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面面观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镜乃古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以正衣冠,照容颜。它既是实用器物,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再加上岁月的积淀,成了古玩。铜镜制作自商周秦汉、隋唐宋元直至明清,源远流长数千年,以其“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若镜也”而著称。
  
  青铜时代
  
  一面铜镜,一部断代史;一个古代铜镜馆,就是整部廿四史。史前三代(夏商周),人类文明逐渐由旧石器转至新石器,青铜铸造代替了石器制作,成了中国青铜器的滥觞,史称“青铜时代”。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清澈的水而可以照见物体,便逐渐学会以皿之水照面整容。冶金术的发明,方才柯了铜镱。镜者,监(通“鉴”)也,最初是陶器后来用以铜铸称为“监、骼,缢”,它是古代“六书”中的“会意”字,上部为大眼,下部一器皿,即以水照面之意。“人无于水监,当十民监。”(《尚书·酒诰》)它与古代鼎彝器一并成为古代中国夸耀于世的一种精美工艺品。铜镜虽小,却是台金技术、冶金铸造、热处理与表面处理工艺的综合,闪烁着中国古代工匠智慧的光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精华。
  青铜时代的铜镜技术发展十分缓慢,原因是当时的人们重礼乐之器而轻生活用器,和合金技术与表面加工尚未成熟。到了春秋战国,则是一个社会大变改的时代。 “礼乐崩溃”而导致轻便的日用器迅速兴起,再加上青铜技术渐进成熟。《诗·鲁颂》“大赂南金。” 《禹贡》扬州“厥贡帷金三品。”《考工记》“筑氏执下齐”,可见当时的铜镜铸作属筑氏负责,这也是我国古代关于铜镜管理的最早记载。
  古代铜镜基本特征分为形制、镜面、镜背、镜钮、边缘、镜铭、主题纹饰等。西周、春秋主要流行素镜(镜背无纹饰)、纯地纹镜、四山镜、多钮镜等。战国后期铜镜趋于繁复,人文气息更趋多样。其纹饰也更趋于精细,镜缘上卷,质地较薄轻巧。其纹饰特点明显,与当时的青铜礼器上流行的纹饰相一致, “蟠螭纹”“饕餮纹”以及“兽纹”、 “羽状纹”、 “涡形纹”等相当普遍。
  
  “汉式镜”
  
  古代铜镜到了汉代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青铜礼器处于没落,日趋被漆器、陶器与铁器所替代。青铜用于铸币与铸镜空前繁荣,汉代堪称古代铜镜之大盛时期。而且汉镜在技术、工艺、铭文、形制、花纹等基本成型,也由此形成考古学上一个专门学科即“镜鉴学”。汉镜一般为圆形,鲜有方镜。卷缘消失,以四乳钉为基点组成主题纹饰被广泛使用。钮体较大,遂成为古代铜镜的基本形式。这种装饰风格并以镜纽为中心对称分布影响深远。地纹消失。主纹成为铜镜的单一图案,史称“汉式镜”。
  铜镜在东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纹饰甚为丰富,有花草纹、禽兽纹、神仙故事、人物传说,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与人们的思想感情比较贴近,大大改变以往细腻、拘谨并带有几分神秘的风格,转向古朴、自由、雄健。突出主纹,一般无地纹,铭文开始人镜,增加了铜镜的人文价值。
  铜镜种类主要有“草叶纹镜”、 “星云明镜”、 “四螭纹镜”和由铭文定名的“日光镜”、 “昭明镜”等这类镜相当流行,成了一种模式;到了东汉, “神兽镜’’和“画像镜”为主的铜镜异军突起,神像,即伏羲、东王公、西王母t兽像即龙、虎。将神兽作为铜镜的主要纹饰。把神与兽、神与人同镜,表达人们的一种理想追求。画像镜除神像兽形还把车马、歌舞、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尽纳于铜镜。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的出现,取代了以往纹饰中的凝重,神秘,挣狞现象,从而向现实生活迈进了一大步。
  
  唐镜
  
  唐代又是古代铜镜的一个极盛期,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青铜铸造业铜镜尤其突出,无论造型、题材、纹饰、工艺无不别具一格、精彩纷呈,突破了过去呆板的模式,以致唐镜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复杂,纹饰富丽繁缛,达到古代铜镜的巅峰。前期主要继承前代铜镜制作风格,以瑞兽镜类、海兽葡萄纹镜和四神十二生肖镜、宝相花铭文镜等最为流行,只是铜镜布局还嫌拘谨;到了公元七、八世纪,铜镜的题材更为广泛,色彩明丽,尤其花鸟入镜,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它的造型突破方型、圆型传统,为了体现主题纹饰,开始有了菱花镜、葵花镜,荷花形镜、亚字镜等等花式镜的出现,还有了带柄圆型镜。镜纽也采用兽形、龟形、花形,纹饰更是出样翻新,瑞兽、凤凰、鸳鸯、花鸟、鸾凤、蜻蜓、蝴蝶,更多的有葡萄、团花、宝相花及人物等新纹饰,前期常见的铭文带渐已退出历史舞台,为艺人的创造、拓展才华提供了更广大的空间。葡萄瑞兽纹饰为唐镜的代表性标志,铜镜艺术与大唐气象相吻合。
  而“金银平脱”即将金银饰片粘贴于铜镜,增加装饰美;“螺钿”就是在铜镜素面贴干螺片、贝壳,具有雕镂刻画之功,艺术价值极高。体现这些工艺的铜镜,大都见于唐入时期。
  唐镜不讲究对称艺术样式而是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采用散点式、独体式、旋转式、满花式、铭文减少,偶有铭文也是五言七方和骈文,还有回文出现,字体一般正楷,无纪年。唐镜较厚,镜体呈银白者多,且纹饰清晰疏朗,表面匀净,镜面略有外凸可以照垒人面,是盛唐综合实力的一个缩影。到了晚唐,社会动荡,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的纹饰开始在铜镜上有所表现,八卦、符篆、星象,天干地支与莲花、狮子等配饰常见。然纹饰单调缺生气,完全失去了盛唐铜镜的富丽堂皇,也由此,古代铜镜艺术越发衰落而风采不再。
  
  “六齐”规律
  
  铜镜并非纯铜(红铜)铸造,而是铜、锡、铅合金铸就,铜是早期人类最早发现并用以铸造器物的金属,其可塑性强,易加工,光泽度高,只是质地较软,只宜小型装饰物,实用性不强。铜与锡合金即青铜,其物理特性大提高,加铅可以达到降低熔点,增加强度与稳定度,防止镜面的沙眼,确保镜面的光亮匀整。成分不一,用于不同铸造需要。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各类器物铸造成的不同配方,即合金比例,它是古代中国最早关于铜镜铸造的记录。周以降,诸如铸泉业、铸镜业、铸剑业,和镂、镶、错、鎏等青铜制作工艺的崛起,这便产生著名的“六齐”合金的规律。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 (《考工记·六齐》)——“金”即铜;“齐”即剂,六种合金配伍之谓。
  战国镜中合金比例波动性较大,汉镜的合金比例较稳定,铜一般在60~70%,锡23~24%,铅在6%,还有1%的锌等。唐镜厚实,表面呈银白色显得沉稳富丽。宋镜质量不及唐镜颜色发暗,易生锈。
  铜镜铸造用范,均为泥质,这是中国青铜铸造的传统。宋元后仿造汉唐镜,往往以汉唐铜镜翻模制成陶范,但是翻铸出来的铜镜纹饰模糊,线条板滞。铜镜脱模后还需打磨,才能使镜面光亮纹饰清晰。所谓“汉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句,其中“银锡”就是水银与锡的混合以磨镜面;汉代镜面微凸成像效果更佳。沈括有“古人铸鉴,筐小则凸”之语,说的就是古人已知镜面凹凸成像原理,这不能不说这是我国古代工匠的一大创造。其工艺流程一般为“选料、配料、熔炼、铸造、热处理、刮削、研磨、开镜”,映像可达“鬓眉微毫可得而察。”
  早在北宋,一个叫“王楚”的人,把徽宗年间藏干宣和殿的古物加以记录成书《博古图录》。其中有113面铜镜,时代归于汉唐两代,开创了中国古代铜镜著录之先河。
其他文献
今年,西安市将重点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建设大遗址保护“特区”。据了解,西安市近期将设立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秦阿房宫遗址和周沣镐两京遗址等大遗址保护“特
现代人赏玉偏重于欣赏玉石的质美、润泽和端庄完美的造型及寓意吉祥的题材。玉雕艺术至今还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玉文化所具有的构思、取材特点、造
合雕象生玉器,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动物包括人物形象琢为一体的玉雕,产生于史前社会时期。迄今所见,最典型的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鹰猪合雕玉器。
“普及实验教学”(以下简称“普实”),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
澳大利亚和中国目前正处在各自历史的分水岭。中国正在通过经济改革和寻求能使改革顺利进行的可以接受的综合政策来重构它的经济。澳大利亚在沉重的外债压力之下已喘不过气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混凝土技术不断进步;同时人们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也产生许多混凝土问题。本刊特别策划一期专题,针对当前人们所关注的混凝土生产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言积累,有效地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
一、生活需要我们用比较的眼光透视统计数据先看一则生活中的统计:国家统计局7月9日发布了6月份CPI数据,6月CPI同比上涨6.4%。其中猪肉价格涨幅竟高达57.1%,影响价格总水平上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
脉冲加热炉在金属中气体分析方面的应用,是一项比较新的技术,从最早的报导至今才十年。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化,应用者愈来愈多,国际市场上已有了商品化的仪器。 1971年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