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意义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活动课。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也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上好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每个活动要求都明确提出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并提出了多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亲自动手,因而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1、自主性。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践性。活动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选取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问题,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强调学生的亲自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访谈”、“调查”、“搜集材料”、“讨论”、“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性。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活动课不过多地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围绕书本所提供的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些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材料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采用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
二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等。
三是通过对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四课的“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建议,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等。
针对以上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基本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通过多种渠道(调查、走访、阅读、上网)收集大量信息、资料。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学生的认识实际和能力条件,确定考察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记取典型事实材料,注意完整了解和掌握事实的原委,印证事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以便及时思索发现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等。
第二步,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整理信息、资料。且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展览,共同探讨其中的观点,提高到理性认识,解决学生原有的疑惑。
第三步,用已得出的结论、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出行为要求。形式可多样,可用演讲,专题报道,小论文等形式。
四、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课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学生发展,使他们感悟成功或失败,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培养完善的人格,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鼓励参与。活动课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应该思考学生的“活”与“动”,要营造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思想自由、情感自由、创造自由,通过“引导”,加大活动的力度,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使学生产生和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洋溢着参与的快乐。
2、关注过程。珍视过程本身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就是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历程,关注学生对人类的共同经验的学习而建构起的心智世界、丰富和升华的精神世界。活动课教学要注重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从实践→认识→实践的完整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断。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和指导,少一些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自主活动与学习的过程充盈而丰满。
3、适度引导。活动课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活动引向已有结论,而应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出错。引导学生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通过活动课,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出现了许多具有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的活动课。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也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上好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每个活动要求都明确提出了活动的主题内容,并提出了多种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亲自动手,因而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
1、自主性。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通过个人努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践性。活动课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选取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的问题,从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强调学生的亲自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访谈”、“调查”、“搜集材料”、“讨论”、“演讲”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和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创新性。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活动课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活动课不过多地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可围绕书本所提供的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操作的能力。这些要求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材料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采用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
二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等。
三是通过对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四课的“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建议,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等。
针对以上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遵循“实践——理论——实践”这一基本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通过多种渠道(调查、走访、阅读、上网)收集大量信息、资料。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学生的认识实际和能力条件,确定考察调查的内容、对象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记取典型事实材料,注意完整了解和掌握事实的原委,印证事实的数据、生动的事例,以便及时思索发现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等。
第二步,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整理信息、资料。且在班上进行交流,讨论、展览,共同探讨其中的观点,提高到理性认识,解决学生原有的疑惑。
第三步,用已得出的结论、观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出行为要求。形式可多样,可用演讲,专题报道,小论文等形式。
四、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课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学生发展,使他们感悟成功或失败,体验生命成长的意义,培养完善的人格,教师在活动课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鼓励参与。活动课教学过程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应该思考学生的“活”与“动”,要营造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思想自由、情感自由、创造自由,通过“引导”,加大活动的力度,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使学生产生和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体验到活动的愉悦,洋溢着参与的快乐。
2、关注过程。珍视过程本身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就是关注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历程,关注学生对人类的共同经验的学习而建构起的心智世界、丰富和升华的精神世界。活动课教学要注重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从实践→认识→实践的完整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断。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要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包办,多一些引导和指导,少一些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自主活动与学习的过程充盈而丰满。
3、适度引导。活动课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一个帮助者的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活动引向已有结论,而应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出错。引导学生从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之,通过活动课,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