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h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着对逆行者的崇敬,我来到风景如画的度假村和名胜区酒店,采访了一个个卸甲归来、征尘犹在的医生和护士。当新冠疫情肆虐中国大地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战斗在抗疫最前沿,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防疫长城。
  面对他们质朴的语言和饱含深情的讲述,我的眼眶一次次湿润,有几次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用手指抹去涌出的泪滴。我知道,是他们的讲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想,只要不是铁石铸成的心肠,哪能不受感动,哪能不涌出泪水?
  过去对医务人员的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也只是停留在字词的表层,没有触及到心灵。这次近距离地接触这么多医护人员,我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职业和品格,他们是白衣天使,守卫着祖国肌体的健康和人民的生命健康。
  作为受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精神洗礼的我们,有资格对世人说,医生和护士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时势造英雄,他们逆行,走向疫情风暴中心。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当我称赞他们是“英雄”时,他们几乎个个都谦虚地说,我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他们对自己的功劳轻描淡写,但对于祖国的强大动员力和上下一心的斗争精神他们赞扬有加,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是祖国一分子,祖国有难,我们理所当然要冲锋在前。
  他们挺立在抗疫最前沿,每个人都承载着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故事。我们有时候坐在西海宾馆大厅或餐厅的角落面对面交谈;天气晴朗时,华微大酒店前的露天茶座,芦林饭店附近的石头上、阳光茶座,甚至温泉度假村的旗墩也成为谈话的地方。我笔下的文字随着他们的语速跳跃着,我将采撷来的一部分故事复述给亲爱的朋友们——
  一
  南大一附院援汉国家医疗队领队洪涛,目光如炬,一看就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阳光温暖,我们坐在旗墩上,面朝度假村大门。洪涛背靠着中间的旗杆,微风起,国旗在头顶上空飘动。此时,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脸上、衣服上,他精神状态是松弛的,这也是在此休整的目的。出征时,他就立下誓言:在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的前提下,做到全体队员“零感染”。
  我们终于回家了,队员们一个不少地回家了。洪涛感慨道,清明节那天,举国哀悼,在休养驻地,全体医疗队员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悼念。对于这支曾经在最危险时刻逆行武汉、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抗疫队伍来说,哀悼活动简单,但意义非凡。在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很幸运,我们回家了,但是他们却没能回家,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抗疫的胜利,我们是踏着这些抗疫烈士们的足迹前行,才有了更好的防护措施、取得了态势向好的成绩、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听了洪涛的一番话,我更加理解了一个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他不是背台词,此时,新冠病毒正以超强速度袭击着地球的东半球、西半球,不分人种、不分国界,疯狂掠夺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在打赢了国内战疫后,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奔赴世界各地,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一道抗击着有史以来危及人类最强大的病毒。
  有了这样悲壮的话题,我们的心情略有些沉重,很快我们便切入正题。洪涛告诉我,每天晚上8点至11点,医疗队骨干成员都要举行视频会议,总结每天的工作,研究部署第二天的诊疗方案和管理环节,为高效运营我们的团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要多写写我们的医护人员,他们穿梭于隔离病房,身着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中忙碌。没有他们,这场战役无法打赢。洪涛不愿意我的笔墨停驻在他身上。
  谁说不是呢?CRRT、ECMO、气管插管等治疗、不定时查房、实时监测病情变化、提出精准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安抚患者的情绪、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这些都是医护人员面对新冠肺炎患者每天的日常工作。他们不仅要为患者治病,更要为患者“疗心”。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在病房开生日会、三八妇女节给女患者送鲜花、医护搭“鹊桥”安排老两口同住一间房、患者出院举行欢送会、折千纸鹤给患者送祝福、为患者理发……所有这些,没有大爱,又岂能做到?
  洪涛的语速是缓慢的,但却掩饰不住骄傲。他告诉我,我们医疗队在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累计收治87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症七人、重症40人,30个日夜的浴血奋战,720小时的共克时艰,141位医护人员用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死神赛跑”,上演了一幕幕生死时速,谱写了一曲曲抗疫凯歌。
  就在协和中心肿瘤医院Z14病区清仓归零、所有队员以为可以洗净战尘回家时,新的任务又来了——他们医疗队要重披铠甲,再度出战,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CCU病房进行接管。“冲锋”医疗组又裹起战袍,冲入比先前风险更大的病区……
  二
  这是个晴朗的春日,头顶国旗猎猎,我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曾振国坐在大理石砌就的旗墩上聊起来。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所在的南大一附院援汉国家医疗队是一支建制完整、队员素质强和技术力量高的超级抗疫医疗队。这支队伍在新冠重灾区武汉奋战了47个日日夜夜,先后转战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病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CCU危重症病区,为许多新冠肺炎患者解除了痛苦。
  眼前这个热血勇士,自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登陆”江西版图,就一刻也没停留过自己的脚步——出征东乡,接诊新余“毒王”,坚守象湖院区。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高级别专家,他肩负着守土一方、保卫江西的责任。就在他全力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华中重镇武汉告急,南大一附院紧急受命组建一支援汉国家医疗队出征,他毅然报名。在当时的情况下,武汉疫情相当严峻,报名参战,意味着不可预测的风险。都是血肉之躯,但没有人考虑个人安危,只要祖国一声令下,人人奋勇争先请战,那种场面现在还历历在目。一支141人的整建制队伍仅两三个小时便迅速组成,与南大二附院援汉国家医疗队136人合成江西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一同登上奔赴武汉的专列。
  武汉有黄鹤楼,是个登高望远、赋诗抒怀的绝佳之地,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抗疫。   队员们迎着凛冽的寒风,逆行400公里,来到疫情风暴中心武汉。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事关国家和人民安危。
  说实话,在疫情压力下,一些初来乍到的医护人员对新冠病毒还是有恐惧心理的,曾振国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同事们现身说法,解疑释惑:新冠病毒不可怕,但一定要做好防护。队伍一到驻地,马上投入到穿脱防护服的演习之中。一丝不苟,谁也不敢马虎。任何的粗心大意,损失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队伍的荣誉和成败。
  任务下达,一附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二附院医疗队则接管Z15病区。第一天进入病区,医疗队成立了“敢死队”,曾振国带领八名医生与11名护士进入病区。那天气温骤降,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空气似乎凝固了,所有队员的心理压力可以用“悲壮”二字来释放。
  公交车拉来了48位新冠患者。本来还在寒冷和恐惧中瑟瑟发抖的医护人员条件反射般投入到抢救病人的战斗中。他们将重症患者抬进病房,部分轻症患者也被护士们搀扶到床位。医生们忙着给病人采集病史、开医嘱;护士们忙着给患者洗脸抹澡、打针喂药。
  医生护士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即便做好了防护,也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紧张的工作让他们忘记了恐惧。本来是下午4点至晚上12点的排班,结果忙到凌晨6点才下班。整个过程,忙碌又有序,不愧是“敢死队”,每一个人都很勇敢。
  “敢死队”19名成员,党员占多数,但几名非党员,一样冲锋在前……
  三
  太阳快落山的一刻,仍然坐在这方旗墩上,我采访了医疗队最小的一位队员——刘骏。这个1997年出生的小伙子确如一匹品质优良的马驹般英俊、潇洒。
  这场与新冠疫情的正面交锋,除了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还有一些资历尚浅的“九五后”,他们虽稚气未脱,但却义无反顾、奋勇向前,书写着年轻一代的担当,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刘骏是南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那天他本来要去象湖院区报到,晚上八点多,他在“蓝天使”微信群里看到援鄂国家医疗队招收队员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短短几分钟,一百多人的群,就有六十多名男护士报名。经医院三次筛选,刘骏最终入选,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他说自己从没给父亲打过电话,那天他神奇地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当时都半夜23点了,刘骏说,爸爸,你睡了吧,我要去支援湖北。父亲沉默了半晌,说,这事你妈知道吗?刘骏说,你帮我瞒着她。父亲又沉默了几秒钟才说,那你注意安全。父子俩的交流很简洁,正是无声胜有声。十几分钟后,母亲打电话过来,哭着骂他。刘骏劝慰母亲说,從小到大,我就这么调皮,这件事我就想做,国家用得上我,我就想去做。
  那一刻,维护国家的责任感,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油然而生。国家有难,我们年轻人不上谁上?母亲的哭骂也无法让他回头。采访刘骏时,我莫名地眼眶湿润,连忙用手背擦拭涌出眼眶的眼泪。刘骏看见后,说,老师,你怎么啦?我说,没什么,被你的讲述感动了,你接着讲。每次采访,我都是眼睛盯着自己的采访对象,但面对刘骏,我垂下了眼睑,低头记录着。因为他,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比我儿子小好几岁,他一腔为国效力的志愿,让我无比感动。第一天进舱,他闹起了肚子,但又不能脱防护服,一套防护服价值800元,哪能轻易浪费呀。那一天,就像是有意考验他的意志力,他整整憋了三个多钟头,艰难中完成了自己的护理工作……第一天进重症病房,刘骏走近一位老奶奶,想为她做点儿什么。“小伙子,你不要离我这么近,我怕传染给你。”这是老奶奶对刘骏说的第一句话,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刘骏有写日记的习惯,抗疫期间,每一行文字都是人生的闪光点——
  131床王奶奶今年已经81岁了,是我们Z14重症病区的第一批病人。还记得我第一次遇见王奶奶的时候,那个时候她还在81床。我刚接完班,听上一班老师交班时提到王奶奶情绪不稳定,一直吵闹着要回家。
  为了让奶奶安心,我拨通了她女儿的电话。在与她女儿的聊天过程中,我听到王奶奶一直在重复着同一句:“我要回去,我在这儿真的害怕……我旁边床上住着一个病人,一晚上他们医护人员进进出出好几次。”
  奶奶说话略带武汉口音,但断断续续间我还是听懂了。82床患者因为病情原因,需要进行床旁血液滤过(CRRT)治疗,所以我们医护人员需要经常进入房间进行操作,随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王奶奶看到我们这么频繁地进出治疗,心里免不了害怕。知道了王奶奶的“心病”,我立刻把情况报告给了当班医生和护士长,希望后续有空床能够及时为王奶奶调整。
  奶奶害怕,我就在一旁陪着她打电话,顺便为她整理床旁柜,发现了一部智能电话。这部电话是家属为她准备的,原本想着和王奶奶视频通话,无奈的是,奶奶不会使用,便一直放在柜子里。于是,我手把手教奶奶如何使用,告诉奶奶如果她不会用,也可以向护士求助。
  夜深了,中途查房时我发现王奶奶睡着了,轻轻地将她露在被子外面的手臂放进被窝里,并悄悄地关上了门。
  如果说我们的到来,是为武汉患者们点亮一盏灯,那武汉的患者就是灯芯。灯离开了灯芯哪能成?这场战斗,医患同心,必当其利断金!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连续作战,毫无怨言,没有一个人临战畏缩。战疫,让每一个年轻医护人员成为勇士和强者。是的,疫情如嗜血的恶魔,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人们生活在恐惧的阴霾中,是医护人员冒死冲锋在前,保卫着所有人的安全,你能说他们不伟大吗?
  四
  第二次到温泉度假村采访,那天八点多点儿就到了。度假村静悄悄的,我正要打电话联络采访对象,突然一个跑步的小伙子来到我面前,叫我给他拍一张照片。我知道他是在这里休整的医护人员,我们很快聊起来,他叫张庚华,是一附院手术室护士长。一个男护士,还做到了“长”,这里面大有文章。我拉着他在旗墩上坐下,他的故事有点儿长,我得慢慢记录——
  张庚华是江西省第一位男护士。据说当时有七个男孩子报名新开办的护理班,但临开学时,其他六位不知什么原因都缺席了,只有张庚华鹤立鸡群,成为全班50名同学中唯一的一名男生。当时,在一附院实习,带教老师从来没有带过男孩子,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到病室,医生和患者都很惊奇,他也尝到了“大猩猩”在人群面前展览的感觉。张庚华说,做这个“第一”并不易,刚开始工作那两年,分到手术室,每次到病室,只要一转身,患者好奇和嘲笑的声音就飞进他的耳朵——这个男孩子怎么选择了女孩子的专业?   一次次嘲笑和讥讽,张庚华也有过改行的想法。出去找个其他工作一点儿问题没有,但如果自己真的改行了,这对江西的男护士职业是个打击。自己的改行,意味着男护士在江西没有出路。他是第一个男护士,自然别人会以他为风向标,向他看齐。如果他挺住了,江西男护士这个职业就有可能良性发展,这对护士这个职业是个促进。他不能退缩,必须勇往直前。
  有了这次自己与灵魂的较量,再听到别人议论,他就坦然多了。有时,他还会接过议论者的话茬说:“女孩子能做到细致入微,我们男孩子也一样能做到温柔体贴。”此话一出,议论的人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反而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江西有一千多个男护士,也不再有人对我们指指点点了。无论是专业技能、服务态度,还是病人的满意度,都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2012年,张庚华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中国唯一荣获“南丁格尔奖”的男护士巴桑邓珠,当时巴桑邓珠在小本子上写了“勇往直前”四个字勉励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庚华的心中有了更清晰的人生目标。2016年,他发起成立“蓝天使”护士爱心团队,率领队员们做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为贫困患者募捐……
  说起12年前的抗震救灾,张庚华还记忆犹新。当时,他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被选派到四川地震灾区援助。地震是看得见的危险,交通信息中断,有时候找不到一点儿吃的,就得饿肚子。那个苦,没有经历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一到那里开展手术,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要忙到凌晨两点。那个时候,面对灾难,人就像一架机器高速运转,虽苦犹荣,也是锤炼自己的机会。
  记得当时有个13岁的男孩要截肢,我们需要征求孩子父母的同意,可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电话总也打不通。我们一边准备截肢手术前期工作,消毒、铺巾,孩子都躺到手术台了,电话却迟迟没有接通。孩子疼得在手术台上挣扎,我们却不能给他解除痛苦。就在大家不知所措时,孩子父亲的电话打通了。我把截肢的信息传递给孩子的父亲,对方死活不同意。僵持间,孩子要求跟父亲通电话。孩子流着泪对父亲说,爸,你不同意截肢,等你回来就看不到我了。当时的情景,我们医生和护士以及在场的人都控制不住,眼泪哗哗地流。父亲无奈,只好同意了。几个月后,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父亲推着坐轮椅的孩子,带着锦旗,不远千里来到江西,感谢我们救了他的孩子。
  张庚华还讲述了一次做剖宫产手术的经历。当时,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正要施行手术,突然来了余震,整个房子左右摇摆,随时都有可能倾塌。我们医护人员吓得要命,但还是在现场保护着病人,用毛巾护住病人的肚子,生怕掉下一片瓦砸到她。此时,产妇情绪失控,吓得哇哇大叫。我本能地伸出手去抓住病人的手,产妇这才感觉到了安全,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后来,孩子顺利降生,我抱着孩子开玩笑说,给这个孩子取名叫“震生”吧。孩子母亲含笑、感激地点着头。
  这次抗疫,我第一时间写了请战书。我是一名有17年党龄的党员,还是“蓝天使”团队队长,有抗震救灾应急处置经验,到前线抗疫,理应有我。
  老婆支持我上前线,她还亲手给我理了一个光头,笑着说,这是“年度最美发型”。儿子12岁,也力挺我说,爸爸此时不去,更待何时?一副生怕我落伍的样子。2008年我参加抗震救灾时,他才满一百天,他身上或许有救援的基因吧?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男护士,国家在这个时候需要你,我们必须上,当仁不让,这是责任和使命。在武汉的48天时间,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我负责后勤保障,所有队员的进舱、出舱,穿、脱防护服,必须万无一失。这次休整,全队最后做了核酸检测,所有人都是阴性,我悬着的心才落地。看到同事们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和口罩进舱后,出来卸掉“铠甲”后,脸额上、耳朵上都有压痕,尤其是鼻梁上的压疮,让人看了心疼。为了减少舱内同事的痛苦,我想了很多办法,用泡沫敷料制作了“假鼻梁”,垫在鼻梁上,这才缓解了进舱队友鼻梁压疮的痛苦。这一做法,后来在协和中心的其他医疗队得到推广,我也得到了同事们的点赞。
  张庚华说,现在人们称赞我们是英雄,说实话,我们不是什么英雄,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国人都应该做的事。不过,我12岁的儿子张弈航还是蛮认可他这个“老爸”的,他写了一篇题目叫《我崇拜的英雄》的作文,他崇拜的英雄就是他爸。他还送给我一首诗,用书法写好后拍成照片发给了我。
  张庚华从手机里翻出儿子的自题诗书法作品《中国必胜》给我看。小书法家写的是隶楷,字体稚中见拙。仔细品味,这是一首藏头诗,诗是这样写的:“中华新春庚子年,国人共战新肺炎。必将病毒一举歼,胜利之光喜连天。”张庚华感叹道,没想到儿子因为这次疫情更加成熟懂事了。
  儿子张弈航还在微信里给在前线抗疫的父亲唱了一首歌。这首歌叫《期盼》,没事的时候,张庚华就会打开手機来听——
  您的背影,虽不高大但是伟岸,
  您的面容,虽不英俊但是酷极了!
  向着风雨,你们勇敢向前,
  冒着危险,你们义无反顾!
  …… ……
  五
  芦林饭店位于中外驰名的风景名胜区庐山的芦林湖畔,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融合在湖光山色和万绿丛中,显出一派宁静与祥和。在左侧附楼前的石头上,我与江西支援随州医疗队队员余腊梅并肩而坐。此时正是人间四月天,阳光灿烂,余腊梅的故事太过精彩,本子上已经穿梭出密密麻麻的文字线条。
  余腊梅是江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科医生,她刚卸下第23批中国(江西)援助突尼斯的战袍不到三个月,就加入到江西援助湖北随州的抗疫行列中。她早早地递交了请战书,第一批出征的135名医护人员名单中没有她的名字,她有些小小的失落。很快,第二批援助随州的128名医务人员名单出来了,她的名字赫然在册。余腊梅是以一名产科医生应征江西支援随州医疗队的,她的出征,承担着指导和实施随州市中心医院产科危重症、新冠肺炎孕产妇患者的手术及治疗等工作。
  来到抗疫战场,在她看来,是使命也是责任。她从小受到良好的家风教育,爸爸是退伍军人,妈妈是老师,她也是一名有19年党龄的党员,爸爸时常告诉她,为人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为民请命不能避,为国赴难不能避,临危受命不能避。在家国大义面前,她选择舍小家顾大家。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战友们都是与死神搏斗,唯独她是迎接新生。2月14日,援鄂第一天上班,余腊梅就承担了一台紧急剖宫产接生手术。下午4时16分,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手术室内,一个三公斤重的男宝宝呱呱坠地,这是江西省对口支援随州市医疗队帮助当地医院施行剖宫产接生的第一例新生儿。孩子的名字叫“冠冠”,既纪念新生命出生于“新冠”疫情之时,也寄予孩子未来勇争“冠军”的寓意,这也是赣鄂两省联手抗击新冠疫情共同迎接的第一个小生命。
  我追问余腊梅在中国(江西)援助突尼斯期间的故事。她的思绪一下子跳跃到了遥远的梅德宁。这是一座没有妇产科医生的城市,她和另一名中国医生承担起医院的妇产科工作。每人每周工作87个小时,“两班倒”,日夜排班是她们的工作常态。她在梅德宁一年要接生2500个新生儿,是国内工作量的三倍。她最感动的是接生一对儿龙凤胎宝宝。那个白天已连续做了七台手术,夜里十一点半,突然从乡下转来一位临产的孕妇,生命体征不稳定,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呼吸衰竭,必须马上进行急诊剖宫产手术。打开产妇腹腔,手术刀在子宫肌层上轻轻一划,伴随着血性羊水喷涌,一对儿龙凤胎降临人间。顿时,健康响亮的啼哭声在手术室此起彼伏,简直就是“天籁之音”。产妇是一个朴实的突尼斯妇女,住在离梅德宁30公里的一个村里……七个月后的一天,这名产妇特意带着小宝贝来看余腊梅,向她行贴面礼表达谢意。当地护士告诉她,这个小宝贝名叫Lamia,阿拉伯语是美好的意思,Lamia与腊梅谐音。lamia的妈妈说,她和孩子们会永远记得是中国的“腊梅”医生救了他们的生命,将来如果有机会,也要让lamia做医生。
  余腊梅说,产科迎接的都是新生命,即便在抗疫战场,有人不幸辞世,但同时也有新生命降临,所以工作特别有成就感。余腊梅的手机上保存着一个孩子的诗歌,稚嫩的文笔这样写道——
  我有一个彩色的梦
  梦里看见
  可怕的病毒,逃了
  治愈的人们,笑了
  窗外的阴霾,散了
  心里的天空,晴了
  …… ……
  这是一个叫蒋语涵的小女孩的原创诗歌。七年前,小语涵就是在余腊梅医生的迎接下来到这个世界的。如今,她每天都在关注“腊梅”大妈的抗疫事迹,“三八”妇女节还给“腊梅”大妈写了慰问信呢。她的诗歌里寄寓着童真的梦想。她渴望病毒在白衣天使的抗击下遁形,还世界以美好。在晴朗的天空下,重现人们灿烂的笑容。
  六
  在芦林饭店前的露天茶座,黄乐戴着蓝色的口罩,大眼睛眨动着,她双眼皮的弧线很美。她剪着短发,猛一看像个男孩子。
  黄乐来自鹰潭市余江区妇幼保健院,是江西支援随州医疗队的一员,分配在随州市中心医院龙门院区重症监护室做护理。
  黄乐一个人管五个病人,每天像一只小陀螺忙碌不停。五个病人中,7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老爷子满脸愁容,不说话,眼睛总是痴痴地望着窗外。黄乐觉得老爷子有很重的心事,她试图打开他的心结,解开他心里的疙瘩。
  黄乐端来一盆水,一边给老爷子洗脸、擦身,一边问:“老爷子,您是不是想家了呀?”
  老爷子“嗯”了一声,又不吭气了。
  黄乐又问:“想家里的奶奶了吧?还是想自己的小孙孙了?”
  一来二去,老爷子终于开口说话了。这次新冠疫情,老爷子家有四口人感染,都住院了,也不知他们的情况如何?黄乐说,原来您想家了,我也很难过。我们从江西来随州,就是来帮助你们战胜疫情,早日与家里人团圆的。只有等你们病好了,我们才能回家。您放心吧,既然家人都住院了,一定会得到治疗的。
  老爺子看眼前这位小孙女般大的孩子很懂事,就问她是江西哪儿的。当黄乐告诉他自己来自江西鹰潭时,老爷子眼睛亮了,他打开话匣子说,30年前,我去过江西,在鹰潭待了整整三天。听老爷子说到过自己的家乡,在异乡的黄乐一下子感觉到无比亲切。她鼓励老爷子说,您要坚强,要有信心。只有心态好了,病情才会好转。
  重症患者行动不便,每天的吃喝拉撒全靠护理人员处理。老爷子大便了,需要护理给他擦屁股,但老爷子非常不好意思。黄乐说,我们有爷孙的缘分,孙女服侍自己的爷爷是理所当然的。
  老爷子偷偷流下了眼泪。这场新冠疫情可恶,但换来了江西医疗队的援助,还让他认了一个孙女。乐乐照料自己比亲人还亲,这么贴心贴肺的孙女,到哪里找啊。以前喝水都塞牙,现在心结打开了,吃饭、喝水,顺畅多了。他每天盼着乐乐来当班,乐乐是他的开心果。
  有一天,老爷子的手机铃声吱吱啦啦地响起来,十分刺耳。他电话也没接就摁掉了,正好黄乐在清理室内的垃圾桶,他就招手叫道,乐乐,这个手机铃声怎么去不掉呢?黄乐停下手中的活儿,跑过去问,是不是给您换一个好听的手机铃声?
  还是乐乐懂我的心,你帮我换一个好听点儿的。
  老爷子开始注重精神生活了,黄乐心里亮堂了一下。她找呀找,试了几个不甚满意,最后调出来一个冯晓泉演唱的《冰糖葫芦》,音调柔美,试听一下,老爷子也喜欢。她跟老爷子解释说,这是一首老歌,很适合您这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欣赏。你听着这个铃音,很快就能与家里人团圆了。老爷子听乐乐这么一说,自然更加喜欢这个铃声了。
  手机铃声再次响起,里面传来冯晓泉如痴如醉的柔美歌声——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
  酸里面它裹着甜
  都说冰糖葫芦儿甜
  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
  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
  象征幸福和团圆
  …… ……
  黄乐看见老爷子的嘴唇也在一张一合,似乎在跟唱,虽然没有听见他的声音,但令黄乐无比开心。
  时间过得很快,黄乐要交接班转到别的院区工作了。她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老爷子了。她跟老爷子聊了会儿,到了下班时间,还是舍不得离开。她磨磨蹭蹭,接管的护理童老师催促道,你要不舍得走,你就留下,我走了。老爷子这时急了,乐乐,你赶紧走,你忙了五六个钟头,赶紧回去休息。   黄乐依依不舍地走出病房,心里一直惦念着老爷子。
  后来老爷子病情好转,从重症室转到感染科。黄乐还一直关心着老爷子,叫熟悉的护理给老爷子带去他爱吃的蛋黄派和牛奶;她知道老爷子没有带刮胡刀,跑了几个地方,才买到一把剃须刀让人捎去。
  回到江西,黄乐与老爷子的儿子还保持着联系,她还等着老爷子与家人的团圆照呢。老爷子说过,他们那儿的拐子饭、洪山鸡、随州春卷好吃,等疫情过后,她还要回来吃老爷子亲手做的随州春卷呢。
  在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场上,黄乐也领略到了病毒的杀伤力。她说,这次抗疫,我亲眼见到一位老奶奶被病毒夺去了生命。做护理13年,从来没有做过尸体打包。每一名医护都在忙碌,我只好独立完成了尸体的清洁、打包、消毒。病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我就是死者最后的亲人,必须让老奶奶走得体面。一切处理妥当,ICU病室的医护人员都来给老奶奶鞠躬。由于下班晚了,她一个人在夜色中步行30分钟才到酒店。若是从前,一个人走夜路会害怕,但这次却一点儿都不害怕。她心里很透亮,老奶奶慈眉善目的样子烙印在她心底。
  敬畏生命,是每一名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此时,他们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是送别离世病人最后一程的亲人。
  黄乐满眼晶莹。我这个记录者,也早已抑制不住,泪滴掉在本子上。
  我对黄乐竖起了大拇指,赞叹道,你真棒!
  黄乐说,我没什么,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这次新冠疫情,我重新认识了祖国的含义,认识了祖国的伟大。疫情发展到如今,看到国外的乱象,更坚定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身为中国人,真正值得骄傲!
  七
  庐山西海温泉度假村,江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在这里休整。这支医疗队137名成员来自全省各地,为后续12支江西援鄂医疗队进驻湖北开辟了道路。第一支援鄂医疗队,没有参照可言,一切都要靠自己探索,并为后续援鄂医疗队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在餐厅一角,我采访了十多位抗疫英雄,刘涛就是其中一位。
  刘涛是江西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保卫战打响后,他报名参加江西第一支援鄂医疗队,投身抗疫前线。医疗队接管武汉市第五医院ICU、呼吸内科两个病区并开辟发热11病区,一场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就此拉开序幕。
  刘涛谈到,自己是武汉人,他的母亲就在城区自行隔离。疫情一开始,母亲怕刘涛和家人到武汉去看望她,因此不停叮咛,绝对不能来武汉,谁也别来。
  江西要从各大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医疗队援鄂的消息一出,刘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刘涛随医疗队乘专机来到武汉,看到昔日繁华的华中重镇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者,想到自己的母亲与武汉市民都被病毒封锁在小小的居室里,心情无比沉重。他在心里大喊了一声,母亲,我回来了。我暂时不能去看你,我要把病毒赶跑,还武汉一个平安祥和的春天。
  母亲三天两头会打电话给他,讲述武汉的消息。刘涛伪装自己在南昌与她通电话,生怕说漏了嘴,只能安慰母亲静心隔离,听政府的安排,不要轻信社会谣言。
  母子俩每日电话和微信联系,相互关心着。一个月以后,母亲突然给他打来电话,问他此刻在哪里?刘涛一听,母亲的语气中似乎夹带着责备,他知道自己包的“饺子”露馅儿了。原来母亲从电视节目中看到了儿子支援武汉的消息,所以电话追问他的行踪。刘涛只好一五一十如实相告,并向母亲承认“骗”她是不对的,但也是怕母亲担心,才撒了个善意的谎。
  母亲当然理解自己的儿子。儿子怀着使命而来,为国家效力,自己高兴还来不及呢。即使儿子不瞒着她,她肯定也会支持儿子。
  母亲知道儿子的岗位是重症医学科。那可是一线的一线,是直接与重症病人打交道的前沿,这让她多了几分担心,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好防护,千万不能出差错。
  刘涛有了母亲的理解,一块石头落了地。他再也不用瞒着母亲了,确实减除了一份心理压力。之后通电话、发微信,都能名正言顺,每日报着平安,心里坦然多了。
  自己作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这次随江西医疗队支援武汉,得到了武汉同学的援助,感到非常温暖。刘涛说,我们是江西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当时集结时间非常紧,走得非常匆忙,而且给医院的准备时间非常非常短,只有几个小时。人到了武汉,但整个医疗队的装备防护物资非常少,而所接管的武汉市第五医院本身医疗物资就缺乏。没有防护物资,就像赤手空拳上战场,不能消灭敌人,倒成了敌人的活靶子,队员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整个医疗队就将功败垂成。刘涛不愿意看到这一幕,他在武汉有些人脉,他抓起电话开始求助。几轮电话之后,一个在红十字会工作的同学答应先解决50件防护服。这极大地缓解了医疗队的燃眉之急。
  这场战役,我们打得很艰苦。就拿我来说吧,此前曾做过胆囊手术,消化系统有些不好,上厕所的频率较高。可是,穿上隔离衣和防护服后,就不能上厕所。当时防护物资非常紧缺,抗疫前线的同志们都把防护服看得比命都宝贵。为了节省防护服,我们只能少吃东西、少喝水,不上厕所,渴了、饿了也只能强忍着。1月30日晚7时至31日上午十时许,我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15个小时,竟然做到了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只为节省一套防护服。天啊,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刘涛眼睛已经湿润,他有些哽咽,他说,好在,最难,我挺过来了!我们的队友挺过来了!武汉挺过来了!中国挺过来了!
  眼下武汉,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战胜了新冠疫情,开始重启了。
  刘涛思绪翻滚,作为一个有经验的采访者,知道他还有话没有说出来。我说,你一定还有更为精彩的故事。他笑了笑,说,也没有什么,此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刘涛平复了一下心绪,将我的笔触带入到遥远的年代,这够得上一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呢:
  爷爷刘良璧当过“红小鬼”,14岁参加革命。因为一次战斗负伤而住院,痊愈后成为了部队医院的一名看护员,尔后逐步成为一名医技高超的护理兼医务员。后来部队编入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刘良璧见证了红一方面军会师、四方面军南下失利与二方面军北上长征和西路军西征等重要历史时刻。西路军失败后,刘良璧被俘,被马家军当作劳工拉去修飞机场。后逃脱,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延安,组织派遣他回家乡组织抗日游击队。由于身体多处负伤,只好隐蔽疗伤,最后费尽周折才找到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安排在湖北省交通厅公路局卫生所工作,被保送到中南同济医学院学习。后担任武汉市防疫队队长、武汉市青山区防疫站站长等职,直至离休。刘涛说,爷爷一辈子干的都是医疗卫生工作,我从医多少与爷爷的熏陶有关。小时候,老缠着他讲故事,讲着讲着,他就开始讲他在部队行医的往事。这也播下了种子,让我成为了一名医生……   讲到这里,刘涛停顿了十几秒,他的眼眶涌出了泪水。我体悟到他内心正在经受排山倒海的感动。是啊,湖北是他祖辈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他的母亲,有他小学至大学的同学,有他熟悉的街道和热干面的味道……他说,我热爱这片土地!我庆幸,在武汉危难的时候,有幸参与救援,我无愧于武汉人民的儿子,无愧于湖北的养育之恩!
  八
  还是在庐山西海温泉度假村,几天前在这里采访过江西第一支援鄂医疗队的英雄,现在这里驻扎着凯旋归来的南大二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
  在自助餐厅一角,见到了冰洁聪明的丁岚。她的名字似乎是一首诗。她虽戴着口罩,却掩饰不住她清秀的面容。尤其是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似乎可以直通心灵世界,是那样的洁净、美好。
  丁岚是南大二附院心血管内科二区护士长。在武汉抗疫前线,她在协和肿瘤中心Z15病区的岗位上奋战了整整一个月。她是护理二组组长,12个成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一开始需要一个熟悉过程,自我介绍,建群,马上投入穿脱防护服的训练。
  第二天进病区,天气异常阴冷,一场大雪从天而降,队友们感觉到了上战场的悲壮。丁岚率护理组进入病区,上一班次收治了二十多个病人。她们刚进病房,公交车一辆接一辆拉来好几车病人。病房就是战场,队员们很快投入到抢救病人的战斗中。
  第一个抢救患者,开始使用高流量面罩给氧,不行,又改无创呼吸机。插管、ECOM都预备上了。我们防护服内的汗水湿了干干了又湿。一番紧张的抢救后,病人转危为安,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111床有位33岁的小伙子,因为有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症等基础病,一进病房,便让医护人员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这天,正值丁岚的护理小组当班,组员飞红大喊:“快,这里需要抢救!”丁岚小跑着冲进病房,看见111床的那位年轻病人正坐在床头朝垃圾桶吐血,她赶紧和护士搀扶他躺下。此时,病人的面部、手掌、手背都血色模糊,被套、床单、枕套、病人的衣服上,到处都溅上了鲜红的血迹。丁岚发现病人脸色惨白,开始抽搐,双眼上翻,她扶住病人下滑的身体,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以免窒息。周围病房的护士都赶来助战,丁岚赶紧安排组员分工协作,一个去叫医生,一个去推抢救车,一个建立静脉通路,一个去上心电监护,一个去准备吸引器。值班医生张心怡迅速赶来,紧急下达口头医嘱,“开放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平衡液1000ml,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申请紧急输血……”大家有条不紊地实施着一系列的抢救措施。消化内科黄神安主任成功为患者置入三腔二囊管后,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值也慢慢趋于平稳,患者终于不再吐血了,疲惫地躺在病床上休息。经过一番奋战,终于将患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了,丁岚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当时和同事们不顾一切,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新冠肺炎患者。当时的风险系数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我们自己的手套上、防护服上都沾染了病人吐出来的鲜血,但在抢夺生命的那一刻,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安危。丁岚的眼睛晶亮晶亮,显然她感动了,眼泪快要滴落出来。她说,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大的骄傲。
  丁岚有着甜美的嗓音,除了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和三层手套在病区值勤,脱下防护服,她还有一项特殊任务,那就是录播“疫区最美声音”。丁岚说,我想用声音去安抚病人不安的心灵,想用声音记录下这些共渡难关的故事。
  春阳下,我打开丁岚录制的“疫区最美声音”,这是一篇题为《你眼里天大的难事,都会过去》的音频。从手机音响里播放出来的声音柔和、甜美,五六分钟的播音,从一个个小故事入手,阐释着生命的哲理,“人生的许多大困难,只要活着,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时间和智慧而已。”
  在抗疫前线,丁岚用自带的一台电脑和一部手机,支起了临时简易“电台”。每一次音频录制,从采集素材到录制,都要花费她大半的休息时间。为保证音频的质量,她要精心挑选文章及音乐,将录制效果最好的音频推送到病区的患者微信群中。身处病区的患者,整天处在封闭的环境中,身心备受煎熬,疏导病人的情绪成为康复的重要手段。丁岚利用自己朗诵的特长,录制“疫区最美声音”音频,成为病区患者每天享受的精神大餐。
  63床刘阿姨是“疫区最美声音”节目的铁粉之一。自患病后,刘阿姨就忧虑不已,加之住院生活烦闷无趣,她整天郁郁不乐。当收听到丁岚从微信发来的“最美声音”时,里面的小故事温暖如一剂剂心灵鸡汤,她的心结开始一点点打开……
  刘阿姨后来战胜病魔出院了,因为“最美声音”,刘阿姨与丁岚成了朋友。出院时,她抱着丁岚说,是你和队友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以后不在病房了,也要听到你的最美声音。刘阿姨与患者们相约,等战胜了疫情,我们组团到江西去看望你们。
  丁岚说,你们病好,就是江山无恙,国泰民安。
  九
  徐建军,南大二附院国家援鄂医疗队队长。他率医疗队转战两个病区,实现患者“零死亡”“零回头率”,队员“零感染”的战绩,连纽约的同学也给他点赞说,能做到整建制全须全尾回来,这家伙是个福将!
  说我是“福将”,这个“福”首先要归功于我们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和科学诊疗方案的精准施策,其次是关口前移,再就是多学科诊疗,还有就是精细化管理……病情一般都是由轻向重再转向重症、危重症的,一定要提前干预。我们进驻病区后,病人朝相反的方向转化,由危重症、重症转向轻症,再到转阴。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这就要求我们对病人做出干预治疗。新冠患者一般都有各种基础病,要把这些基础病控制好,不然容易转化为重症。新冠肺炎其实也是常规病,要求医护人员在特殊环境里做常规工作。徐建军的这一番总结,是他和队员们一路拼杀的结果。
  谈到初上战场的那一天,他作为队长,内心是惊心动魄的。谁上,谁不上,他是有深刻考量的。他说,关键时刻,必须党员上。全队有六十多个党员,我的目光看着他们,所有的目光没有回避我,这是让我最欣慰的。当然,专业、技术也必须过硬,龚其园、何亮……八个医生、12个护士,全党员配。送第一批队员上通勤车时,我哭了。好多队员比我孩子的年龄还小,作为长者把孩子往火线送心里不忍,这是真正的逆行,不折不扣的逆行。每送一批都是顶着寒风,他们在地形不熟的情况下打仗,没有底啊,那真叫一个“悲壮”啊!人家也是父母的孩子、妻子或丈夫,一旦有失,如何向他们的父母、丈夫和妻子交代啊!但这些孩子,没有一个畏惧、后退、嗦嗦的,往前冲,他们勇敢无畏,自始至终都干得漂亮。我们这支队伍的主力是“八○后”“九○后”,过去对他们有些担心,但现在我要说,他们是可以托付重担的一代人。
  作为队长,我与他们在武汉风暴中心一起奋战了47个日夜,专机接我们,飞机落地的一刹那,我回头看我的队伍,全体队员的眼睛饱含热泪,所有队员都朝我用力挥手。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激动、感动和自豪。一起去抗疫最前沿,一起战斗拼搏,一起回家,我要把这支队伍全须全尾地领回来的诺言,实现了!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那是滚烫的热泪!
  飞机舱门轻启,欢迎的队列整齐庄严,鲜花和掌声一齐涌来……
  逆行者!这是疫情严峻时人民赋予医护人员的英雄称号。
  逆行者!是我们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涌现出来的抗击灾难的勇士。
  逆行者!过去有,将来还会有,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同在蓝天下。
  这次新冠疫情,逆行者擦亮了全民的眼睛,他们成为了大众眼中的“明星”。人们的价值观在重新订正,许许多多的“○○后”将重拾自己的理想——做一名医生和护士,比做一个影视名星和歌星更加能为祖国和人民效力。
  朋友,当我们摘除口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时,当我们走在大路上奔上新生活时,当我们享受温暖阳光下鲜花绽放的惊艳时,当我们享受5G网速点击手机搜索各种资讯时,当我们穿梭于现代化高速网络或安坐航班时,当我们点起蜡烛与亲友同唱生日赞歌时……请不要忘了,是我们的医务人员,逆行走向风暴中心,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固长城,抵御了嗜血的新冠病毒,才有了来之不易的平静日常和幸福生活。
  逆行者!是勇士,更是战士,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凌 翼:中国作家协会会員。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阳光》等发表作品。出版《井冈山的答卷》《大湖纹理》《赣鄱书》等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长篇小说等十余部。曾获第七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第八届全国冰心散文奖、首届方志敏文学奖、江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央视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总撰稿。
其他文献
步马凱诗韵向医護大军致敬  宅居难尽日,五鼓夜长时。  无奈刀非笔,却缘鬼是魑。  原思挖炭重,应悔学医迟。  天下悬壶者,白衣是我师。  忆秦娥·残雪  春迟暮,空留残雪疑无路。  疑无路,楼头落日,梦飞庭树。  月圆又向天心处,有生却被浮生误。  浮生误,消融冰雪,唤春来住。  半坡乡愁  题记:宅居困顿,拟写宅愁却写出乡愁,一得也。“此心安处是吾乡”,信然。  年年柳眼催春讯,春水由来日夜流
期刊
一  二月十一日晚上九时,江一山第二次修改完他将代表上届政府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未定稿,接到一个电话后,对秘书小于说:“许明丽对《报告》中关于经济园区建设有新的想法,我去听听她的意见。”小于问:“要派车吗?”江一山说:“不用,几步路。”边说边出了政府办公大楼。  江一山对秘书没有完全说实话。他担心小于知道自己单独和许明丽在一起,有说不清的嫌疑。他知道,许明丽主要想向自己透露一些将要进行的换届选举的
期刊
在迎接中國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889—1927)自然成了人们缅怀的一个热点。我们景仰李大钊的学识和贡献,他那闪耀着光芒的文字,他的慷慨赴义,以及那凝思、庄穆、充满智慧的形象都足以使我们肃然起敬!  李大钊,字守常,1913年留学日本。十月革命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较快完成了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918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1920年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期刊
武汉告急,湖北告急  从黄鹤楼,到天安门、中南海  从武汉三镇到全中国的四面八方  病毒隔离,隔离,隔离……  生命重于泰山  灾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武汉封城,封城从来不会隔断爱  陆军医疗队、海军医疗队、空军医疗队  湖南、四川、浙江、上海的医疗队一支支派过来  汇成爱,汇成最美的桥梁  危难之中,我看见中华大地  写满了人间大爱  最有力的保障,最有信心的专家  武汉的身后有一个强大
期刊
庚子初始,冠疠疫,凶相残酷。  狂肆虐,祸殃九域,重击荆楚。  千村婉拒封路口,万家谢绝闭门户。  总动员,举国力磅礴,捉妖物。  援武漢,堪急促。  阻击令,犹战鼓。  非战场却是、硝烟密布。  每逢华夏危难际,总有豪杰擎天柱。  逆行者,赖国士钟李,瘟神缚。  王和贤:开滦集团原党委常委、工会主席、职工董事。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兼职副主席。歌曲《坚守》获第五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一等奖。
期刊
关于雪和其他事物  这个年关岁初  雪再一次覆盖了大江南北  温暖了大地  人们说,那是天使  誓言和颂扬  是媒体的特质  而雪,总是悄无声息地飘落  悄无声息地消融  妻子,丈夫,儿女  或者母亲,父亲  防护服里,消失了固有属性  他们只是医生和护士  雪,还在下  飘落黄河,飘落长江  飘落武汉  飘落在祖国需要雪的地方  正月里  “正月里來是新春”  可惜今年新春谁也不敢出门  看不见
期刊
太多的硝烟,在四处弥漫  我们的白衣战士在冲锋陷阵  武汉保卫战,乃全民之战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  我必须戴上口罩,守住自己的阵地  一首诗,是投向敌人的匕首  一首诗,为我的大武汉加油  在每一座城,开始我们的阻击战  我们的敌人是新型冠状病毒  它是无形的,肉眼看不到的敌人  战斗,我们勇敢的心  就是要打败病魔,将它一一歼灭  一月二十五日,习主席指示:  “我们一定要打赢这一场战斗。”
期刊
白衣天使  想把你藏在美好时光里  让你早一天走出病房  让大家看看你最光彩的那面  你在我心中美好了很多年  你从遥远来到武汉  白衣轻易遮住阴霾光阴  你老练娴熟呈现大爱  你不会弄虚作假  把生命从死神手里一个个夺了回来  你不虚荣,语言很少  动作举止向往明天  许多细节一下下敲碎了凝固的时间  你把冠状病毒驱除人间  武汉加油  冠状病毒是什么毒人们还不知道  好像和某些动物体内暗物质有
期刊
大地上,无论冬夏  都遍布许多夺目的白  一片圣洁的色彩  是辽阔国土上挡风避雨的庇护  是城市乡村里病毒瘟疫的克星  一片苍茫的白  像是珠穆朗玛峰的一角  义无反顾地阻挡住平地漫起的风雪。一片干净的白  是万里长城的一段  奋不顾身地挡住病毒的轻骑  定点医院,隔离、吸氧、注射  有条不紊地进行。社区诊所旁一双双警惕的眼明察秋毫  城市乡村,柔弱的肩膀  也可以挺起共和国的脊梁  病房與治疗室
期刊
裹着白霜  一群麻雀从黑暗中飞来  落在居民楼高高的窗台上  它们一边啄食  一边叽叽喳喳  闹醒了春光  这是公元2020年的春节  本应人流如潮,鞭炮炸响  中国,却戴上口罩  而今空城空巷  无数野生动物的魂灵  率领新冠病毒的军团  像乌云像海啸像飓风  铺天盖地而来  穿着隐形的盔甲  偷袭人类的肺部和心脏……  当鹅黄和新绿还在树皮里孕育  残羹剩饭被塑料袋包严  垃圾桶蒙上了消毒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