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及心外膜途径消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u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心内膜和/或心外膜途径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性心动过速(VT)行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定的DCM患者VT消融流程,根据临床VT的不同诱发结果,采用不同的消融终点,联合心内膜和心外膜途径消融治疗。2009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DCM合并VT患者,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结果共17例患者完成射频消融。其中14例通过心内膜标测消融,3例联合心外膜标测消融。术中10例患者诱发并记录到19种VT,加上1例无休止性发作的VT,以临床VT不能诱发为消融终点,DCM患者VT消融术后即刻成功率为90.91%(10/11),平均随访(17.6+3.5)个月,2例复发。余6例未能诱发临床VT,根据发作时临床心电图,起搏标测确定临床VT出口后消融出口附近异常电位,6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晚电位和碎裂电位消失或电压降低至少50%),平均随访(18.9±5.3)个月,其中2例复发,但发作频度明显降低。结论对DCM的VT患者,联合心内膜和心外膜途径消融,根据临床VT的不同诱发结果而采用不同的消融终点,可简化消融方法,提高DCM患者VT射频消融成功率。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谷氨酰胺(Gln)与缬沙坦对大鼠心房纤维化及缝隙连接蛋白43(Cx43)重构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160±20)g32只随机等分为对照组(A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5mg·kg^-1·d^-1)(B组)、ISO(5mg·kg^-1·d^-1)+丙氨酰谷酰胺注射液(Ala—Gln)(0.75mg·kg^-1·d^-1)(C组)和ISO(5mg·kg^-1·d
A2DS2-VASc评分系统提出的初衷为评估心房颤动(房颤)发生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指导抗凝治疗,并替代原先的CHADS2评分系统[1-2].该评分系统中除"心力衰竭"及"血栓栓塞、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为房颤并发症外,其余兼为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2-3],但CHA2DS2-VASc评分与房颤的进展关系尚未明确.本研究探讨CHA2DS2-VASc评分对阵发性房颤转为持续性房颤的预测价值.
2012年5月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公布了最新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这是自1995年以来第5次对该指南进行更新和修订。新指南延续2008年版指南风格,图文并茂,并对原指南结构和格式小幅修改,使其分层更为清晰细化,表达更加简洁明确,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更强。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为1%左右,中国房颤的患病率则为0.77%。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显著增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房颤患者的数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可能会翻2—3倍,而房颤可明显增加住院、死亡及脑卒中的发生率。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多种因素参与了其发生和维持。
2012年9月13—16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于南京金陵会议中心胜利召开。本次大会由CSPE主办,江苏省医学会承办,时值初秋,近2000名与会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共襄我国心律失常专科领域最高规模的学术盛宴。
1例已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并且左心室导线脱位的患者,拔除脱位导线后,在电生理标测指引下,寻找左心室电激动除极最延迟的靶冠状静脉血管,重新植入左心室导线。
暑气炎炎,酷热难耐?干脆提前过“冬”吧!我们这边虽是盛夏,南半球却已进入秋冬季节,最高16℃的气温绝对清凉舒适,正好度夏!  新西兰  反季节的慢生活  对新西兰的印象,是彼得·杰克逊电影中的那片神奇的“中土世界”,是风光旖旎、湖光山色的“世外桃原”,当我们这边酷暑难耐时,新西兰却是气候宜人的冬季,最适合北半球的游客来此避暑!  冰川探险:你需要一点冒险精神  对于那些喜欢冒险的游客来说,新西兰南
期刊
目的 随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长间歇的临床转归.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共入选18例(男12例,女6例)阵发性房颤伴发作终止时窦性停搏≥3 s的患者,年龄37~72(56.8±11.7)岁,病程2~276(69.6±71.3)个月.所有患者均有房颤终止时窦性停搏≥3 s的临床资料,平均长RR间期3.1~8.0(4.5±1.6)s,部分患者伴有黑矇、晕厥先兆或者晕厥症状.
较高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无反应率仍然是困扰和制约CRT临床应用的难题。既往进行了大量研究来寻找CRT反应性的预测因素,包括性别、左心室功能不良病因、心脏运动失同步程度、束支阻滞类型、左心室导线植入位置等,但都未能得到满意结果。改善CRT反应性涉及术前病例筛选(适应证选择)、术中左心室导线植入最佳部位、术后CRT参数优化以及充分的药物治疗等诸多因素,缺一不可,不能偏废。虽然CRT应用于临床已逾
KCNQ1通道为孔道形成蛋白,可在心脏表达并发挥功能。迄今,已在KCNQ1基因中鉴定出300多个相关的遗传突变位点,其中绝大多数突变与LQTl有关。研究显示携带KCNQ1基因负显性突变体的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高,负显性效应是LQTl临床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关于KCNQ1基因负显性效应的分子机制还不甚清楚。本文旨在对KCNQ1基因负显性效应的可能分子机制与临床意义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