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菱学诗”说起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mi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红楼梦》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里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节,它的主题是教人怎么进入诗歌创作的世界。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人在什么时候会产生学诗的追求?从香菱身上可以看到,相对的“有钱”和“有闲”是進行自发的文化学习的基本前提。香菱曾经被拐走这么多年,在拐子家里她要艰难求生,不可能会想要学习;后来到薛家当丫头的时候,她也不可能学诗,因为她要干活;再后来给薛蟠当了侍妾,夫主在家的时候,她还是不可以学诗,因为要伺候他。最后,只有这些事务都被排除了,香菱才可能产生自己的精神追求。
  只有当最初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之后,人闲下来了,才会产生精神追求。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正是如此。我们今天能够谈论诗和远方,正是因为中国人已经走过了艰难求生的阶段,精神追求成为人民的迫切需要。
  读者也许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当香菱有钱、有闲之后,她想要学诗而不是学习歌舞、音律呢?这是时代造就的。在唐朝或者更早的时候,女性要想成为“佳人”,并不需要学诗,而是要接受音乐、舞蹈方面的教育。看看杨贵妃的“开挂”人生就知道了:她之所以受宠不仅因为长得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善音律、精歌舞”。当时,一个贵族女孩子的音乐歌舞活动更受人关注,她的文字能力并不被看重。而诗歌成为才女的“标配”,是从宋代开始的。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选官制度,崇文重教的风气渐渐兴盛,对于那些日后需要承担起相夫教子职能的闺秀来说,学习文化知识就成了一项必修课。由于诗歌相较于经史不仅体量较小,理解的门槛较低,又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故而学诗、吟诗、作诗便成了女性对风雅的追求。到了香菱学诗的清代,女性诗人已成蔚为大观之势。中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女性诗人有4000多位,仅清朝就占了3000多位!
  香菱拜师学习,为何找的是林妹妹?要进行诗歌交流一定得双方性情相投,只有“碰”得着才能谈得起来,香菱与黛玉相投,恰恰说明了黛玉的“诗心”。香菱见了黛玉,说:“姑娘你教我学诗吧。”黛玉说:“好,你既然要学诗那就拜我为师,我虽然不通,但是教你还是教得起的。”这里,黛玉没有问香菱:怎么不找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学?她只想着,诗是好的,香菱是好的,香菱想学诗是好中又好的一件事儿,她觉得既然自己能教,那就去教,别的什么世俗的非议都不在她心里,这就是诗人的气质。
  香菱学诗,黛玉功不可没。这不单是因为她肯为人师,还因为她教给了香菱诗歌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意趣。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红楼梦》
  有意趣,诗歌才有突破,如果得了奇句,意趣真了,那么平仄、虚实就可以通融,不那么讲究了。这正是黛玉教给香菱最重要的东西。随后,黛玉又给香菱开了一份书单:先把王维的五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李白)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黛玉的这份书单极其“考究”:王维的诗体现了对诗本身的追求,不仅如诗如画,更有一种中正平和之美;杜甫的诗格律严谨,且诗中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李白的诗则超脱飘逸,代表了人性对于自由的向往。
  香菱学诗,最后学成了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不信请看香菱所作的这首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我们还需要像香菱一样学诗吗?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传统诗歌对于中国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现代生活的一个最大的缺憾是,人们不再和大自然那么亲近了。过去唐朝时候,人们在野外四处张望,看到的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而今天置身都市的人们只能看到摩天大楼和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这个时候人的心灵其实是匮乏的,会焦躁不安。但是当我们读诗,读到了古人眼中的良辰美景,哪怕自己并没能亲眼看到,但仍感到那些美好的事物回来了。一翻开诗,仿佛万紫千红就在眼前,人生的酸甜苦辣更是在前人的诗句中得到了全面的抒写,借着诗人的手笔,我们仿佛又度过了一遍人生。我想,这就是传统诗歌之于现代人的一份意义吧。
  (摘自“新华报业网”)
其他文献
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2014年,中宣部授予王继才夫妇“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执勤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回首王继才同志32年的守岛生涯,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诗篇。  江苏省灌云县唯一
期刊
伊塔洛·斯韦沃(Italo Svevo,1861-1928)原名埃托雷·施米茨(Ettore Schmitz),意大利犹太商人兼小说家。他大器晚成,60岁后才写出成名作《季诺的意识》,是20世纪最出色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他与乔伊斯是忘年交,丰富的阅历了给乔伊斯灵感,塑造出了《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  想读伊塔洛·斯韦沃的這本《当你老去》,首先是因为被它的名字吸引,它让我不禁想到叶芝的诗作《当你老去
期刊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代表诗集《草叶集》。《草叶集》是19世纪美国作家惠特曼的浪漫主义诗集,共收有诗歌三百余首,诗集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靈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
期刊
当悉达多离开一切圆成的佛陀世尊以及侨文达所停留的袛园,他感到他也将从前的生活抛在了身后,留在了园中。当他缓缓地踽踽独行,这种思绪占据了他的脑海。他深沉地冥想,直到完全沉入那种深潭般感觉的最底处,直到他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因为在他看来,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就意味着思想,而只有通过思想,感觉才成为知识并且不会失去,而是变得真实,其内在熠熠生辉。  悉达多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深沉地思索。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青年
期刊
王小波(1952-1997),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学者作家。1995年以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成名。他的《黄金时代》和《未来世界》两次获联合报文学大奖。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编剧奖,并成为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对当代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心灵地图的塑造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今天我感到非常烦闷  我想念你  我想起夜幕降临的时候  和你踏着星光走去  想起了灯光
期刊
亚马逊日前宣布其纳入全球翻译出版的中国文学作品达22部,其中19部已成功翻译出版,并已完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和张翎的《劳燕》三部作品的海外出版签约工作。  自去年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后,亚马逊美国网站的中文图书数量实现高速增长,目前亚马逊美国网站已拥有几十万册中文纸质书,Kindle中文电子书店图书数量超过11万册。作为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期刊
作品尺寸:48cm×36cm  作品年代:1935年
期刊
“你有没有过什么异想天开的念头?”医生问道。  特雷克斯勒先生没听清那个词。“哪一种?”  “异想天开的。”医生又说了一遍,说得从容不迫。他看着病人,想发现他的表情有无任何细微变化,任何不自在。在特雷克斯勒看来,医生不只在死死地盯着他,而且在不知不觉逼近他,就像一只蜥蜴逼近一只虫子。特雷克斯勒往后挪了一英寸,好稳住神答话。他正要说“有过”,马上又意识到如果他说有过,接下来的问题便无法回答。异想天开
期刊
江春源(1947-),江苏扬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亚太手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扬州玉雕淵远流长,在我国众多玉雕流派中以构思奇特、用料讲究、布局巧妙、技艺精湛而独树一帜,深受各大博物馆青睐和海内外藏家赏识。江春源系扬派玉雕重要代表人物,擅长花鸟、炉瓶的设计,尤其是在大白菜的艺术创作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玉器白菜王”。多年来,江春源深
期刊
法国的税收高,看电视也需交收看税,一年大约136欧元的样子。许多法国人家庭没有电视机,并非交不起这笔税款,而是感觉没有必要,电视里大多时候是谈话节目、辩论、有奖智力问答、拼字游戏,或是无厘头的法式幽默生活短剧,无聊得不得了。况且每个电视台都有网络直播,用电脑看也不用交税,若只为每日看看新闻,也确实不用买电视机。  电视节目中许多有关情感的对话,有关性的探索,全不避讳,大大方方地讲。不过电视相亲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