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高中课堂的“合作探究”的几点冷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堂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如雨后春笋。其中“合作探究”式学习如一朵奇葩,被众多专家学者推崇,被教师吸纳进课堂,被教育管理者作为评价课堂的圭镍。诚然,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有诸多的弊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但在热闹的“ 合作探究”背后也需几点冷思考。
  首先,农村高中多是寄宿制,全封闭管理。学生在象牙塔里,与外界隔绝,更难登陆互联网。加上学生每天在各科繁重作业担下,难有时间到图书室查阅资料,进行阅读积累,没有源头活水,没有丰厚的积累,人文学科的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新鲜血液。
  其次,合作探究不是简单的商量讨论,更不是散漫无羁的喧嚣热闹,它需要更多的深层思考。在课堂上老师设置一个问题,让大家商量讨论几分钟,这只能是形式上的“切磋”,绝不能达到“探究”的效果。理性探究需要科学的设问,需要相关资料的辅助,需要老师的高层建瓴,条分缕析,明辨结论。
  再次,“合作探究”要与高考接轨,既不能占用太多课下时间,又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高考众多的考点,有零碎的也有系统的,为应对高考,识记、讲练、模拟考试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有限的课堂里,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提升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似乎是天生的,尤其到了高中阶段,积弊甚久,很难在短时期得到改观。不敢放手和不能放手让一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
  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尊重学情。根据学生生活的环境,成长的路径,灵活处理课堂是必要的。农村孩子视野狭窄,积累薄弱。若把课堂中众多问题完全交给学生,恐怕学生无力应付,且收效甚微。农村高中的合作探究课堂应是帮扶式,渐进式。首先老师作为引路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思维。然后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挖掘其求知的潜能,最后由老师对合作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其间解决问题需要相关的拓展阅读,背景资料,需老师提前准备好,课堂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入。
  教学如深不可测的深谷,高不可攀的高山。世上没有现成的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才会有收获。教学从来都不应追求虚假的繁荣热闹,而应脚踏实地理性深入思考。用智慧营造既有活力又有收效的课堂,是每位一线教师恒久不变的追求。
其他文献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说李广将军通过对士兵的体恤而获得士兵的拥护。这给了我一个启示:相较于狂风暴雨,春风化雨更能在无声无息之间滋润万物。  “师者所以传道解惑也”,这是韩愈给老师下的定义。那么这“道”、“惑”
期刊
“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用这种诗意的语言使许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产生共鸣。而现在高中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在令人担忧。在高考中,文言文阅读考的也不是课内的文言文,不重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迁移,学生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如何读懂课外文言文,如何由课内迁移到课外,跨越课外文言文阅读之坎呢?  1.注重背诵积累,夯实基础。  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指出:“学
期刊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执着坚守就是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执着坚守就是痴迷沉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执着坚守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境界,一种意志,甚至需要牺牲。然而,生活中又往往全不如此,有时还是要放弃舍去,放弃陈旧的思想,舍去传统的观念,如同旧房换新房,旧衣换新裳一样,这也需要勇气。放弃盲目的坚守,会生活得充实怡然;舍去无奈的执着,眼前会海阔天
期刊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表达技巧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鉴赏中经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而对比与反衬、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则是表现手法之中经常考查又让学生难以区分的重点,学会辨认和运用它们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准确区分和识别它们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1)对比与反衬。对比是比较中的一种,反衬则是衬托中的一种,两者均是将两个性质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比较,达到肯定一个,否定一个以突显某种形象,意思和情感之目的的
期刊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诗歌诵读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因此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感情,让作品中气象万千的情愫化为缕缕和风,拨动年轻的心弦。美读,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期刊
从小学阶段起,许多学生就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写作文,总感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从教语文十多年来,我一直特别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尤其是作文教学。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于去写  兴趣是人们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期刊
一曲《琵琶行》,一袭浸满了伤心落魄之泪的青衫,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令一代代悲愤失意的中国文人为之击节心颤,引为知己。  《琵琶行》之所以感人肺腑,在于琵琶女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和诗人有共同点:两人同样来自京师,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春风得意,诗人也是才华横溢,积极进取;而今的琵琶女年长色衰,独守空船,诗人也被贬浔阳,孤独失意。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意,借商妇以发
期刊
浙江省诸暨市有一所年轻的公立学校——湄池中学,创建于1981年。它面朝迤逦的浦阳江,背倚叠翠的状元湾,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是个读书育人的好地方。这里走出了俞君英、黄建生、孙斌等绍兴市、诸暨市高考状元,其中俞君英、孙斌、姚永、杨建涛、陈海斌等优秀毕业生还进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造。重视教育的当地居民把这一方宝地称为“绿色山湾,状元摇篮”。  如果说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那么纪律就是一所学校教
期刊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送别诗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凄凉幽怨的意
期刊
平庸是中学生写作的致命伤。而“没有什么可写”是学生因缺乏思考而导致的平庸所在。为什么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可写呢?综合学生意见,有如下原因:课业负担太重,缺乏生活乐趣;活动太少,而学生也很少观察,懒于思考;读书量太少而面窄。正因为无话可写,懒于思考,所以我们的学生作文单薄乏味,真情假作,平庸空洞。  针对以上原因,如果老师能提高他们思想水平,指导他们审题立意,选材写作,学生就不会为作文平庸感到苦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