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庞德:20世纪初中西诗歌的换位者

来源 :郭沫若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n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很多重要特点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落后柔弱民族现状的愤激和矫枉过正的战斗需要,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以“全盘西化”拉开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运动的帷幕。郭沫若的新文学创作体现着与传统文化彻底断裂的特点。与此同时,西方文学也在为文学的创新而别寻他途,美国诗人庞德对“汉语思维”的追求,导发了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西文学于此出现了一次“换位”。
其他文献
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就必须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依靠个人意识为相关教学活动注入更多活力。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定向掌握教学知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新课标对于小学高段作文水平作了如下明确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自身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创新以及改革;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及全
鲁迅的作品在当前中小学教材中仍占有一定比例,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了解鲁迅的生平与作品,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讲解好鲁迅作品。但鲁迅的作品距离现今有一定时代距离,而且作品中有些意象晦涩难懂,要表达的主题也多有几层深意,学生理解不到深层内涵,没有达到教学目的。由于中学语文教学长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流于表面,忽视了精神内涵以及作品本身的人文性。如何使鲁迅作品尽可能重焕光彩,为中学生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除了需要基本的生理需求,精神上的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得到他人的肯定是每个人心底的本能渴望。本文以教学中的肯定教育为主题,分析了高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究小学五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多运用场景叙事,具有相当强烈的画面感;它往往以“推”镜头引入画面,重点突出,极具动感;其画面色调暖和、构图轻描淡写又极富层次;对白和独白使画面得以流动。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事物的想象和追求,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人们对未来的不懈追求是形成理想的动力和源泉。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懵懂青涩,如何使他们的理想变得有价值,如何去帮助他们实现理想?  一、理想的基本含义和本质特征  理想是人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追求。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想象,但并不是所有的想象都是理想。首先,理想具有客
文字是记载着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在人类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文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教学中语文学科本身就是文字学科,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