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韦伯与阿多诺作为历史上举足轻重的社会理论家,其社会学理论具有深远影响,但两者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却较少被提及。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理论以其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将音乐作为社会理性化进程的渗透领域,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则立足于社会批判理论,重心是对流行音乐产业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两者的音乐社会学理论恰代表了两种取向的音乐社会学研究,即历史性的和现实性的、历时的和共时的。
  关键词:音乐社会學;韦伯;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性化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音乐社会学作为音乐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对象为音乐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以何种角度切入、用何种方法展开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值得讨论。本文以韦伯与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研究为主题,旨在展示一份极具价值的音乐社会学研究如何构建。
  1 将音乐作为社会理性化进程的渗透领域——韦伯的音乐社会学观
  作为现代社会学奠基人的马克斯·韦伯,其理论在逝世百年后仍保持着鲜活的影响力与生命力。韦伯的理论体系中,“理性化”一直是重要的主题。
  韦伯发现许多各教并存的国家里,各行各业的领袖都由新教徒占领优势。在韦伯的论述中,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兴起的精神动力:禁欲所致的强制节约、世俗劳动作为苦行……这些行为建立于灵魂救赎的宗教动机,却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先决条件;由热诚的天职观所引发的理性思维精神,也是西方现代社会机制的发展方向。韦伯认为,西方世界的所有社会机制都存在着理性化的趋势,如经济体制与宗教体制。韦伯将音乐作为西方世界理性化进程的渗透领域,以此证明音乐也存在理性化的发展趋势。
  1.1 作为开山之作的《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
  《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一书著于1911年。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界受社会学家帕森斯的影响,掀起了一股“韦伯热”。由此,这部著述得以编译并引发空前关注。
  韦伯的这部著述一直被视作音乐社会学领域的开山之作。音乐学与社会学两个学科的关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阐释,其借由社会学视角阐释音乐的发展历史,给予了学界耳目一新的启发。
  1.2 音乐理性化进程
  著述中,韦伯用7个章节阐述了音乐的和声与旋律的理性化、音阶的理性化、不同地区的律制差异等话题[1]。此著述的中译版译者李彦频将这些讨论归纳为基本前提、构成元素、关键原则与辅助条件4个部分[2]。
  音乐理性化进程的基本前提即音阶体系所包含的音程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譬如西方音乐的音阶将弦长作为音程的建立基础:八度是1︰2的弦长,五度是2︰3的弦长……由弦长比例关系为基础构建的音阶体系为西方音乐的理性化进程提供了先决条件。韦伯还论述了其他民族音乐的音阶体系,并区分出不同民族音乐音阶体系的理性化程度。
  韦伯认为西方音乐理性化的构成元素为和声与旋律,分别对应了音乐的横向发展逻辑与纵向发展逻辑。由和声原则产生的音程相较而言是更为理性化的。和声原则产生的音程源于和声逻辑,而旋律需要产生的音程具备一定的随机性,不太符合理性化的原则。
  韦伯还认为不同的民族与地区有着不同的理性化关键原则,如古希腊时期的音乐通过音程均等化实现理性化,维达音乐通过固定节奏、固定终止式的方式实现理性化……而西方音乐的理性化原则是“调性中心主义原则”,音乐由不和谐的逐渐到和谐的,由非理性主导的发展成理性主导的,都是基于调性中心主义这一原则。
  而音乐理性化的辅助条件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如记谱制的完善、乐器的标准化、律制标准化等,这些辅助条件都使得音乐的理性化进程得以实现。
  1.3 音乐与社会共生关系
  著述中,最具独创性的内容是韦伯对音乐与社会共生关系的阐述。西方音乐的理性化进程不仅是音乐本身音阶、音程、和声、调性的理性化,更是音乐家职业专业化、乐器和乐谱等技术媒介的理性化发展、相关社会制度变革的共同作用。
  其中相当精彩的是技术媒介的理性化发展的有关论述,包括记谱法的逐渐标准化和乐器的标准化制作,音乐演奏的普及得以实现,音乐活动的规模与频率扩大,音乐受众随之有了大规模的扩张。声音传播的科学技术、书籍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乐谱与唱片的出版、大规模的乐器生产得以实现,音乐由此也完成了商品化运作的转变。
  1.4 理性之光
  《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作为音乐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依然存在许多缺陷,因此在学界饱受争议。
  韦伯将音乐作为西方世界理性化进程的渗透领域,实际是基于一种结论的预设:西方国家的社会机制都存在理性化的进程。韦伯通过19世纪音乐发展的现状反推音乐的理性化发展进程,用理性化这一视角重构音乐史。
  用已有的材料归纳其发展模式,并尝试对未来作出预见,是一种实证主义取向的研究方式。但“音乐理性化进程”的推论逐渐暴露出其实证主义取向方法的困境。将这一假定置于西方古典音乐语境下讨论,依然是一个失效的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古典音乐逐渐抛弃了理性化的发展进程,到勋伯格时代,甚至出现了“无调性音乐”的浪潮,这彻底背叛了“调性中心主义”这一理性化进程的关键原则,迎来了“无序”的巅峰。
  “价值中立”一直是韦伯社会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认识论。其主张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摆脱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应是学术领域以外的问题,不应通过学术得到解决。但在《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的论述中,判断某一民族音阶体系理性与否,实际上是在区分不同民族音乐的优劣,这种分析本身也违背价值中立的原则。
  尽管存在种种局限,但《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依然不失为极具价值的一部著述,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界定了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导向:将音乐体系纳入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中加以分析,其精彩论述也为音乐社会学的学科研究提供了范式。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研究为音乐学的研究带来了更为丰富的视角,也吸引了社会学界各学者借用社会学工具解释音乐现象。   2 以“否定现实”的方式存在的音乐——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观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重要学者的阿多诺,在学界上被普遍认为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其研究旨趣跨越美学、社会学、音乐学、哲学,他的音乐社会学理论也是建立在其哲学与美学的思想基础上的。一方面,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推演音乐产业的运行逻辑;另一方面,他也相信音乐的自律性与对现实的否定性。
  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主张运用否定辩证法的方法反思社会现状,并将这种批判作為一种思想武器,建构了一种洞察社会整体的方法。阿多诺由社会批判理论出发,展开了各种批判,其中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是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
  2.1 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与流行音乐产业批判
  阿多诺所处的20世纪30年代是音乐开始被批量化生产的年代,各类型的音乐作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音乐受众也从未达到这般宏大的规模。这些现象得到了阿多诺的关注[3]。
  基于艺术自律论,阿多诺认为音乐本身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这主要体现在音乐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吸引不同阶层的人群对其作出反应,音乐也就因此有了高雅和低俗之分。随着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被批量化、商品化的传播方式所取代,为了得到更多利益,“不同类型音乐对应不同阶级”的模式将被进一步巩固。这种过程也被称为“图示化”,即一种文化工业成功操纵消费者的策略,通常是一种盲目娱乐受众、吸引受众消费的措施。在图示化的运行过程中,消费者被剥夺了思考和自主审美的能力,音乐也沦为固化社会阶级的黏合剂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沦为最持久也最匮乏的狂欢。
  反观如今的音乐产业发展,阿多诺的批判仍然掷地有声,图示化的模式仍然被广泛运用在各类文化产业之中。人们的耳朵愈来愈不够宽容,各类音乐软件通过算法收集消费者对各类音乐的反应,以此预估消费者乐于接受的音乐类型,并尽可能多地推送这类音乐,消费者没有机会、也不愿再听到其他声音。
  2.2 艺术自律论与以“否定”形式存在的音乐
  阿多诺的艺术自律论源于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也是其音乐社会学理论的基础。有关音乐自律与他律的讨论,实际上是围绕音乐的“艺术性”与“社会性”的讨论。阿多诺的批判对准了一种极为狭隘的论述:对艺术性或社会性作孤立的讨论,并先入为主地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二元对立的。
  “自律性与他律性处于星丛的位置,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的关系”,阿多诺如是论述。音乐要实现其本质,具备独特的存在价值,需立足于本体的艺术性。但好的音乐创作也绝不能脱离社会性,音乐家需在所处时代中汲取养料以丰富其艺术性。
  尽管存在如上论述,但阿多诺仍然被认为是一名立场坚定的艺术自律论者。音乐作品的自律性体现在其社会指向中,即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批判。具有自律性的音乐作品并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现实,而是相对独立于社会现实,并对社会的不合理之处予以强烈的否定。“一种在形式上自觉隔离于社会形式的艺术,必然蕴含着颠覆意识形态的力量。”
  2.3 一无是处的流行音乐产业?
  阿多诺的流行音乐产业批判表达了对资本主义文化垄断的愤怒、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而在阿多诺的理论语境中,流行音乐文化被极为消极地看待,流行音乐文化在其论述中变得毫无可取之处,这也是一种偏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通过批量化的生产方式实现音乐的传播已成必然。通过此种传播途径,获得音乐的体验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唾手可得,各类音乐的受众也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扩大,这些变化都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必然结果。诚然,我们应期待为否定现实而存在的音乐,但也应允许将娱乐作为取向而存在的音乐。
  3 殊途同归——韦伯与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异与同
  阿多诺在许多文论中都谈及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在文论《关于音乐社会学的若干观念》中,阿多诺将韦伯誉为最前沿的、最有抱负试图建立一门音乐社会学的学者,也是第一次将合理化范畴作为音乐社会学至关重要的部分的学者。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研究将音乐现象置于更宏观的社会结构加以观察和分析,这是阿多诺对韦伯的继承所在。两者是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但也是视角互补的关系[4]。
  3.1 历时与共时、心理机制与经济机制的视角区分
  不论是韦伯还是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理论,都应回归到整体的理论体系中加以分析。韦伯企图用音乐社会学的研究完成“各个领域都具备理性化进程”的宏大叙述,其理论是一种历时的分析;阿多诺则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大众文化与流行音乐,其根源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区别于韦伯,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理论则是一种共时的,更倾向于现实性的分析。
  面对“资本主义起源”这一议题,韦伯与阿多诺分别从精神动因与经济动因加以分析。韦伯以“精神动因”的角度切入探讨音乐社会学议题,认为“理性化”是推动音乐发展的精神动因。其音乐社会学理论从乐器标准化演变、音乐形态演变等角度切入。而阿多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面对音乐社会学议题时,其视角也极具“经济动因”倾向。其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思想逻辑出发,推演出艺术的理论根基、原则与方法。
  3.2 殊途同归的音乐社会学理论
  韦伯与阿多诺共时与历时倾向的分析,开辟了音乐社会学两种研究倾向的先河。共时的音乐社会学研究将音乐的发展现状作为分析的材料,是一种现实取向的研究,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审视音乐与社会的关联;而历时的音乐社会学研究则将史料作为分析的材料,借用社会学理论工具分析和审视音乐的发展进程。
  4 结语
  不论是共时的、现实取向的,还是历时的、历史取向的研究,都应是音乐社会学的关注主题。韦伯与阿多诺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音乐社会学学科范式,这些音乐社会学研究的视角脱离了孤立的音乐研究,即将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探究,给予了音乐研究一种耳目一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韦伯.音乐社会学[M].李彦频,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65-166.
  [2] 李彦频.开山之作 理性之光——读韦伯《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J].人民音乐,2015(11):80-82.
  [3] 阿多诺.音乐社会学导论[M].梁艳萍,马卫星,曹俊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64-66.
  [4] 方德生.阿多诺对马克斯·韦伯音乐社会学的翻转[J].南京社会科学,2007(04):58-63.
  作者简介:王丹丹(2000—),女,湖北武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作了重点部署。在实施乡村振兴和振兴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厘清思路,在注重基層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抓住机遇弘扬红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思想。以乳山市田家村实际改造为例,其积极弘扬“乳娘精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红色基因”的农村新景象,通过突出“红色+”的产业特点吸引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城区居民反哺革命老区,带动山村百姓共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种新媒体欣欣向荣,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应用也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契机,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潜在力量,特别是在昭通等偏远山区,新媒体不仅赋能广大农户技术知识,同时为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带来新希望。本文以昭通天麻产业发展为例,从新媒体助力昭通天麻产业发展中的应用角度入手,分析新媒体技术对乡村特色产业的作用与不足,进而基于该案例实践从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创新等方面进
期刊
摘要:本文以民间文学类作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基于如今的抖音利用短视频形式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作与传播的现状,探究短视频传播的特征,以求找到民间文学再生的破局之路。短视频用双重视角深化叙事,借用新媒体对其进行开发选择和科学利用,从而弘扬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化特色,有利于传达深蕴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  关键词:新媒体;短视频;民间文学类非遗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张恨水笔下女性的爱情,大多都在开始的时候令人称羡,最后却都变成了一出出爱情悲剧。这些深受压迫的女性,即使她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恋爱对象以及不同的恋爱模式,但是结局大多都是不可逆的悲剧。张恨水的悲剧艺术在这些作品中得以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古典悲剧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张恨水;悲剧艺术;《金粉世家》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发展,艺术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装置艺术也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发生了改变。互动装置作为新兴艺术表达形式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如果将其与行为艺术相结合则可以更好地满足艺术家的奇思妙想。互动装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都能给予观众新的感受,引起观众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本文调查研究学习互动装置设计与行为艺术相结合的意义,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以鲁班和宇文恺为线索,对比分析古今工匠精神的共鸣,以史为鉴,分析故宫文创产品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旨在探索工匠精神的传承与体现,阐明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知。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与发展;故宫文创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工匠精神的概念
期刊
摘要:色彩遍布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光的地方就会有色彩。食物的色彩是丰富多样的,当前有很多研究剖析了色彩对食欲的影响。实际上,五官的感知是相通的,食物的色彩传达视觉刺激信息时,各个感官都会收到信息,这种现象就如语言文学中定义的“通感”,是食物色彩对人的感官的一种多维冲击。  关键词:通感冲击;食物色彩;色彩心理;色彩情绪行为  中图分类号:J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
期刊
摘要: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们通行、交往等功能。本文以西安市南二环为调研对象,采用全天行为观察的方法,对比周末与工作日各类行为活动的种类及人数,研究影响街道活力的环境因素,提出激发街道活力的空间设计策略。  关键词:街道活力;环境因素;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中图分類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兼具自身餐饮文化特色与地域风情的一家曼谷餐厅为例,探究其空间的意境美学及营造元素,以呼吁餐饮空间设计关注空间意境及营造细节,并使其作为设计的一种语言,创造出具有和谐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空间。  关键词:餐饮空间;空间意境;心理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1-0-02  1 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情理形神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
期刊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本文结合近年来太原市的发展状况,为挖掘好山西晋文化,以迎泽公园为研究对象,进行文化经济与景观的结合设计探讨,目的在于加强文化旅游与生态开发,在公园建设中融入传统与时代色彩。适度开展一般公益园林项目,提升文化型经济项目的体验度,能够更好地促进山西太原的经济文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迎泽公园;晋文化;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