕所建设709座,厕所革命打造“吉林样板”,在全国由后位变先进。首创建立旅游厕所档案,实现扶持资金精准测算;长白山荣获全国厕所革命十大典型景区;长春、吉林、通化受到国家局表彰。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自驾车营地、大型景区停车场和旅客服务中心项目进展顺利。景区质量优化提升,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完成5A级景区创建工作,待国家局审批;集安高句丽景区正在积极创建中;新增万科松花湖度假区、四平战役纪念馆、东北沦陷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三家4A级景区;长白山入选首批“中国10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并位居首位,系东北三省唯一上榜的旅游目的地。
二、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创建面临的问题
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和先进省份比,工作步伐仍需加快。今年8月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新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单位新晋陕西、贵州、山东、浙江、河北5省,加之去年获批的海南、宁夏,已扩至7家。吉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醒得早,起得晚”,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或全域旅游示范创建,贵州、河北等省在土地、财政、资金等方面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如《贵州省山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实施方案》、《贵州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的意见》。与之相比,吉林省缺少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政策。
二是交通及旅游综合配套服务有短板。旅游综合配套不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不健全,通往重点景区的交通指示标识欠缺或不明晰,一些4A級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尚达不到标准,机场、车站、码头、景区尚未建立团队绿色通道。延吉市和长白山等景区接待设置容量不足,旅游旺季时,一房难求。
交通瓶颈依然存在,并严重制约全域旅游发展。主要体现在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方面。在航空方面,运力不足、成本过高。吉林省没有本地航空公司,导致航线航班少,机票贵,游客出游成本大大增加,严重制约省内旅游的动力;在高铁方面,在旅游资源丰富的通化、白山地区,尚不通高铁,传统普速列车耗时长、车次少、车况差,并不能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三是体制机制存在障碍。管理碎片化导致部门、项目、区域之间沟通协调融合难。吉林省旅游资源的综合管理权分散在各级政府的21个部门,其中有11个部门行使项目审批权,全域旅游发展各自为政的体制机制给规划布局、规模发展、产品创新和监管执法等造成不少障碍。如查干湖人事归松原市,资金归前郭县,水面归自然保护局,水下鱼类归国有渔场,管理分散。
四是产品、资金等要素紧缺、供给不足。一是产品供给不足。现有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产业链条较短,游客“进得来,留不住,消费少”;缺少旅游龙头企业,知名度高的景区和旅游产品不多,游客以当地和周边为主,客源地范围不广。红色旅游发展不足,具有城市印记的有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发展滞后。二是资金缺乏。不少地区旅游产业仍处起步阶段,基础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旅游项目建设量大,资金缺口大;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单位没有完善的投融资机制。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