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华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兰花

来源 :优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exxf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曾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往昔25年生命中足迹几乎踏遍医学界的所有领域。然而,在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她却毅然舍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医学事业,转身投入到女性美育教育中。如今,11年过去,她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媒体誉为“气质教母”,而她却依旧淡然:“所谓‘气质教母’都是媒体宣传的,别人欣赏的那些都不是我最看重的。”
  “相信自己是一块料”
  张乐华的幽兰女社位于北京建外SOHO。周一的上午,这里车水马龙,一派繁忙。而进入幽兰女社,扑面而来的却是沁人心脾的清香,室内淡雅的装修,更为这里增添一份静谧,令人不觉放慢脚步,忘却了窗外的喧嚣。
  张乐华身材修长挺拔,气质非凡,眼神温和而坚定,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女人。一杯香茗放在面前,张乐华娓娓道来自己的人生历程。
  “如今别人都说我优雅,但谁都想象不出,我年轻的时候能肩扛两棵树下山。”张乐华是北京人,父母都曾是国家高级干部。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的影响很大。在她印象里,母亲是位有着古典气质的女性,喜欢琴棋书画,永远保持一种亭亭玉立的形象。即便在“文革”时期被打成走资派,也不肯脱下雪白的衬衫和飘逸的天蓝色纱织连衣裙。被批斗时,依旧是从容温雅的模样,她那宁折不弯的优雅气度与修养在张乐华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母亲一生都很得体,即便在她弥留之际,还向我们要了平时用的笔和颜料,我们以为她要写遗嘱,然而她却一笔一笔画出了人生中最后一幅兰花。”
  “文革”时期,张乐华的父母都被隔离审查,整个家庭也四分五裂,兄弟姐妹散落到全国各地,年仅12岁的她小学还没读完,就被下放到内蒙古兵团,在阴山脚下接受再教育。那里生存条件异常艰苦,尤其是冬天,温度常常在零下40℃以下。早晨6点钟她就要起床参加军事训练,然后下地干活,晚上还经常在冰天雪地里站岗。高强度的劳动让她有走着走着就能睡着的经历。即便是这样,在内蒙古的3年中,她也从来没请过一天假,并连续3年被评为劳动模范。
  在那文化教育被忽视的岁月里,张乐华从未放弃过学习。晚上收工后,她借助油灯在冰冷的被窝里看《资本论》,读《红楼梦》,看手抄文学作品,并用自己全部的津贴订购报纸。书本给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让她即使是在最困顿的时刻也一直寻求着灵魂的栖止。“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相信自己是一块材料,对社會、对国家都会有用,这可能是时代的印记,但我认为那个时代给予我的最弥足珍贵的正是这种精神,让我相信使命和理想,渴望为之而驱驰。”
  1972年,张乐华回到北京,在一家医院做护士。“文革”结束后,她在没上完小学、从未上过初中和高中的情况下,参加了高考,并被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录取。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她终于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Miss Pardon破茧成蝶
  1983年,张乐华大学毕业,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很多人开始出国淘金,她申请了美国东北路易斯安娜大学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并被顺利录取。“我是我们班里唯一一个出国的人,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另类的。”
  到美国后,张乐华完全蒙了,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一脸的“傻气”。“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几乎听不懂教授的教课内容,就连日常对话也是半懂不懂,跟人对话时我总在说‘Pardon Me’(请再说一遍),美国同学都叫我Miss Pardon(再说一遍女士)。”但是,这个绰号很快就不再跟随她了,代价是她每天要比别人少一半的睡眠时间,从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
  对于张乐华来说,“洋插队”中最难的一段时光当属念医学博士学位,顺利拿下硕士学位后,在医学院里读博士就不那么容易了。作为一个拿助学金的学生,不仅需要保持很高的分数,还有繁重的助教任务,同时要做科研。美国医学院的课程量很大,考试的频率很高,难度也极深,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和张乐华一起开始读博士的20人,到毕业时只剩下3人,其他人都知难而退了。“那时繁重的学业对我生理和心理上的挑战几乎达到极限,5年内,我很少在凌晨3点前入睡。那是我人生最艰难的岁月,相比之下,内蒙古大草原的磨难就是小菜一碟了。”
  读博士那几年,张乐华最幸运的是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给她指明人生的方向。这位贵人是一位美国银发老人,他曾是世界著名跨国医药集团的总裁,退休后仍担任很多国际医药公司的资深顾问。一次偶然机会,张乐华与他结识,他认为张乐华是一颗可以打磨的钻石,他说: “我不想在医药界里帮你,这是你自己要努力的事,但我看你特别想成功,也是一个可塑之材,所以想给你一些指点。很多成功之人不仅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他们还具备一些超常的素质。因此我建议你学习一些医学以外的知识,一些能打开你眼界的知识。”这位老人给张乐华布置的作业很离奇:每周去一次博物馆,读一本历史书,看一部文学作品。
  “遗憾的是,这段学习太短了,持续不到6个月,但在当时对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张乐华突然感到世界在她眼前变了,不再是小小的实验室和那些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实验了,这大千世界,有多少不朽之人、难忘之事和伟大的创造?
  于是,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已不再是张乐华的唯一目的,在美国做一个成功白领也不再是她的终极理想,成为一个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她的目标。课余时间里,很多中国留学生四处打工,张乐华从来没有加入其中,“我不是不需要钱,但当时有一个决心,决不能在端盘子中浪费掉我的宝贵人生。所以即便兜里只剩5毛钱,我也感到自己是一个富有的人,我会尽量省出一点儿生活费去参观博物馆,看歌剧,或者背着相机四处摄影。”
  那几年,她不断修炼自己,潜心研究一切美好的东西。她学习舞蹈、钢琴,研究诗歌、哲学,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东方的静、美、柔、朴,西方的激情、唯美、创造,都不断滋养着她的灵魂,打造她的品位。“世界在我眼中越来越小,而人类美的精神的表达在我心中却变得越来越宽广。”
  3秒钟美女和300年美女
  1993年,张乐华完成医学博士学业,并准备在美国一家私人医院的实验室工作。就在此时,她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立即回国照顾母亲。这段时间里频繁出入医院,她注意到与美国相比,国内医院有太多东西亟待提高,包括药品、设备、服务和理念。她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辞掉在美国的工作,回国发展。   回国时,张乐华从美国带回一批医疗科研项目,開办了一家医疗咨询公司,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私人医学杂志,同时为数家著名的跨国医药公司和政府医疗管理机构提供医学技术信息方面的咨询。
  原本想在国内大干一番的张乐华,在具体运作时,却发现自己对中国的现状严重缺乏了解。项目好拿,任务难做。她当时招聘的员工中也不乏硕士和博士,但在具体工作时,却发现他们缺乏完成国际项目所需要的创造力、专业知识和能委以重任的职业形象与风采。
  “我当时感觉很失落,事事都须亲力亲为,为了拉项目,我需要不断出国见客户,在我刚到机场给办公室打电话时,却发现员工都提前下班了。”习惯与美国研究人员激烈竞争的她实在不明白,为何员工上班的时候不抓紧时间工作而是煲私人电话,一看上司不在就自由散漫甚至翘班回家。而且员工形象上也过于随意和不专业。“曾有员工穿牛仔裤、衬衫就去见客户,我要求她穿套装,但她选择的套装也很不讲究,布料劣质,一看就是临时应付的。要知道,接洽国际大项目,仪表、礼仪、谈吐都有严格的要求。”
  张乐华敏锐地发现这里有一个被忽略的角落,那就是国人综合素质的系统培养,她想开办一个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填补这一空白。经过一番考察,她决定先从女性入手,于是就有了北京幽兰女社。
  张乐华认为,国内女性存在3个有待提高的方面,一是缺乏综合文化功底,二是眼界比较窄,三是爱美不得法。“学习美丽有规律可循,这规律就是:循序、渐进,尊重教育规律。幽兰女社深度解析女性美丽,剖析女人的天赋和优势,多角度阐述美的真谛,在此基础上,再将形象设计和追求成功的形象完美结合起来,从而摸索出一套成功女人的修炼法则。具体来说,就是从外、中、内三方面去做。外,就是人的外表、动作及姿势;中,是指社交气质、待人接物和沟通的能力;内,就是内在品位,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如今,在张乐华11年的孜孜耕耘下,幽兰女社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女性美育基地,由国家认证颁发女性素质教育(女学)证书的专业机构。成千上万名女性从这里毕业,找到人生的新起点。也曾有人非议,认为张乐华关注的只是富有、成功的女性,对此,张乐华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众就像一列长长的火车,车头和车尾之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但如果你所在的位置适合拉动车头,你就去拉动车头,因为车头快了,车尾也就动起来了,当我们提高了成功女性的素养,她们的员工和子女也一定会受益,整个社会无不受益。”
  致力于美育事业多年,张乐华心中的美女究竟是什么样子?“一个女性的素质有多高,她的美度就有多高。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指标,我把美女分为3个级别,第一种美女叫3秒钟美女,就是那些以美好的形象打动别人的女性;第二种是3小时美女,就是美从外表延伸到风度气质,与她交谈依然被她吸引;美的最高级别是300年美女,这样的女性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她们不仅有形象之美,还有修养和知识内涵,更有独立的精神和人格,她们的美已经从外在向内深化,并拥有相当的能量,能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和贡献。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女性,像宋庆龄、赫本、香奈儿、邓肯等,她们都是女神级的美女。”
  每个女人都是一朵兰花
  除了致力于幽兰女社,张乐华也努力向广大的女性群体传播美育,她出版过《众目睽睽下的淑女和绅士》《美好服饰搭配十大金律》《穿美36问》《你的优雅价值无限》《穿出你的品位》,最近还在准备出版《那人,那诗,那种精神》和《生活中的美学》等女性系列丛书。“其实每一个女人都是一朵兰花,如何让自己从含苞欲放的青涩花蕾绽放为馨香凝重的花朵,再到‘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优雅女人,是我们每个女人都不得不面对和终身学习的课题。”正如她在《你的优雅价值无限》一书中阐述的那样,“每个追求美好人生的女性都会发现,自己一生中追求成功的有效努力,都不免要归结于对优雅的不断追求,人生优雅多一分,幸福也就多一分。”
  “我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几个高贵淑媛,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切入点,希望能参与到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张乐华说。诚然,这些才是她的最高理想,她追求的不仅是优雅,更是优雅背后的那种认真严肃的生命取向。
其他文献
亲爱的14岁的你:  在时光的这端,我写信给你。  你会不会开心?  从你到我,有千万种可能……你幻想过无数种人生,人生却总会给你另一个答案。  是不是很无趣?我这种大人的语气。  两年后,你读高二,停止了大提琴的学习,却独独放不下画画这件事。很多年后看《蜂蜜四叶草》中那句“画笔触到了神的光彩”,突然就会想起那个下午,呆呆地看着雨后的天空的你,瘦弱无力,却想阻拦住什么,留下些什么。  4年后,你读
期刊
1  15岁那年的春天,家里发生了太多变故,先是爸爸入狱,不久,为了还债,妈妈又变卖了家里的房子,我们母女一下子变得居无定所起来。妈妈决定带我去一个叫清风的小县城生活。  虽然舍不得生活了10多年的城市,但觉得去一个无人认识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也未尝不是好事。可是我错了,几乎人人都认识爸妈。当载着我们行李的卡车停在那栋90年代的小楼下时,有很多人前来帮忙搬东西。更郁闷的是,他们似乎都知道爸爸的事,“听
期刊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在年初发起了一场写故事大赛,要求参赛者用至多150个字(指英文单词,翻译后字数有变化)写下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本文选取了几篇获奖作品,这些故事都源自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感悟。每篇故事后都附上了编委的获奖点评。  活在当下  奥黛丽·哈格  我总是感叹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未来对于我来说只意味着更多的失望。幼时的一次精神创伤让我总找借口封闭自己。后来我遇到了小狗杰西。收容所说没人要
期刊
想培养机智圆融的说话技巧,绝对不是靠突发奇想,而需要平时的累积。不过看了人气讲师大谷由里子总结的急智说话术,能帮助你在重要关头有好的现场发挥。  遇到挑衅别火大,先拥有坚定的信念  我曾在演讲时被问道:“你的确是一位人气讲师,但站在公司经营的立场来看,公司似乎太依赖你个人的能力,这样的商业模式显得不堪一击,你认为呢?”我并没有生气,而是以坚定信念回应:“我认为教育不需要商业模式,需要的是爱与热情,
期刊
众声喧哗的时代,人人都有那么多意见要表达:争着说、抢着说、滔滔不绝地说……生怕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可你要知道,这世上不是每件事都能如真理般“越辩越明”;而与人交往也绝非只要“能言会道”就可以受人欢迎。有时候,学会适时沉默才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提升你的“静”争力,反而会事半功倍。  新词汇:“静”争力  与外向、热情、能言善辩的传统社交风格不同,这里所提倡的“静”争力是一种建立在充分倾听、适
期刊
在中国众多的手机厂商中,优美通讯科技公司或许是最普通也是最独特的一个。优美的名字,不少消费者甚至都没有听说过,但它的手机产品个性十足,许多国外知名企业都是它的大客户。  “新奇特”的小众路线  在真正开始造手机之前,优美的创始人邵国光已在手机配件行业打拼了5年。不同的是,许多同行都把生意扎根在国内,而他却把电池、耳机、充电器之类的手机配件,一路从巴基斯坦、中东卖到了欧洲、北美。  优美第一次造手机
期刊
怎样的标准才叫“白富美”,“白富美”都隐藏在哪里?2012年第二季度,淘宝网通过对高端网购用户的调研,清晰解密了目前被广大网友热烈追捧的“白富美”女性群体和她们的神秘生活。  “白富美”的年龄分布:多是青年剩女  不要认为“白富美”遥不可及,以英国的标准,年收入4.8万英磅,开奥迪车,皮肤较好的女性就可称为“白富美”。网友认为,在中国一线城市,如果女性月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身材好、皮肤好就能够达到
期刊
忽然间,很多人都有了聊聊六神花露水的意愿,原因只是他们花4分30秒在网上看完了一个视频。  这段名为《花露水的前世今生》的视频短片自从2012年6月底在各个网络平台发布后,在最初两周内就获得了近30万的转发和评论量,总点击数也超过1200万次。  没有炫酷的特效或是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整条短片的内容确实只是在介绍花露水的“前世今生”。仅仅从技术上来看,动画画面和俏皮话配音的搭配形式其实没有太多与众
期刊
在职场中摸爬滚打,难免会遇到让你憋屈,甚至有苦难言的事。很多职场人为了眼前一时的输赢,在工作中跟同事、上司,甚至老板拼命较真儿,最后却因小失大,赢了面子输了里子。比如,为了涨一点儿薪水,不惜连连跳槽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埋下发展隐患。弄清职场上哪些是你真正该较真儿的事,找准解决问题的用力点,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发展。  为眼前的薪水较真儿,还是为长远发展较真儿  镜头回放:  于某毕业后顺利进入某知名报社
期刊
当人们惊艳于选手的歌声,当人们热议导师和学员的眼泪,当人们为了自己喜欢的选手在网上互掐,当舆论蔓延、风生水起,无论你表示感动或者质疑,都是在见证着一档娱乐节目变成一棵繁茂的摇钱树。6000万元冠名费,每15秒50万元广告费,这样的数据就已经让其他的综艺节目无比羡慕和咋舌了。那么《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学员以及播出平台,凭着“好声音”,到底有多少白花花的银子从他们指尖滑过?而又是怎样的理念和运作,带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