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在高中阶段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为能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需要从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加强重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本文先就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要求进行阐述,然后就课堂问题科学设计的措施详细探究,希望能从理论层面的探究为实际问题设计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与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相契合,注重对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发展。
一、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要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课堂问题的设计环节加强重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提升问题设计水平,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从以下几点要求加强重视:
1.设计的针对性
高中阶段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堂问题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就要将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加以突出,针对实际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来设计,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将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把握好,明确问题的指向知识,从这些层面得以强化,才能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例如:解决“若不等式4x-(m+1)2x+1>0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这个习题时出现了典型的错解:“令2x=t,则原命题等价于t2-(m+1)t+1>0恒成立,由二次函数的知识可得Δ=(m+1)2-40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将学生前面思维的结果再迁移发散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巩固和内化。
2.设计的开放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逐渐成熟,在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就要能突出开放性的要求,让学生对问题思考能够灵活化,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发展,要充分注重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发展,从这些基础层面得以强化,才能真正有助于发挥课堂问题设计的价值作用。
二、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科学设计措施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为能提升问题设计的质量,要求在实际的设计中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问题的核心度设计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课堂问题的科学化设计,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环境,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的数学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能以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预期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结果,这是教育心理学范畴教学目标的认定,在具体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通过结合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能更为明确的在问题探究下实现学习的目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在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知识点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对这一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有针对性的落实。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等差数列中的基本量分别是哪些?等差数列具备怎样的性质?若有一般的等差数列{an},其前n项和Sn=a1+a2+…+an=?(用基本量表示)为能够达到实际教学中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探求的目标,就可通过对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通过对其性质的利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转化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式问题设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样,在课堂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结合不同的数学问题来进行科学化的设计,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之下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以及新方法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对概念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内容的时候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
例如:高中数学教学中在讲述到椭圆第一定义的知识点过程中,为能让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就要注重科学性,通过引入式的问题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如以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子,圆的定义是什么?可以将其看作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让学生先对圆的概念有一个了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继续进行问题设计,对上面的问题条件进行一些改变,能提出哪些和轨迹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质疑,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出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就能让学生对实际数学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結束语:
综上探究能够了解到,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为提升教学的质量,采用课堂问题的设计方式,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高中数学老师一定要重视授课中的问题设计,以此来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邓福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问题设计[J].中学数学,2020(09):23-24.
[2]彭慧.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数学教学通讯,2020(12):21-22.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设计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就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与新时期的教学改革发展要求相契合,注重对课堂问题的优化设计,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发展。
一、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要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课堂问题的设计环节加强重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提升问题设计水平,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要从以下几点要求加强重视:
1.设计的针对性
高中阶段数学课堂的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课堂问题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就要将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加以突出,针对实际教学的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需求来设计,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将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把握好,明确问题的指向知识,从这些层面得以强化,才能有助于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水平。
例如:解决“若不等式4x-(m+1)2x+1>0对任意x∈R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这个习题时出现了典型的错解:“令2x=t,则原命题等价于t2-(m+1)t+1>0恒成立,由二次函数的知识可得Δ=(m+1)2-40有解,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将学生前面思维的结果再迁移发散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巩固和内化。
2.设计的开放化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逐渐成熟,在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方面就要能突出开放性的要求,让学生对问题思考能够灵活化,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开放思维的发展,要充分注重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精神发展,从这些基础层面得以强化,才能真正有助于发挥课堂问题设计的价值作用。
二、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科学设计措施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为能提升问题设计的质量,要求在实际的设计中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问题的核心度设计
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课堂问题的科学化设计,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新环境,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的数学课程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能以有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高效化学习。预期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学习结果,这是教育心理学范畴教学目标的认定,在具体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通过结合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能更为明确的在问题探究下实现学习的目标,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在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知识点教学中,为让学生能对这一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这就需要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有针对性的落实。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来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等差数列中的基本量分别是哪些?等差数列具备怎样的性质?若有一般的等差数列{an},其前n项和Sn=a1+a2+…+an=?(用基本量表示)为能够达到实际教学中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探求的目标,就可通过对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通过对其性质的利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使学生的抽象思维以及转化问题的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式问题设计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样,在课堂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就需要结合不同的数学问题来进行科学化的设计,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引导之下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以及新方法的学习时,教师要注重对概念方法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内容的时候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
例如:高中数学教学中在讲述到椭圆第一定义的知识点过程中,为能让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在问题的设计方面就要注重科学性,通过引入式的问题设计就显得比较重要。如以这样的问题作为引子,圆的定义是什么?可以将其看作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让学生先对圆的概念有一个了解,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然后继续进行问题设计,对上面的问题条件进行一些改变,能提出哪些和轨迹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质疑,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怎样求出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就能让学生对实际数学概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
結束语:
综上探究能够了解到,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为提升教学的质量,采用课堂问题的设计方式,能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学习的探究能力,这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高中数学老师一定要重视授课中的问题设计,以此来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邓福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之问题设计[J].中学数学,2020(09):23-24.
[2]彭慧.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数学教学通讯,2020(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