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集中供养失能人员助贫困家庭走出困境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zlzl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近年来,农村因失能导致的家庭贫困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失能人员的医疗、养老也一直是困扰基层兜底扶贫的难题。重庆市奉节县加强对农村失能人员的公共服务,探索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一方面通过整合扶贫、医疗、社保等资源,探索失能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兜底脱贫新路径,对失能人员统一服务、专业护理;另一方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帮扶力度,构建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关爱服务体系,帮助其家庭实现脱贫增收。这种“输血”与“造血”联动机制,不仅提升了兜底脱贫质量,也破解了失能致贫家庭脱贫困局,实现了“供养一个人,脱贫一家人”,值得总结推广。
   为彻底解决“一人失能、全家致贫”的难题,近年来,奉节县确立“政府兜底、供养失能、释放有能”原则,在全国率先探索集中供养失能人员的模式,实行统一施策、统一帮扶,让贫困家庭失能者有尊严、有能者可挣钱,帮助数以千计的群众脱离贫困,实现了“供养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
   一、集聚資源,科学管理,做好失能人员集中供养
   重庆奉节县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最早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扶贫任务艰巨。2014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35个,贫困对象有34185户124425人,贫困发生率为13.5%。其中,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员多达948户1013人,因残致贫的占51.5%,因病致贫的占12.3%。失能导致的贫困成为脱贫攻坚任务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担忧、最大的短板就是失能人员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贫困。为此,奉节县坚持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供养设施,实行统一调配、统一使用,着力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统筹布局供养设施,满足失能人员的生活起居需要。奉节县投入5000余万元,选择临近城镇、交通便捷的草堂、永乐、吐祥等3个地点,修建了集办公、护理、生活、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寓式、酒店式失能供养中心,设置供养标准床位近1000张。三个供养中心按照“一个管理团队、一套规范制度、一个标准食堂、一个标准卫生室、一间标准公寓房间、一个娱乐场所、一个健身室”的“七个一”标准,对失能供养中心进行规范配套,最大限度满足失能人员的日常起居需要。
   二是打捆使用政策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果。奉节县整合五保、低保、社会救助、慈善捐款、残疾人保障等资金来源,按1名失能人员1500元/月标准,由县财政统一拨付到失能供养中心,大大提升了资金集约使用效果。失能人员享受的政府救助帮扶资金不再拨付给个人,实行政府兜底式保障,政策资金打捆使用率达100%。目前,集中供养345名失能人员年运行成本约520万元。相比以前家庭分散式供养,人均供养成本还降低了30%。为了让统筹的政策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奉节县组建了由民政、财政、残联、扶贫、审计等部门组成的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监管小组,对集中供养人员对象、资金使用、政策落实等情况定期回访、全面监督,坚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用好每一分钱,实现政策充分享受、资金高效使用,确保资金合规使用率达100%。
   三是实时监管,动态指导,统一进行专业管理。奉节县采取“试点先行、规范管理、财政托底、购买服务、整体带动”的方式,聘请专业管理团队,对失能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加强康复训练。集中供养中心实行院长负责制,并建立分级分区护理制度,做到分区管理、专人负责。民政等主管部门对3个供养中心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实时连线监管、在线动态指导,着力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成效。
   二、科学管理,医养结合,确保供养服务运行有序
   以前,失能人员往往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奉节县确立了“应养尽养,医养结合,有序进出”的运行管理原则,使三个集中供养中心的管理运行科学有序、高效持久。
   一是在确定失能人员时,确保不漏一户,应养尽养。奉节县出台了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办法和孤残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集中生活帮扶办法等文件,明确要求以特困人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三类贫困家庭为重点,实行村(社区)初审、乡镇复核、部门审批的三级核查机制,严格落实申报、核实、审批、公示四步工作程序,切实规范工作流程,实现“应养尽养”。
   二是病有所医,医养结合。奉节县采取“集中供养+医养结合”“远程医疗+专家会诊”等模式,设置规范的医务室,配备康复器械、基本医疗设备20余件和常用药品100余种。强化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做到小病慢病不出中心、大病难病及时转诊,中心内诊治率超过90%。失能供养中心与属地卫生院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由卫生院派驻专业医师、护士,为失能人员常态化开展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康复指导,累计诊治各类常见病、慢性病达3540人次,让失能人员病有所医。
   三是动态调整、有序进出。奉节县三个供养中心建立了追踪回访制度,对失能人员家庭情况按季度定期调查,全面掌握失能人员家庭劳动力务工、产业收入等状况,更新相关数据和资料档案。对集中供养一年以上、已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经医学鉴定不再符合继续供养条件的,由家属接回,实行居家照料,不再集中供养;对集中供养一年以上虽不再符合集中供养条件,但其家庭脱贫成效又不完全稳固的,设置半年到一年不等的过渡期,实行有偿服务。截至目前,已出院280人,有偿服务5人,受到群众好评。
   三、统一服务,专业护理,让失能人员“离家托付更托底”
   奉节县集中供养中心坚持“失能不失爱”原则,全面实行统一看护、统一服务,减轻失能人员精神压力,解除贫困家庭后顾之忧,让失能人员“离家托付更托底”。
   一是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护理服务。集中供养中心对失能人员的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等六项指标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按1∶5的比例配置专业护理人员,并根据护理等级均衡安排护理对象,完善生活、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规程,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工作AB角、夜间巡查制和护理人员积分管理、量化考核等制度,严格落实专业护理责任,确保责任到人、服务到位。目前,全县3个集中供养中心配有专业管理、医疗、护理、餐饮等工作人员50余名。
   二是关注失能人员精神健康。三个集中供养中心都成立了由院长、社会爱心人士、康复理疗顾问、失能人员代表等组成的心理辅导义工队伍,还定期举办健康知识、养老康复、心理干预等专题讲座。供养中心还设置了标准活动室,开设棋牌、刺绣、书法等文化娱乐项目,组织开展文艺表演、坝坝舞、绘画等活动180余场,丰富了失能人员精神生活。建立亲情关怀室、亲情直播间,累计为失能人员提供与家属、亲人面对面、点对点交流沟通服务3.5万人次。
   三是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帮扶机制。奉节三个供养中心以镇村干部、医生、教师、学生、社工等群众为主体,成立乡镇和村(社区)志愿者服务网格组织33个,注册志愿者3500余人,常态开展“爱心儿女”“生活护理”“送医陪伴”“助餐助浴”“周末探视”等10个大项21个小项的帮扶服务,让入住的失能人员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增强失能贫困家庭脱贫的内生动力。三个供养中心联合卫健、社保、教育等部门,落实失能人员及其家庭的医疗帮扶、再就业培训、教育费用减免等政策,依托党员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等队伍,建立1个失能人员+1个党员干部+1个联系医生+1个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的“1+N”关爱服务体系,分别提供相应帮扶措施。每个家庭释放一名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创业经营或外出务工,增强失能贫困家庭脱贫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供养失能人员703人,释放家庭劳动力1081人,为失能家庭推荐就业岗位500余个,助力失能家庭稳定就业250余人次,帮助失能家庭重拾信心,走出困境。
   近4年,奉节县通过集中供养模式为655户失能家庭累计节省支出860余万元,每年帮助贫困家庭增收2000万元以上,全县集中供养的失能家庭全部实现了稳定脱贫。2019年,奉节县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达98.7%的成绩摘掉戴了33年的贫困帽。奉节县对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的做法被国家扶贫办、中残联、民政部、财政部四部委在全国联合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其他文献
编者按: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区、镇、村三级共同发力,构建“建、管、用”为一体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体系,紧扣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厕所、粪污利用等关键环节,从资金保障、监督考核等方面抓紧抓实。这是九原区乡村面貌能在较短时间内有一个较大改变的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九原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改进激励制度、制定村规民约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农牧民改变生活习惯
期刊
制造业是实体经濟的主体,保持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基本稳定,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全国布局建设了120个以制造业或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导的老工业城市,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加快重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竞争优势,支撑
期刊
编者按:推进乡村振兴,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资金投入不足是最大的难题。像万荣县的乡村,在全国各地乡村中是最普遍的一类。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又如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对各地基层政府是一大考验。万荣县打破部门利益格局、整合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创新性地探索竞争性使用财政资金的制度,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投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
期刊
问:您亲自参与了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您认为“十一五”规划突出体现了哪几个特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正在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五”规划是我国首次将五年计划变为五年规划,虽然一字之差,但从中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理念、政府职能等方面的重大变革。与过去五年计划相比,江苏省的“十一五”规划突出体现了七个方面的转变:1、在理
期刊
编者按:上海市松江区通过构建“好邻居”服务体系,打造“15分钟生活区”,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了一套都市村居治理新模式。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三级服务空间,在镇街层面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村居层面以“1+5+X”模式优化社区服务站,群众层面推进社区睦邻点建设。制定政务服务、生活服务、志愿服务三份清单明确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内容,通过推进“社区云”平台、错时工作制度、“全岗通”“首问负
期刊
编者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紧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要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创新性推出“红黑榜”“红黄绿三色榜”和“光荣榜”等三张榜单,通过健全考核体系压实干部主体责任,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倒逼落后村户整改,通过强化正向引导调动农户积极性,形成了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户三方合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局面,探索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北京是国际大都市,调研其乡村振兴现状并探索今后发展路径不仅对当地乡村振兴有积极意义,也可为国内更多城郊型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新华社党校2020年秋季学期干部进修班第一党小组于2020年12月
期刊
编者按: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吃水难题,让农民群众吃上干净的水是基本民生问题。河南省南乐县水质差、水资源匮乏,农村存在饮水难的问题。政府解群众之所难,将饮水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抓住南水北调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市场运营”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将丹江水引进农村,让当地群众吃上了好水。同时,南乐县探索建立“规模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机制,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不仅让群众“吃好水”,
期刊
编者按: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农村基层面临文化服务资源不足、供求对接不精准、文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持之以恒打造“百姓欢乐舞台”文化品牌,从制度、经费、人才、考核等四个方面同步入手,充分发动农民参与,让农民成为舞台主角,寓教于乐扬正气,群演群乐接地气,凝心聚气添
期刊
编者按:农村养老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乡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涉及养老资源供给、成本分担、模式创建等一系列问题。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通过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兴建村级慈善幸福院,探索建立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偿入住的“众筹式”养老模式,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这种“众筹养老”模式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