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学情 纠错促教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五、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解答简单的除法问题时,列式错误多。如,(1)3.5千克小麦可磨面粉2.8千克,求平均每千克小麦磨面粉多少千克?磨1千克面粉需要小麦多少千克?(2)2米的绳子,平均分成3段,每段长多少米?基本上人人都能确定用除法列式,可列式时,应该谁除以谁,一部分学生就弄不清了,出错率在40%至50%,更让我吃惊的是有一些基础好的学生也会含糊不清。
  
  一、错因追查
  
  1 同样是除法问题,整数除法应用题,尤其是能够整除的应用题,学生一般能正确列式,而把整数换成小数,或涉及到分数的知识时,学生就弄不清谁是被除数、谁是除数了。主要是因为有关整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而且整数乘除法意义形象,便于理解。但五年级有关小数的乘除法和分数的知识实际问题就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理解比较疏远,因而学生列式相对就容易出错。
  2 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查阅,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如果教师在以后乘除法笔算教学过程中,重计算而淡化了解决问题的教学,尤其是对应用题列式的交流轻描淡写,学生又怎能在训练巩固中理解除法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呢?这一切都有可能是我们教学中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到五、六年级除法问题列式会出错的原因。
  3 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根本的除法数量关系摸不透,理解不清,自己没有能够建立起除法和乘法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因而就不能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灵活列式了。就除法问题,学生应该在学习和训练中建立这样的数学模型:总量÷几份=每份量、总量÷每份量=几份。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把数学模型还原成具体的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模型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列式并解决问题。
  
  二、采取对策
  
  这么多的学生犯了本不该犯的错误,究竟是谁之过呢?该怎么办?我只能采取了这样的一系列教学对策:
  1 帮助学生认清数量,根据总量÷几份=每份量、总量÷每份量=几份等数量关系来列式,促进学生对除法问题的感悟。
  2 举整数除法的例子分析列式。把简单的整数除法问题列式的理由迁移到小数除法和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中来。
  3 对于一些实在不能正确列式的学生,教师可传授死经验:看要求的问题中紧跟“平均”后面是什么数量,就把这个量有关的数字作为除数。
  
  三、教学思考
  
  通过反思,笔者觉得除法问题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走好除法教学的第一步。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教材30—41页,是学生认识“平均分”和学习用除法列式的起步教学。这单元的教学必须扎实到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对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主动建构起对“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等概念的理解。第36、37页例题是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方法。
  2 多问“怎样列式?为什么?”在后续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笔算除法的教学中,既要注重计算教学,也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境题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千万不能轻列式研究,不能因为个别学生能正确列式就以为其他学生也会列式了。教师应引导全体学生对例题进行分析,独立思考怎样列式,并开展互动交流。教师要多问“你是怎样列式的?什么是被除数?什么是除数?为什么?”当然各年级的要求和指导方式可以是不同的。
  3 建构联动的除法数学模型。众多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如果在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实际问题后,通过训练,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抽象概括出除法问题的数学模型:总量÷几份=每份量、总量÷每份量=几份,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论是小数还是分数,只要把数学横型还原成具体的现实问题,学生应用模型就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主体。存在于学生自身的、内隐的精神要素以及学生在教学中动态显现的各种行为,都是阅读教学中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这种资源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偶然产生的,它稍纵即逝、可遇不可留,却能生成“不曾预设的精彩”。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学
期刊
教室里弥漫着《可爱的羊群》的音乐,学生们听着歌曲走进教室。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听了刚才这首《可爱的羊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可爱的羊群在大草原上吃草。  师:那么请你找一找在这首歌曲旋律中,哪些音出现得较多?  学生说,师板书:3366536  学生随琴视唱。  2.师:你可别小看这1、2、3、5、6几个音,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像魔术师一样变化出无穷奇妙的音乐,
期刊
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做类比、分析、归结,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与应用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建构主义所大力提倡的理念,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搜集、处理数学信息——激发认知冲突    数学教材是学生
期刊
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对相同学习材料的不同处理,所引起的数学学习活动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要使学习过程更有效,合理地选择和处理学习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加以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两方面略谈己见。  一、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
期刊
曾在连云港市灌南县听过北师大教授肖川的一次讲座,他的旁征博引让会场上荡起了片片笑语,激起阵阵掌声。尤其是他背诵的大段大段经典歌词让人倍感亲切。当时我就想,能否将经典歌词诵读开辟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另一蹊径呢?    一、探寻歌词本源    许慎《说文解字》说:“大凡诗之所歌者即词。”歌词即歌诗,是文学中的一种特别的体裁。我国的歌词艺术有着优秀的传统。从有文字记载的《弹歌》起,经黄河流域的《诗经》与
期刊
我所理解的评价是教师即时(某阶段)对学生的语言行为、个性情感等方面所传导的信息价值的评定。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学习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常常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有较大的优势,所作的评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和真诚地肯定他们的点滴成功,呵护他们积极向上的欲望,增强自信,促其转化为新的能动。所以我将评价一直
期刊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源。如何解读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下面是我近几年来的一些做法,谨跟同行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通读单元教材。把握教学航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变得多姿多彩,情境图鲜艳明丽,习题图文并茂……但对教师而言,“例1、例2”的标志不见了,“相遇问题、归一问题”没有了,概念、定理、法则也少了。面对如此“新鲜”的教材,我们要教什么?怎样教好?唯
期刊
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充满问题探索的、充满知识魅力的、充满人文感怀的课堂。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往往方法单调、缺乏一定教学手段的语文课是很难吸引学生的。因此,只有教学方法多样化,只有轻松丰富有趣的语文课才能深入到学生心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一、巧妙地引——给学生一份恬静的心情    片段赏析:  师:今天的天气怎样?  生:(摸着头笑)很热。  师:(神秘地)送一颗“透明的雨滴”、
期刊
师:我们已经熟读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七绝诗,也弄明白了诗题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们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小组讨论)  师:讨论好了?请每组推荐一位代表,谈谈你们的理解。  生:这两句有点题的作用。诗题是“江畔独步寻花”,诗人到底在何处“寻”到“花”的?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呢?诗的前两句作了交代。  师:真会读书!我为你们高兴!  生:这两句写了黄四娘家花很多。  师:何以见得?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各学科有序展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按照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的探索中。但我们不难发现,课改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而珠心算教学的加入,恰恰弥补了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搭建“创新思维”的桥梁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们有必要明确,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