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期望。结果显示,河南省和沿海发达省市是该专业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区域,西部就业意愿低;行政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深受青睐,而民营企业备受冷落;岗位期望以管理类为主;薪酬期望多在1501~2500元;期望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建议政府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要转变传统观念,努力提高旅游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高校应强化专业实习,提升大学生对旅游专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大学生应纠正认知偏差,合理确立并及时调整就业预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期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9802
0 引言
就业期望偏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从所查文献来看,近年来关于就业期望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但多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很少考虑专业差异。而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也为旅游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然而,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比例却比较低,显然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中高层次旅游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不相适应。因此,面对这一困境,及时了解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期望并适时加以引导和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以旅游管理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就业期望的整体特征及其期望偏差,并据此为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就业预期、增强旅游业就业吸引力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涉及就业前景预期、毕业去向预期、就业单位预期(性质、区域)、就业岗位预期(类型、薪酬及专业对口)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以我校旅游管理本科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8份,其中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94.03%。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19.4%,女生占80.6%,与该专业实际情况相符(该专业男女比约为1∶4)。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前景和毕业去向预期
结果显示,该专业本科生对对前景看好的(良好和非常好)占到57.9%,仅有4.4%的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在毕业去向方面,有68.6%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与2012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就业的比例(68.5%)相当;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和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的分别为12.7%和10%。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使得创业日益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但仍有8.7%的大学生处于茫然状态,对毕业后的去向没有明确目标。
2.2 就业区域期望
统计显示,中部地区是该专业大学生的首选就业地,有141名学生愿意在此就业,比例达47.2%,表明中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加。其中,有134名学生选择在河南省内就业,所占比例为95%。这是因为该校主要面向河南省内招生,出于亲情、距离等考虑学生更多地选择省内就近就业;并且,近年来河南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前五,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与发达省市的差距日趋缩小,特别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陆续承接,河南省内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多,这也使得一些学生不愿出省就业。134名学生中有28.36%即38名学生选择在郑州就业,表明郑州作为省会对省内大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吸引力。
选择到直辖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占到43.8%(131名)。其中,选择到北、上、广、深就业的有61名,占46.56%。虽然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因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环境等因素而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但是经济发达地区良好的薪酬福利、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等优越条件对大学生们依然有强劲的吸引力。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只有1.6%,表明该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奉献精神,也没有意识到现行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3 单位性质预期
选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8.09%,表明该专业大学生求职时同样趋向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24.75%的学生选择三资企业,这与其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薪酬福利不无关系。愿意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14.05%,而民营企业仅有6.69%,显示大学生求职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该专业大学生在单位性质期望上呈现明显的“国进民退”趋势。但据麦可思2012年的调查结果,全国2011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有46%就业于民营企业(含个体),11%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可见,该专业学生对单位性质的预期与毕业生的就业实际存在较大偏差,民营企业依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26.42%的学生就业时并不在意单位性质,这可能是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现实反映,也可能是大学生面对残酷就业现实的无奈选择。
2.4 岗位类型和薪酬期望
从岗位类型来看,50.5%的大学生期望在毕业后从事管理类岗位,说明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所学专业的管理学科性质,在求职时也存在明显的专业定势;选择文职类和科教体卫类岗位的有25.42%,而选择后勤服务、销售业务等基层岗位的不到10%。
对于毕业后首份工作的月起薪点,18.06%的学生愿意接受1500元以下的工资,这可能是大学生面对就业现实自主调整薪酬预期的结果,也可能反映出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并不太看重薪资水平。该专业大学生的期望薪酬水平集中在1501~2500元(占61.2%)。进一步加权计算,得出该专业大学生期望薪酬平均值为2036元。而2011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其中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学校所在地新乡市2012年本科生试用期工资超过一半在1500元以上,转正后工资可达到2000元以上。对比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薪酬预期相对合理。 另外,该专业仅有5%的学生期望从事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与2011届受雇全职工作的本科毕业生67%的工作-专业相关度相比明显偏低。而针对河南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旅游业高学历人才低进入率的事实,该调查显示河南部分高校2008年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中有10%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5%左右在酒店和旅行社工作,其余85%的毕业生流向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行业。旅游专业学生不愿意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的主要原因(占受调查者的61%)是行业不健全、秩序混乱,这不能不引起旅游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
2.5 就业考虑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初次就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依次是个人发展培训机会(41.47%)、薪酬福利待遇(25.75%)和工作稳定性(12.71%)。表明该专业大学生求职时并不盲目追求高工资,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就业日趋理性并关注长远。专业是否对口及单位的规模和知名度在大学生看来并不很重要。对于困扰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结果显示“实践经验的缺乏”排在第一位,这与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符(50%的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中的85%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同时,该校在就业信息的提供上仍存在不足;而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涌现出的“拼爹”等现象,使得主要来自农村的该专业本科生深感社会资本的匮乏。此外,专业知识面窄、性别歧视、就业指导不够等也是困扰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该校旅游管理本科生对就业前景整体比较乐观,仅有4.4%的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近70%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8.7%的大学生处于茫然状态,自主创业日益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通道。
(2)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是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其次是直辖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偏低。
(3)行政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是该专业大学生期望的主要就业领域,期望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偏低。这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超过25%的学生就业时并不在乎单位性质。
(4)50.5%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期望从事管理类岗位,与就业现实有所偏离;愿意从事服务、销售等基层岗位的比例较低。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薪酬预期集中在1501~2500元,相对合理。但是,选择在旅游行业内部就业的比例偏低。
(5)个人发展培训机会、薪酬福利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是该专业大学生初次就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实践经验、就业信息以及社会关系的缺乏等。
3.2 建议
(1)在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入稳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基地振兴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及区域差距,逐步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通过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毕业流向。并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继续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教师与学生协同共建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2)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强化行业监督,规范企业经营,不断改善旅游行业形象;在纠正社会对旅游行业认识偏见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薪酬福利待遇等措施切实吸引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内部就业,逐步改变旅游行业高学历人才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状,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通过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使旅游专业大学生了解用人需求及市场薪酬的变化,及时形成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以促进大学生的合理就业。同时,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专业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旅游行业的正确认识并增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4)旅游管理本科生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参与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就业资本;要转变就业观念,纠正对服务行业和民营企业的认识偏见,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合理确立并调整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领域、岗位类型和工作地点。此外,还应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理念,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不断积累人脉资源,为职业发展和工作转换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应届生最看重“职业发展前景”[N].潇湘晨报,2012711(C07).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3]张翔宇.你的起薪是多少?[N].广州日报,2012730(DGA18).
[4]我市发布《2012年度新乡市薪酬调查报告》[EB/OL].http://www.xinxiang.gov.cn/sitegroup/.root/html/4028815814acaf06 0114acb4d476001e/20130208101249604.html.
[5]司艳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以河南为例[J].学理论,2009,(12):125126.
[6]调查:大学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N].沈阳日报,20101119(C11).
[7]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8]缪小红,罗玲英,雷玲.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6467.
[9]杨泽坤.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中国物价,2012,(2):3234.
[10]朱平.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的调查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010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期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09802
0 引言
就业期望偏高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从所查文献来看,近年来关于就业期望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但多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很少考虑专业差异。而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也为旅游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然而,从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来看,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比例却比较低,显然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中高层次旅游人才需求旺盛的现状不相适应。因此,面对这一困境,及时了解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期望并适时加以引导和调整就显得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以旅游管理本科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其就业期望的整体特征及其期望偏差,并据此为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调整大学生就业预期、增强旅游业就业吸引力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内容涉及就业前景预期、毕业去向预期、就业单位预期(性质、区域)、就业岗位预期(类型、薪酬及专业对口)以及就业影响因素等方面。调查以我校旅游管理本科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8份,其中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94.03%。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19.4%,女生占80.6%,与该专业实际情况相符(该专业男女比约为1∶4)。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前景和毕业去向预期
结果显示,该专业本科生对对前景看好的(良好和非常好)占到57.9%,仅有4.4%的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在毕业去向方面,有68.6%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与2012届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选择就业的比例(68.5%)相当;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和出国留学)和自主创业的分别为12.7%和10%。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使得创业日益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但仍有8.7%的大学生处于茫然状态,对毕业后的去向没有明确目标。
2.2 就业区域期望
统计显示,中部地区是该专业大学生的首选就业地,有141名学生愿意在此就业,比例达47.2%,表明中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增加。其中,有134名学生选择在河南省内就业,所占比例为95%。这是因为该校主要面向河南省内招生,出于亲情、距离等考虑学生更多地选择省内就近就业;并且,近年来河南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国前五,工作环境、薪酬福利等与发达省市的差距日趋缩小,特别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陆续承接,河南省内的就业机会相应增多,这也使得一些学生不愿出省就业。134名学生中有28.36%即38名学生选择在郑州就业,表明郑州作为省会对省内大学生有较强的就业吸引力。
选择到直辖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就业的占到43.8%(131名)。其中,选择到北、上、广、深就业的有61名,占46.56%。虽然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因高昂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环境等因素而逃离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但是经济发达地区良好的薪酬福利、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等优越条件对大学生们依然有强劲的吸引力。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只有1.6%,表明该专业大学生普遍缺乏奉献精神,也没有意识到现行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3 单位性质预期
选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8.09%,表明该专业大学生求职时同样趋向相对稳定的工作单位。24.75%的学生选择三资企业,这与其规范的管理制度、良好的薪酬福利不无关系。愿意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有14.05%,而民营企业仅有6.69%,显示大学生求职时对民营企业的歧视依然存在。该专业大学生在单位性质期望上呈现明显的“国进民退”趋势。但据麦可思2012年的调查结果,全国2011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有46%就业于民营企业(含个体),11%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可见,该专业学生对单位性质的预期与毕业生的就业实际存在较大偏差,民营企业依然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26.42%的学生就业时并不在意单位性质,这可能是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现实反映,也可能是大学生面对残酷就业现实的无奈选择。
2.4 岗位类型和薪酬期望
从岗位类型来看,50.5%的大学生期望在毕业后从事管理类岗位,说明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所学专业的管理学科性质,在求职时也存在明显的专业定势;选择文职类和科教体卫类岗位的有25.42%,而选择后勤服务、销售业务等基层岗位的不到10%。
对于毕业后首份工作的月起薪点,18.06%的学生愿意接受1500元以下的工资,这可能是大学生面对就业现实自主调整薪酬预期的结果,也可能反映出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并不太看重薪资水平。该专业大学生的期望薪酬水平集中在1501~2500元(占61.2%)。进一步加权计算,得出该专业大学生期望薪酬平均值为2036元。而2011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初始工资为2719元,其中69%毕业生起薪不到2000元;学校所在地新乡市2012年本科生试用期工资超过一半在1500元以上,转正后工资可达到2000元以上。对比而言,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薪酬预期相对合理。 另外,该专业仅有5%的学生期望从事和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与2011届受雇全职工作的本科毕业生67%的工作-专业相关度相比明显偏低。而针对河南高校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旅游业高学历人才低进入率的事实,该调查显示河南部分高校2008年毕业的旅游专业学生中有10%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5%左右在酒店和旅行社工作,其余85%的毕业生流向了其他各种各样的行业。旅游专业学生不愿意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的主要原因(占受调查者的61%)是行业不健全、秩序混乱,这不能不引起旅游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
2.5 就业考虑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初次就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依次是个人发展培训机会(41.47%)、薪酬福利待遇(25.75%)和工作稳定性(12.71%)。表明该专业大学生求职时并不盲目追求高工资,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培训机会,就业日趋理性并关注长远。专业是否对口及单位的规模和知名度在大学生看来并不很重要。对于困扰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结果显示“实践经验的缺乏”排在第一位,这与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相符(50%的本科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中的85%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主要的是加强专业实习);同时,该校在就业信息的提供上仍存在不足;而伴随着大学生就业难涌现出的“拼爹”等现象,使得主要来自农村的该专业本科生深感社会资本的匮乏。此外,专业知识面窄、性别歧视、就业指导不够等也是困扰该专业本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该校旅游管理本科生对就业前景整体比较乐观,仅有4.4%的学生不看好就业前景;近70%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8.7%的大学生处于茫然状态,自主创业日益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通道。
(2)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是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其次是直辖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偏低。
(3)行政事业单位、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是该专业大学生期望的主要就业领域,期望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偏低。这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超过25%的学生就业时并不在乎单位性质。
(4)50.5%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期望从事管理类岗位,与就业现实有所偏离;愿意从事服务、销售等基层岗位的比例较低。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薪酬预期集中在1501~2500元,相对合理。但是,选择在旅游行业内部就业的比例偏低。
(5)个人发展培训机会、薪酬福利待遇和工作稳定性是该专业大学生初次就业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而困扰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实践经验、就业信息以及社会关系的缺乏等。
3.2 建议
(1)在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入稳妥地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基地振兴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及区域差距,逐步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通过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毕业流向。并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继续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健全高校与地方、教师与学生协同共建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2)加强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强化行业监督,规范企业经营,不断改善旅游行业形象;在纠正社会对旅游行业认识偏见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薪酬福利待遇等措施切实吸引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内部就业,逐步改变旅游行业高学历人才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的现状,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通过建立畅通的就业信息传递机制,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使旅游专业大学生了解用人需求及市场薪酬的变化,及时形成并不断调整就业期望,以促进大学生的合理就业。同时,高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专业实习贯穿于大学的各个阶段,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旅游行业的正确认识并增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4)旅游管理本科生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参与社会实践,不断积累就业资本;要转变就业观念,纠正对服务行业和民营企业的认识偏见,并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合理确立并调整就业期望,理性选择就业领域、岗位类型和工作地点。此外,还应树立从基层做起的就业理念,发扬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不断积累人脉资源,为职业发展和工作转换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应届生最看重“职业发展前景”[N].潇湘晨报,2012711(C07).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3]张翔宇.你的起薪是多少?[N].广州日报,2012730(DGA18).
[4]我市发布《2012年度新乡市薪酬调查报告》[EB/OL].http://www.xinxiang.gov.cn/sitegroup/.root/html/4028815814acaf06 0114acb4d476001e/20130208101249604.html.
[5]司艳宇.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以河南为例[J].学理论,2009,(12):125126.
[6]调查:大学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N].沈阳日报,20101119(C11).
[7]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8]缪小红,罗玲英,雷玲.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6467.
[9]杨泽坤.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J].中国物价,2012,(2):3234.
[10]朱平.大学生首次就业期望收入的调查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