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创意激活美丽古都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年,不少城市尝到“文化牌”的甜头。杭州、成都不用说,“8D魔幻城市”重庆、“网红古都”西安也斩获无数粉丝。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中,我们看到了南京在文化方面的努力。首先明确了“美丽古都”的总城市定位,还提出“推广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建设“和平之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等等。已经连续主办了五年的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及南京创意设计周等大型活动,不仅让创意赋能城市,更是激活了一大批本土创意人才。

南京礼物,让创意拥抱南京元素


  2006年南京老城南拆迁,有很多老的东西逐渐消失,李红萍特别喜欢南京文化,就去拍照,因为自己做动漫,就希望用一个形象来代表南京。后来,为了让这个动漫形象早点和大家见面,她几乎吃尽了苦头,放弃了动画片加工工作的高薪,和小伙伴们开起了工作室,整整两年没有收入不说,每年还要面对100多万元的花销。
  坚持了四年之久,李红萍选定了“老南京人”,为动漫人物设置了萌萌的造型、憨憨的体态、厚厚的嘴唇,说着一口纯正的南京话,还把他定位成了设计师,为他设置了性格,加入了很多思想内涵,让这个动漫人物摇身一变成了南京“阿槑”。
  阿槑讲述南京文化,因为本土特色迅速成为了南京的草根代言人,他还去过米兰世博会,到过纽约“南京周”,不断宣传南京文化,传播南京人的小幸福。如今,阿槑成了出门自带50多万粉丝流量的动漫明星,李红萍还专门为他安排了经纪人。
  无独有偶,一只形似盐水鸭、叫“霍达克”的鸭子号称是南京最“火”的鸭子,它的设计师陈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南京作为‘鸭都’,鸭子算是一个比较喜闻乐见的事物,从设计的角度考虑,我觉得用一个类似的玩偶体现,应该会比较创新,话题比较吸引人。”针对南京人喜欢鸭子这一点,陈靖产生了做好玩城市纪念品的想法,以盐水鸭为原型,设计了大号抱枕鸭和小号零钱包鸭。
  这只鸭子看似简单,却经过无数次的推敲,从第一只“霍达克”鸭子打样、完成,到小范围的走红,经历了两年的时间。刚开始,陈靖将鸭子放到一些公司卖,销售情况并不好,但是因为鸭子本身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慢慢就有人买,接着有人宣传,不仅有了口碑,知名度也越来越好。现在,陈靖专门开设了“霍达克”鸭的淘宝店,新增了抱枕、手机壳和材料包等物件,销量最好的时候一天就能卖出一百多件。最让陈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留学生专门预订了20只“鸭子”带到澳大利亚送朋友,这让他很开心,觉得自己为南京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古都南京,像李红萍、陈靖一样的年轻创意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挖掘这个城市的本土特色,玩创意、拼构思,用一种更年轻态的方式激活这座城市。在他们的眼里,将南京骨子里的美,如同抽髓一样地提炼和珍视,是每个生活在南京的文创人的自然想法。
  2018年,设计师宫平的项目凭借南京雨花石的创意拿到了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在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成立,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牵头出资设立的非营利组织)的最具投资价值奖,他创作的“雨花景象”系列设计作品还入选了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旅游委等单位共同征集的“城市礼道”文创好礼。
  一个创意之举,就可以让人将南京的美捧在掌心里细看、倾听、深嗅,还原他们对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印象,这就是南京文创人的功力。正如李红萍当初创作阿槑的初衷,就是走向世界,让世界爱上南京。

南京创意设计周,激活本土设计人才


  2012年,彭菁在南京艺术学院听了一个关于策展人的讲座,之后就一心想当策展人。
  2013年,她在学院的圣诞树上挂了一个愿望:“自己策划一个展览。”然后就去伦敦读了当代设计策展专业。毕业回国后,她去了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做展览搭建项目经理,此时才发现国内策展公司大部分做的都是展会标摊,跟艺术展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后来,她彻底放弃策展梦想辞职回到南京。就在这时,她碰巧看到南京创意设计中心在招聘南京创意设计周组委会的小伙伴,虽然不了解这个平台到底怎么样,但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应聘了传播推广专员的工作。
  虽然和当初的预想不太一样,彭菁主要负责对接设计符合品牌调性的活动海报,但是入职之后她才发现工作非常多元化,极大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从最初的一个宣传文案,到一步步对接变成了设计海报,通过各种环节的学习,彭菁逐渐找到了自己最喜欢、也最适合自己的文创方向。
  本来已经将策展的梦想渐渐沉入“谷底”,但是在筹划2019年南京创意设计周的时候,因为人手的不足,彭菁参与了“寻找莉莉普特剧院”的展览策划工作。从提供展览学术策划到海报策划等相关工作,她亲力亲为,最后展览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当时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突然觉得之前为策展付出的努力都没有白费,一直在沉淀积累着,就等着这个机会到来。”
  其实,不只是彭菁有这样的经历,近几年,南京市政府对文化创意的发展投入了极大关注,开展了越来越多的创意活动,力求从一个最接“地气”的角度来激活南京本土人才。在南京,每年都会举办世界知名城市南京周及南京创意设计周等大型活动,落实市委、市政府“百名設计人才培育计划”、建设“南京米兰创意设计中心”“南京伦敦创意设计中心”等国际设计分中心,加强国际化设计交流。
  策展人林书传的“24小时独处计划”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酝酿、产生,并迅速在南京刮起了一股“独处”热潮。
  一个40多平方米的玻璃盒子里,仅放一桌、一椅、一床、一灯。林书传的创意来源于2017年6月,在明斯特雕塑项目展上,日本艺术家Koki Tanaka(田中功起)的策展作品《如何共同生活》,邀请不同国家的人在一个屋子里生活,采集这种多样且复杂的样本,以了解个人节奏与集体生活。但是这件作品关注的不是独处,而是对独处相反一面的思考。
  24小时如何分配?有没有被观众打扰?独处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林林总总,完全没有限定。林书传的策展活动一开始,就吸引了大批人参加。活动结束后,“独处”模式更是被大批网友模仿、借鉴。   作为省级博物馆的南京博物院,也将激活本土人才作为开拓文创产品的捷径。2013年新馆升级改造完成后,便联合文创团队和本土设计师创作了南博的“Q版竹林七贤公仔”等文创商品,很快就引起了广泛关注。2014年南京六朝博物馆开馆后,其“六朝魔方”等文创商品也名声大噪。自2014年开始,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总馆都举办了文创大赛,且成果斐然,让写满南京符号的文创工艺品落地开花。
  除六朝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外,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云锦手机袋、南京竹刻艺术馆的竹雕扇子等文创产品,也有越来越火的趋势。这些结合南京本土文化元素设计的创意产品,正通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向世界,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意人将目光聚焦于南京元素。
  和古董瓷器相比,碎瓷片的价值如九牛一毛,往往被当作垃圾扔掉,但是参观了南京六朝博物馆古瓷碎片衍生品设计大赛展后,瓷器“发烧友”杨俭峰做了有心人,他开始到处收集留有较完整图案的瓷片,专门选出后镶上银边做成了格外精美的小挂件,没想到拿到网店一卖,深受青年人喜欢。

本土创意人才与海外创意人才的激荡


  在古都南京,传统文化并非老去的时光,而是保留至今的精神和文化,但是传统手工艺因为脱离时代的需求,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如何激活南京传统手工艺,如何让本土创意人才与海外创意人才对接,现在成了南京软文化发展的主要攻克点。
  2015年,起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起了一个项目,称之为“手艺创承 非遗复兴——TRADITIONOW国际创承驻地计划”。以“传统创承、经典致今”为目标,为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对接搭建平台,为传统手工艺寻找新生之路。
  南京织物设计师陈殷珏,本科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面料设计系,硕士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织物面料系,作品展于伦敦设计周、Burberry未来材料研究中心等。她的设计以感官体验为切入点、以精密的面料构成为核心,围绕色彩、质地与情绪,利用不同材料的差异性排列组合,探索概念与美学兼备的织物艺术。她擅长运用手工梭织和提花机织,以生活的细枝末节作为灵感来源,用抽象的方式表达具象的肌理。
  2019年初,陈殷珏受邀与全球各地的四位设计师共同参与驻地计划,探访云锦织造、金箔锻制、秦淮灯彩、金陵折扇、饾版印刷,畅聊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创新结合的可能性。这次驻地参观,给了她很大的感触,最深的就是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甚至亲自体验传统工艺,用参与者的视角来看这些曾经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得见的工艺,并且结合前沿的设计思维来寻找发展传统工艺的新切入点,一下就加深了陈殷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为她下一步创作提供了更广的参考面。
  屈伸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一名学生,第一次参加驻地计划,是因为她的教授告诉她,荷蘭设计之父Gijs Bakker缺一个翻译,她自告奋勇报名。自从那次活动之后,她就对驻地项目很感兴趣,之后的每一次活动她都争取参与。
  谈到参与驻地计划的最大收获,屈伸说:“虽然我不是做设计的人才,但是作为翻译,我接触到了第一手的学术资料,带着国外设计师和国内非遗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直接沟通,不仅感受到了当下的艺术设计风向,更直观地了解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传承与保护现状,这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其他文献
1  读到严歌苓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妈妈是个那么健壮的人,一副爽脾气,怎么可能患上这样可怖的病呢?每次回去探望她,她总是不容分说地扛起我的所有行囊,在拥挤的人群里给我开道……”  眼泪哗啦啦流下来,因为我的妈妈,也曾无数次这样给我开道。  那年夏天,我因病高考失利,只好去县城复读。酷热的街道,太阳暴晒,车流如织。妈妈帮我扛着笨重的箱子,我背着一只简易轻便的袋子懒洋洋地跟在她后面。妈妈生活
期刊
家有拖后腿的老妈  老爸生病去世时,亲戚们都摸着我的头说:“以后,你妈就靠你了。”那时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瞬间从一个没心没肺的小傻妞变成了勇于担当的全能型小学霸。我自己做饭、自己洗衣服,学习的事更不让她操心,每天坚持学到晚上十一二点。  可老妈不同,我很早就看出来她和别人的老妈不一样,她最擅长做的事不是督促我进步,而是拖我的后腿。比如我做的饭,她从来不吃,不是说我少放了盐就是多放了醋。小学每一
期刊
上海土著的慢生活  子谦和小雅是生活于魔都上海的一对90后小夫妻。  丈夫子谦,任职于事业单位,平常爱玩射击、养宠物、打游戏。妻子小雅是幼儿园老师,笑容阳光,业务优秀,颇受单位器重。小雅比子谦上进很多,她跟他聊:“努力一把就可以考更多证,可以评上更高职称,你为什么吊儿郎当不好好干呢?”  子谦总是哄她说:“你不生宝宝,我没动力啊!等子谦二世出生,我一定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他们俩每天下班后去子
期刊
有间素食店名曰:百味斋。对外卖制作精美的素食,形态上则不然,鸡鱼肉蛋,应仿尽仿。在我的口感里,素牛肉是比真牛肉更好吃的。曾有朋友对此不解:既是怀着护生之心拒绝肉类,缘何又煞费苦心地摆了满桌的动物滋味?口是素了,心呢?  这等基于绝对完美标准的道德指责,着实让人为难。全不想“五味令人口爽”,原是人之本性。以仿真素食入口,是兼顾了发展爱心与尊重本性的中和之举。  如是,吃食者既满足了眼见口腹之欲,又呵
期刊
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是怎么开展社会救助的呢?宋代的一些著名官员曾经在其管辖范围内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体现了他们的从政智慧和爱民情怀。范仲淹设义庄济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出生于苏州吴县,自幼贫寒,苦读诗书,终得进士及第,在地方和朝廷任过要职。他认为“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所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千方百计为民众解脱困苦,谋取利
期刊
在大多数语境中,“争先恐后”这个成语是作为褒义词出现的,常常被我们用来形容大家踊跃地去做一件好的事情。上学时,老师也总如是教导我们:对待学习,要有争先恐后的劲头。  “争先”是一种态度,它象征着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姿态;“恐后”则是对“争先”的一种反应,也是面对预期结果时的心理。  “争先”本无可厚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生就需要一种积极的正能量,需要勇往直前、勇攀高峰、争做第一的
期刊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中学时代县城电影院门前报刊亭卖的诗歌杂志——《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记得当时是两元一本。那时候我有一个杀猪的叔叔,我经常凌晨起来帮他烧热水,给猪刮毛,还帮他用尖刀把收拾好的猪割成一块块的猪肉。但每次去买杂志前,我都会冲进淋浴房里,用白白的肥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再换上白衬衣。  我把两元钱递给报刊亭卖杂志的姑娘,她是一个二十多岁长发飘飘的女孩。有时候我在路边把自行车支起来,坐在
期刊
很多时候,雨聲都落在窗外  落在心里的,只是  它的一小部分  它们簇拥的身姿  挤动了花朵与安静的窗帘  常常会莫名地打动一些人  他们爱着夏日的水珠  从天而降的形式  以雨的方式,一点一点,拥抱  这份热爱,急促与痴情  在某一刻与他们相遇  仿佛心动的事情,刚刚发生过  他们在心中收藏很久的雨声  经常被身外的世界拿出来  展示他们透明的部分  就像你刚刚看到的  那片匍匐在水面的荷叶  
期刊
那是从青岛回来的路上,夕阳拉下夜色的幕布,让最后一缕霞光消失到大海深处,我们的车子也正好驶到青岛跨海大桥上。大海荡漾着水波,天际飘荡着流云,那蓝色越来越浓,浓成化不开的情愫,然后那些颜色各异的灯光就渐次亮起,一盏、两盏、三盏、百盏、千盏、万盏,如五彩缤纷的花儿突然一起怒放,在大海深处就如梦幻一般倒映出了另一个远离喧嚣尘世的世界。我穿行在时光的深处,驻路梨花洗尽铅尘,水墨画卷里微雨寒烟、水波浩渺,看
期刊
有一次,我意外进到一位陌生人的微博,发现他每天都会自拍,每一张自拍照都像美术教室里的模特,维持了少年形体所能保持的最美好的样子。他在绘画室自拍、在游泳池自拍、在雾气弥漫开的树林里自拍……有些照片看得出被刻意调成黑白色,却很有艺术审美的水平,饱含生命的激情,比我看过的很多杂志摄影更加有味道。  有些好奇,我继续翻看,两年时间,那陌生人都在用心累积更新,仿佛面对万千观众。但事实上,他发表的内容之下,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