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的春天

来源 :东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zh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5月,东风公司(当时叫“二汽”)团委选送了基层单位十名团委书记到湖北省团校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学习,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从而在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一段十分美好的记忆。
  这次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即将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的将要公布的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个当时非常敏感的重要文件。学习地点是在武汉市青山区一冶招待所。省团校把从全省各地区参加的一百多名学员分为两个班十个学习小组,我们十堰二汽地区来的十名同志编到第二班第十组。组长是东风轮胎厂的陈建中,他年龄稍长,一口浓厚的胶东口音,显得很有阅历和经验。同组的两名女士是车架厂的蔡爱新和木材加工厂的虞红。除组长外的七名男士分别是铸造二厂的赵继承、锻造厂的孙必祥、公安处的杨进刚、钢板弹簧厂的赵江武、发动机厂的张殿敏、方向盘厂的袁秀之和运输部的我。
  省团校对学习班的安排很充实,除了“决议”辅导之外,还有大量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要求也很严格,每天早晨都要点名跑操,正课之外,晚上安排有自习。由于参训人员都是二十来岁的青年干部,实际上还体现和代表着各地区(厂矿)的形象风貌,所以整个学习班都呈现出较高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学习风气。就是这样,我们东风公司第十组在所有的学习小组中还是出类拔萃的。无论是课堂测验还是学科考试,我们小组的平均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名。另外,在学习纪律方面,因为和那些武汉及周边的学员相比,我们实在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包括所有的周末休息时间都是在学习课堂里下功夫,在出早操、晚点名、课堂出勤率这些考核指标方面,我们作为当然的“NO1”经常受到团训班领导的表扬。
  武汉的六月天酷热难耐,而八十年代初期,冰箱尚未普及,更没有今天这般琳琅满目的冷饮,除了白开水以外,我们每天盼望的是到学校门外一个水果摊上,吃一碗刨冰西瓜(将碎冰块与西瓜块混杂而成),一碗刨冰西瓜两角钱,吃得爽了还要“再来一碗”,这在当时的我们已经是很奢侈的消费了。
  省团校为了活跃学习气氛,专门组织了一场文艺晚会,要求十个学习小组都要组织节目参加。这对于“争强好胜”的青年人来说,是一次才艺展示的极好机会,各小组都非常认真地积极排练。我们小组除了由公认的“金嗓子”——锻造厂的孙必祥唱一首电影《阿诗玛》插曲《马铃儿响来百鸟唱》以外,还专门排了一个由我们小组十个人全部上场的集体舞。这个由当时十堰市文化局团委书记王健(后任武汉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编导的、具有古典与现代舞蹈风格融合的青年集体舞,将整个晚会推向了高潮,以致于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我们被邀作“教练”,硬是让省团校(包括老师)全都学会了这个舞蹈。“第十组”的名声也因此而“大噪”。
  在省团校学习的后期,二汽总厂团委书记左红妹等领导专程到学习驻地看望大家,给我们极大的鼓舞,陪同前来的省团校领导对我们“第十组”的学习表现赞不绝口,左书记也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团委书记现在都成为“老同志”了。东风轮胎厂的陈建中后任市文明办主任,不久调回青岛老家了。孙必祥现任锻造厂党委书记,赵继承现任东风农用车公司负责销售的副总经理,杨进刚现任市东风公安分局的政治部主任,袁秀之现在市方向盘厂的领导岗位。虞红后来随左红妹书记一同到东风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工作并在那里退休。其他几位和我一样,也都在东风公司基层领导岗位上任职,唯有赵江武,不知是哪个方面没有抵住诱惑,结果在东风神龙公司从事基本建设时期,竞选择了离职出走,至今下落不明。岁月蹉跎,大浪淘沙,至今我们这些当年省团校的同学们在聚会时论及此事,都为赵江武的一念之差感慨不已。当然更多的还是相互勉励:要珍惜现在难得的工作时光,再为东风事业的发展多添一把力!
其他文献
说实在话,我对我的母亲一直耿耿于怀,以至成年后的很多年,我都以气她为乐事。  我一直以为,打从我出生的时候起,她就没有在乎过我。在姊妹几个当中,我在她心里是最不占位置的一个。我几个月大的时候,她就去了千里之外的东北,把我交给保姆代管。我没日没夜地哭,嗓子哭坏了无法唱歌,导致后来一听到兄妹们洪亮的歌声时,我都会心生怨恨。还有中耳炎,就是哭时眼泪灌满耳朵的炎症所至。我的身体远不如我的兄弟姐妹们强壮,我
期刊
有关家乡的一段陈年往事。  沉浮于时空的长河,由于人为的因素,往事在发酵中极易变节、变质。于是乎,出现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历史故事。  在我的家乡开始出现这样的现象:乡下人大兴宗族祠堂,几乎每个姓氏掘土十八层,考古啊,探寻史上姓氏名人。尤其是在棘阳一个叫王庄的村子,王氏人家在高筑宗庙后,编撰族谱,竟然将解放时的恶匪恶霸王秀清供奉为“抗日英雄”。  闻讯之,我嘘叹不已,想及那些影视界有关帝王将相的
期刊
都说我生错了地方  我生在北方  我怕冷    到了冬天  我把自己裹得密不透风  隔着瞳孔  看你的行踪  快速枯萎       打算    如果我死了  我不打算你埋我于深土  头枕荒凉  那里冷  不时传来过往的声音    我要去见大海  见几位老朋友  他们知道我  喜好生鲜  等天彻底黑下来  我就浮上来,顺流而下  看沿途的风景
期刊
在东风公司襄樊基地生活小区碧波荡漾的水塘旁边,生长着三棵高高大大的柳树,每一棵柳树都有一抱那么粗,它们生机盎然地生长着。  这三棵柳树被一个硕大的花坛所围绕,每到春天来临的时节,在春风的抚育下,柳树的枝条上长出了嫩嫩的鹅黄色柳叶芽包,细细的柳枝随风婆娑起舞让人见了不禁心旷神怡。那时大柳树下,盛开着一簇簇月季花,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还有粉色的远远看去如锦似缎煞是好看。这里是基地生活区的一景,每天清晨
期刊
经过了一天的跋涉的太阳,载着满满的收获,也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地依偎在群山之上,一点点收回它灼热的目光,沉静下来,独自想着自己的心事。   思想的天空徐徐展开,缕缕清新的风从遥远的地方缓缓而来,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天边的云,那云霞便像层层细浪一样,柔和地,却又是生机盎然地展开,涌向你心灵的沙滩。用金黄的和桔红镶就的云霞,是那样的柔和,恬静.,宛如多情少女的眸子…….炙热了一天的太阳在这最后的的时刻,把
期刊
“十三点”的故事    我初进汽车厂的时候,同宿舍的男青年罗蜜欧和棉纺厂的女青年朱丽叶,正在谈恋爱。他俩在单身宿舍里约会,我长着榆木脑袋,不晓得“退避三舍”——-给热恋中的青年男女腾出点自由空间;我又好像一瓢冷水,阻碍烈火熊熊烧燃。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我旁若无人地坐在宿舍,捧着本《诗刊》,一副正襟危坐的神态,读书破万卷的鬼样。人家心急火燎,我却稳如泰山;人家恼得要死,又对我没得法子。这是何等的
期刊
那缕红    青青岸边,杨柳如烟。  一架长满青苔的石拱桥,静静地守候着那条无名的小河。  河水清澈见底。  经常光顾小河的是河两边的农家妇女们。她们挑水洗菜洁净衣物,都在这里。  一天早晨,一条薄薄的雾顺着河边蔓延,太阳的光还没有照到河面上来。早出的鸭子却已经在水中觅食了。其实,它们并没有找东西吃,而是用红红的脚掌慢慢地拨弄着绿水,头抬得像公主一般地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着。  一缕红色,穿过薄雾,倏
期刊
我喜欢京剧,喜欢看旦角戏,无论花旦还是老旦的戏我都喜欢,尤其喜欢听戏里的道白。夏夜的晚上,泡上杯清茶,持把鹅毛扇坐在自家凉台上听京剧,可谓是我最好的享受了。  京剧作为国粹,与评剧、沪剧、越剧、黄梅戏等一同装点着我国戏剧的百花园,自徽班进京至今已200余年,仍以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傲立于传统剧种之首,深受国人的喜爱和推崇,以至金发碧眼的“老外”也画上脸谱、穿上行头唱起了京剧。  我喜爱京剧由来已久,6
期刊
他是我的石头,一块能开花的石头  很多时候,我这样看他,他的花很完美  很多细小的裂痕,是点缀,点缀合理  从清晨开始,抚摸征服  又在夜晚反复练习,失守  我把这一切看得与心有关  石头的心里有火,他是热的  我的耳朵贴近他的鼾声,他  粗糙的身体,散发玫瑰的温润,于是  我要大声地说,石头开花了  所有的沉默,睁开眼睛  这样的完美,只盛开一次      如此热烈    猛然撕开一条小河,抖动
期刊
叫不上名字的花儿一下全开了  她们穿紫衣裳,浅浅地笑  像一湾打着旋儿的清水,被小鸟衔着  其中一朵小小的是我乡下的表妹  那天我和她在田里摘豌豆  她的眼神躲躲闪闪地  有一小束,从竹篮里漏了下去  此刻,几只蜜蜂飞过来了  她们也是些长翅膀的花蕊  ——宁静、温良,微微疲惫  被一只感恩的手赶过来,并且  还会继续被赶到别处     夕阳偷偷爬到了篱笆的顶端  我也开成了一朵紫,颜色和香味都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