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在5000年的文明演化史中,中国所独有的思想文化影响着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推进,诸多思想理论为整个人类发展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美学思想对设计的影响尤其显著。历经数千年历史的更迭,我们的祖先对于世界宇宙观的摸索使得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善,对于自身所处社会的意义与价值也做出了深入的总结,艺术创作探索步伐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设计的社会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认识与肯定。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古代的思想家对美与艺术问题所作的哲学探讨,对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是美学思想的起源与萌芽。
  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是伴随着“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开始的。在原始社会的设计中,美不是关键,也不是目的,为了生存而追求的实用才是人类原始初期设计的唯一目的。有思想底蕴的设计作品直到先秦才真正出现,先秦是中国美学的发端期。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一度出现百家争鸣之势,中国传统美学核心思想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佛禅、玄学、等美学思想相融合。这些思想家对功能与形式的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孔、老、庄、墨、荀、韩都从不同角度对此发表了不同看法。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孔子认为要“文质兼备”,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应当不偏不倚,内在与外在相互协调。老子抽象地提出“有”与“无”,“利”与“用”之间的关系,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是圣人为腹不目,故去彼取此”。他将形式美全盘否定,以实用为核心。庄子也赞同老子“无为”的观点,反对装饰,崇尚返朴归真的艺术原则。墨子更以实用来衡量一切,否定文采美饰。他认为“先质而后文”,极力反对在实用之外追求外观形式的美。荀子则不同于墨子,他在强调实用的同时并不否定装饰的衬托作用,但强调装饰要掌握一个“度”,要追求“万物之美可以养乐”,对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都要重视。韩非子同样重视事物的实用性,其观点重质轻文,好质恶饰。总体上,诸子各家都认为实用是关键,是否有用是衡量事物美与不美的标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美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古代设计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提出:“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所谓“天有时”是指时间,“地有气”是指空间,“工有巧”是指制作条件,而“材有美”是指材料性能。文与质相统一,美与用相统一,然后才可以为良。
  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设计为例,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使用小件的铜质工具与饰物,到了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的设计铸造更是登峰造极。青铜器具都遵循实用的原则进行设计,根据功能的不同在造型设计、材料及铸造上都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青铜器的设计更多的体现出它们所产生的社会的礼仪制度。鼎原是饮食器,外形规整威严,在商代和西周早期演变为体现权力的礼器。这一时期的鼎以体现上层社会至高无上的权威为主要功能,因此,其造型大都稳重而庄严,多以饕餮纹作为装饰,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司母戊鼎以饕餮纹和夔纹作为装饰,外形雄伟高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铸鼎。大的社会变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旧制度的衰落,青铜器礼器的作用逐渐淡化,成为上层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具。功能发生了变化,其形式也随之改变。原本威严厚重的造型被轻灵奇巧的形式所取代,纹饰不再狰狞抽象,趋向写实。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由于功能的转变设计风格也变得清新自由、繁缛精美了。
  汉代的长信宫灯更是文与质相统一的典范。它的设计十分巧妙,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用以吸收油烟,不仅能够防止了空气污染,而且造型优美而生动,不乏审美价值。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功能与形式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形式功能因素和审美意趣浑然天成,互为因果,可谓“必有其质,乃有其文”。中国所独有的美学思想引导着中国古代设计的风格与方向,是中国古代设计的精神文化根基之所在。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引领之下,中国古代的设计日趋成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设计文化神韵,为人类文明书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作者简介: 张驰(1992—),女,内蒙古人,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设计了许多的杰出建筑作品。他的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文化、社会等层面;重视建筑的审美意义、社会属性;能因地制宜,又不拘一格;善用空间和光线。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使其成为世界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关键词:融合;文化;光线;空间  提到艺术,大多数人第一个就会想到法国,然后就想到卢浮宫。这座位于塞纳河岸边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大
期刊
摘 要:现代主义建筑在新艺术运动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的设计大师,并对欧洲各国的设计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一时期最具艺术气息和设计感的建筑大都集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地区,因为建筑艺术大师安东尼·高迪设计的建筑就静静地矗立在这座城市。高迪的建筑充满了自由奇幻的想象力,更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高迪建筑设计作品在造型、装饰、色彩上的概括分析,大致勾勒出了他建筑设计的艺
期刊
摘 要:企业的经营内容、产品特性以及企业的精神文化都必须通过VI设计整体的视觉传达系统,尤其是具有激烈冲击力的视觉符号,才能够将具体可见的外观形象与其内蕴特质的抽象理念汇成一体,传达企业精神信息,达成促销的目的。而足球俱乐部实际上也可以看作一个企业,因此利用企业VI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足球俱乐部VI视觉形象设计是完全可行的。本文通过国内外足球俱乐部整体VI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情况,认识国内与国外的巨大
期刊
通常大多数人都认为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是制造出来的,但有时却忽略了产品质量首先是靠设计出来的。没有好的设计,制造能力再强,也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一个产品的品质,乃至这个设计的灵魂。每一位设计人徜徉在美的、知性的、灵性的氛围里,他们总有雀跃的、不同常态的小火花在迸发。自我欣赏也好,与人共享也好,那些能量的汇聚,并非天马行空的捏造而来,而是脚踏实地的探索寻求,亦或是阅历经验之谈,如此才能交汇出生
期刊
摘 要:科学家从量子力学的观点出发,认定人类眼球的构造决定了我们“看到”的世界远广于脑海中所“接受”到的。电影首先是对现实的描摹,所以认识电影的表现手法,要求我们首先理解生活。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多看少,是心在决定。电影剪辑师依靠观影习性,如魔术师一样,制作出隐秘的效果,让观众感受不到影片画面的分割,同时巧妙的只给观众看他想让他们看的东西。  关键词:视觉信息;电影银幕;电影剪辑;观影习
期刊
摘 要:物质生活的改善提高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审美情趣的改变带动着市内设计元素的不断更新,室内设计的潮流追求已经由西方流行元素逐步向东方古典元素转移。东方元素的运用将中国历经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时尚设计完美结合,重新定义了市内空间的潮流美感。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东方元素在市内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东方元素;市内设计;中国风;古典  中国传统民族的历史性和特殊性决定了东方元素的内在艺术价值。
期刊
摘 要:文章对白族元素的题材特征、色彩特征进行分析,立足白族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视觉需求、情感需求和营销需求为研究点,论证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白族视觉元素在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形式,为该领域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视觉艺术;大理白族;数字化;数码设计  大理地区风景秀美,南诏国与大理国的历史更增添了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时代变迁,而屹立苍山下的崇圣寺三塔像位老者般静静的见证着这里的兴衰,大理石是苍
期刊
摘 要:留白是中国画独有的表达艺术,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绘画的重要特征。留白是指画面中除了着墨色之外,要有计划的对画面进行留白处理,露出纸张的颜色。黑为实,白为虚,从而让虚的白来衬托实的黑,达到“虚实相生”、“此处无物胜有物”的审美境界。在平面设计中借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在衬托主体、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能对设计的意境和韵味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留白;平面设计;应用  留白作为中国画特有的绘画语言
期刊
摘 要:对于当前中国设计而言,中国古代传统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艺术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但如何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研究他们的时代价值并能为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作用。本文从“南瓜灯”的设计谈起,指出中国传统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困境。  关键词:传统设计;南瓜灯;传统节日  一年一度的万圣节又到了,漫步在街头,随处可见与万圣节相关的元素(白网
期刊
摘 要:“没有色彩的设计是缺少生命力的”。色彩因其视觉冲击性在人们生活中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并可以随时彰显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本文主要论述现代设计中色彩在广告、包装、商业空间等各种领域应用及重要作用,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附加值,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色彩感觉;流行趋势;色彩运用  随着近年来物质生活形态、市场营销策略、消费文化品位等的演进,设计语言的个性化、差异化受到了肯定。色彩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