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是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小学生正处于科学意识萌芽阶段,教师需要定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探究科学的种子,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活动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意义重大,教师要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作用。本文探讨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科学是一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科学学习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针对生活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科学本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活动是开展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开展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寻求积极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形式。
1、从生活场景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生活处处有科学,教师要利用生活场景开展科学教学,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处于比较懵懂的阶段,对于深奥的科学学习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科学知识生活化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场景展开思考,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种植大蒜”的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首先利用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于种植大蒜的积极性。“同学们,你们家厨房里有大蒜吗?见过大蒜长芽的样子吗?知道怎样快速让大蒜长芽吗?下面我们开始种植大蒜,掌握快速让大蒜长芽的方法。”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场景展开思考,接着引出探究活动“种植大蒜”,学生会对种植大蒜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种植大蒜需要较长时间,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后为大蒜换水,并观察大蒜苗的生长情况,在班级内共享汇报。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
2、科学指导,确保科学探究成果
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力求发挥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作用。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者,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需要认清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教师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与瓶颈时,给与指导,而非代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合理指导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意义重大,只有科学有效地指导,才能确保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成果。
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探究内容,探究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探究,而是在旁观察指导。在学生的探究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例如,在探究塑料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探究方向。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影响分为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可以从你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塑料考虑,不利的方面可以从环境方面考虑。学生在教师指导之后,对于探究方向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加高效。
3、分组探究,切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如果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影响到学生的探究热情。组建探究活动小组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能够在探究小组中讨论,合力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组建探究小组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规避科学探究中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对于科学学习过程有积极作用。
教师在组建科学探究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观察归纳能力等综合考量,确保每个探究小组的学生能力均衡,相互互补,达到互帮互助的学习目标。在探究小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观察每个探究小组的探究进度,为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在小组探究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指导;在探究活动完成时,教师结束探究活动,并为每个探究小组指定一名学生做总结发言,总结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在学生总结发言时,教师要以鼓励教学为主,善于发现学生发言内容中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探究成果,树立起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自信心,以更加积极的探究态度投入到探究學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积极作用。教师要从生活场景出发,组织合适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生活中蕴含很多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留意生活,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加以指导,及时答疑解惑,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组建科学探究小组,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晨.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2019,16(35):182.
[2]王周翔.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22.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
科学是一门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课程。科学学习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针对生活现象思考其中蕴含的科学本质。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活动是开展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开展高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寻求积极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形式。
1、从生活场景出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生活处处有科学,教师要利用生活场景开展科学教学,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对于科学的认知处于比较懵懂的阶段,对于深奥的科学学习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科学知识生活化是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从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场景展开思考,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种植大蒜”的科学探究之前,教师首先利用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对于种植大蒜的积极性。“同学们,你们家厨房里有大蒜吗?见过大蒜长芽的样子吗?知道怎样快速让大蒜长芽吗?下面我们开始种植大蒜,掌握快速让大蒜长芽的方法。”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对生活场景展开思考,接着引出探究活动“种植大蒜”,学生会对种植大蒜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种植大蒜需要较长时间,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后为大蒜换水,并观察大蒜苗的生长情况,在班级内共享汇报。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
2、科学指导,确保科学探究成果
教师要正确理解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力求发挥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作用。教师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者,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需要认清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教师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与瓶颈时,给与指导,而非代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的合理指导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意义重大,只有科学有效地指导,才能确保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成果。
在科学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探究内容,探究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探究,而是在旁观察指导。在学生的探究方式出现问题时,教师给与点拨和指导。例如,在探究塑料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探究方向。教师可以点拨学生,影响分为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有利的方面可以从你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塑料考虑,不利的方面可以从环境方面考虑。学生在教师指导之后,对于探究方向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加高效。
3、分组探究,切实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如果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会影响到学生的探究热情。组建探究活动小组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遇到问题,能够在探究小组中讨论,合力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高效开展。除此之外,组建探究小组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规避科学探究中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对于科学学习过程有积极作用。
教师在组建科学探究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观察归纳能力等综合考量,确保每个探究小组的学生能力均衡,相互互补,达到互帮互助的学习目标。在探究小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要观察每个探究小组的探究进度,为探究活动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在小组探究遇到问题时,教师及时指导;在探究活动完成时,教师结束探究活动,并为每个探究小组指定一名学生做总结发言,总结每个小组的探究成果。在学生总结发言时,教师要以鼓励教学为主,善于发现学生发言内容中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探究成果,树立起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自信心,以更加积极的探究态度投入到探究學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良性循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积极作用。教师要从生活场景出发,组织合适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生活中蕴含很多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留意生活,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加以指导,及时答疑解惑,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组建科学探究小组,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晨.探究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2019,16(35):182.
[2]王周翔.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