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宁红的故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u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述:余悦 整理:陈莹
  这期百家讲茶的主人公是余悦。余悦是何许人呢?他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南昌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他不遵从于书本,他对中国茶文化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敢于推翻书本中记载的言论,他说: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就算耗尽毕生,也不能读透。”
  此次他专门为宁红开了一场讲座,很多茶友也是慕名前来。在我赶到元泰红茶屋的时候,讲座刚好开始了。
  
  宁红,有历史的茶
  
  说起宁红,我首先想起当代茶圣吴觉农说过:“宁红、祁红同为世界之首”。这句话更多的含义是表示宁红的历史悠久。
  宁红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准确来说,真正有记载的历史是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公元1851年)开始。也有观点认为宁红的历史要从更早的唐代开始,因为唐代的建昌县即现在的修水地区是宁红产茶区之一,也有些著作中说到唐代茶圣陆羽曾经到过修水,我认为这种说法只能算一种传说而不是史说。还有一个依据是宋代元代流传下来的描写宁红的诗词,对于这些记载我也有存疑,根据中国的茶史,那时候并没有我们现在讲的真正意义上的红茶,因为红茶是从清代开始才真正定型的茶类。
  对于宁红的名字来由,民间传说是唐太宗喝过宁红以后,大病得以治愈,赞誉此茶为“宁者天下统一,百姓安宁;红者吉祥,表示茶的颜色”,赐名为宁红,虽然有很多著作文章中记载过这个传说,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历史依据。究竟“宁红”这个名字如何而来,是因为它产于分宁县(“修水”是后来的县名),同时武宁与铜鼓也有产。武宁又是什么地方?严格来说,最早修水不是独立的一个县,早前它之所以得名分宁,因为它是从武宁中划分出来的。
  宁红最辉煌的时候是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出口俄罗斯,得到俄罗斯商人的赞誉。关于当时一担宁红茶叶多少钱,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个记载说是48两银子,另一个记载是100两银子,我认为48两银子更为准确,因为当时一个秀才一年的俸禄才几两银子,48两银子一担茶叶在当时看来是很昂贵的了。解放后的一段时间宁红开始走下坡路,随后又有一段振兴的时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因为宁红减肥茶的缘故宁红走红了一段时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首届活动的晚会是由宁红冠名,叫“宁红之夜”。总的看来,宁红从清代到现在一直都是有影响力的茶。
  
  当地人,一生相伴宁红
  
  宁红是文化色彩很浓的茶。江西修水有个双井村,所生产的茶叶叫做双井茶(后来才改名为宁红)。双井村还诞生了一位文学家叫黄庭坚,二者在宋代都享有盛名。双井茶早在唐代就有名气,五代毛文锡在《茶谱》中就说“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但双井茶声名鹊起却与黄庭坚有很大关系。他经常将双井茶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京城的师友,结果“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从而名震京师,享誉全国。
  著名的唐宋代八大家有三大家都在江西,其中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写过很多赞誉修水茶的诗歌,单是写双井茶的就有几十首,到清代时仍有诗人写诗赞誉双井茶,解放后,郭沫若的诗里面也写到了宁红茶。宁红的文化味很重,因为它延续了双井茶的传统,是文人特别喜爱的一种茶。现在,我们谈到双井茶都会想到后来的宁红,而说到宁红又会想起原来的双井茶。
  修水是一个茶俗盛行的地方。第一次来到修水,会喝到当地人送上的搭配了芝麻豆子谷类的宁红茶。在日常生活中,茶的作用很多,比如谈恋爱,第一道茶敬给媒人,表示男女双方愿意见面。见面后,如果女方满意男方,就送上第二道茶,如果男方也中意女方,就把这第二道茶喝了。再比如结婚的时候,新人在洞房中要喝一杯宁红茶。还有孩子出生了,要到岳父家报喜,赠予的礼物中也有宁红茶,希望孩子日后长命百岁,红红火火。可以说,宁红和当地人的一生密切相关,这种乡俗已经融入到修水人的血液当中。
  
  宁红,自有特色
  
  先说说宁红茶的加工。以前,手工制茶是很普遍的,解放后开始使用机械制茶,好处是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到了近几年,有些地方又重新开始尝试手工制茶。最早的时候宁红的干茶颜色是黑色的,茶汤呈金色,金毫凸显,可以看出是用比较好的茶青制成的。宁红占产茶区的市场份额不高,一方面宁红茶更多是用于出口,另一方面外地人对宁红的接受程度比南昌更高,对于一些爱好茶的人来说更喜欢新奇,希望品尝到地域性的特色茶。
  再说说宁红的功效。据我个人的了解,宁红的茶和其他的茶类功效一样,比起不发酵的茶,比如绿茶,它的自然属性的成分来说相对低一些,但是在减肥、提神方面及在独特的品味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比起有的红茶,宁红的性格比较平和,在解渴生津功能方面,也有它自己的独特风味。
  最后还有一个关于清饮和调饮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清饮是中国的,调饮是国外的”,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中国民族众多,地域不同,从古到今调饮都是存在的,唐代时,陆羽往茶里加作料,那时候调饮就开始了。调饮从古至今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奶茶、酥油茶就是调饮茶。从这里看出,调饮也是中国特有的、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品饮方式。
其他文献
在茶乡安溪,想与铁观音接近的方式有很多种。  你可以在满山青翠的茶园里零距离地感受每一片青叶散发出的馨香;也可以随便走进街头的一家小茶庄,亲身感受安溪人斗茶的热情。如果你只想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独享一盏清茶,不如就去感德龙馨吧。  在那里,一定会有你想要的一刻宁静和一杯清茶。  在茶乡安溪,有时候连呼吸的空气里都能飘荡着淡淡茶香,寻着其中最醇的一缕清香,就可以来到位于千年文庙边上的感德龙馨茶馆。  很
期刊
回望中国这些年的茶叶发展,颇有些各领风骚数十年的味道,首先是安溪人策划的一系列轰轰烈烈的神州贩茶运动,他们用坚实的肩膀与脚步挑出了香飘华夏的观音铁韵,用闽南商人的睿智与坚毅占据了中国茶叶的半壁江山;紧跟着的是举云南全省之力而崛起的普洱茶,它在最短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股中国茶界从未有过的大风浪,虽有大起大落的炒作之嫌,但它的影响和余波至今却还在茶市里回荡。  在铁观音与普洱茶各自“风光”之后,许多人都在
期刊
生活节奏快到让人喘不过气,工作多得让人焦头烂额,还有那么多刺激好玩的夜生活等着你。晚饭?公司门口的快餐店,路边的小饭馆,速食店……随便凑合就是了,把胃填饱了。  是否已经忘记了厨房里一起劳作的温馨,你洗菜我淘米的其乐融融?无法想象,在人声鼎沸的快餐店和小餐厅里,与他一同分享一天工作中的喜乐烦忧。高档餐厅倒是优雅安静,但是日日去那里解决晚餐,恐怕最先受不了的是自己的荷包吧。  或许浓重的油烟叫人对厨
期刊
茶业是绿色产业,茶叶是和谐象征。福建茶的发展、创新、风行世界,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全力支持。我们对新成立的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寄予厚望,表示衷心的祝贺。  茶与福建的联系与生俱来,永续不断。闽是茶的发祥之地,茶是闽的吉祥之宝。茶给福建展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茶之乡,美;茶之祖,亲;茶之道,深;茶之缘,广;茶之韵,浓;茶之链,长;茶之用,多。茶业协会应该成为茶之平台,紧密联系茶农、茶工、茶商、茶人
期刊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上海在开埠之前只是个中等规模的小县城,如今却壮大成为扬名世界的国际大都会。近江临海的上海先民们在锁国年久、西风日进的“风口浪尖”中,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明智态度。由此而逐渐孕育出的以开放、创造、扬弃、多元为基本特征的海派文化,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弘扬,最终衍化成当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    “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让基本不产茶的上海,却“海纳”了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产
期刊
雨后初霁,静谧的梅府花园,草织绒毯,树曳清风,欲滴的清翠之色与高悬的红灯笼相映成趣。葡萄架,秋千索,凉亭空寂,暮云轻卷,些许的水声风片,令这美好的空间愈加静好。  良辰美景,好友五人,相约在此地赏花品茗,闲坐听琴。择临水高台就坐,当红泥小火炉中的蟹眼松风轻起,宛若时光倒流,似回到文徵明“碧山深处绝尘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的《品茶图》中。  香茗未瀹,花艺先行。“花痴”
期刊
2008年10月18日,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举行成立大会。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为协会成立发来贺信。福建省领导张昌平、陈桦、刘德章、张家坤、林强,老同志童万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庆等出席成立大会。  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了《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章程》,推选了第一届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和会长、常务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张家坤当选为首届会长,并作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期刊
茶,吸收了天地间的精华,融合了山川风月的气息,而成就其丰富多彩的容貌。在一杯茶中,就可以品味一处风光;在一杯茶中,就可以享受一种生命。  茶与乐,上善生活的两大名词,在今天嘈杂的现实环境中,上善生活所表现的至纯的生活态度与至善的生活方式,正是都市人所向往的,追寻茶的清静,喜爱乐的宁远。而当茶遇见音乐,它们又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西湖茶乐    喝茶品茗,听琴聆乐,对中国人来说,是生活也是艺术,
期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企业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今天,海峡茶业交流协会正式成立了。我和陈桦同志在此谨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协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大家知道,福建气候温和湿润,生态环境优越,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独特的制茶经验,精湛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积淀,在中国茶业发展乃至世界茶
期刊
与百岁老人赏极品闽茶  田雨农 方瑞祥    随着拍卖师一阵阵掷地有声的落槌,一场关于茶叶的拍卖活动在福建茶人们的热情中达到了高潮。这是5月31日上午,发生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中西文化长廊”内的一幕,参与拍卖的都是在第五届“闽茶杯”2008春茶评比中获得金奖的福建茶叶。最后,闽红三大工夫之一的金奖“坦洋工夫”以每100克3万元成为了当日拍卖的最高价。  由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举办的“闽茶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