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阅读焕发文本光彩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容易忽视了文字所栖居的文学。本文就文本的“互文性”特点,阐述如何利用“互文性”为学生寻找阅读甘泉,把课文置于文本外的群体之中,焕发文本的光彩,从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文性;文本群;文化视野
  时下,许多教师对文本进行解读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文本知识点的挖掘上,这种狭隘的文本解读与“就书论书”“就文解文”式的课堂教学,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缺乏生命活力。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本文都是其他本文的吸收和转化。语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还安排了“阅读链接”“课外书屋”与“选读课文”。这样的编排遵从“互文性”理论,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教学中,我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与课文相关联的“文本群”,构成以课文为基点多向辐射的文本网络,合理转化为“互文性阅读教学”策略,实现大语文教学。
  (一) 课前,给孩子一份精美的“餐前小吃”
  课前互文性阅读主要着眼于知识的准备及情感的铺垫上,为学生选择与课文相关的文本。如相关的时代背景、常识等内容。在教学《最后一分钟》之前,我先让学生阅读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时间段的历史资料,当学生有了相关的感性认识与情感铺垫,再来学习课文,就更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 课中,给孩子一份丰盛的“营养大餐”
  课堂上,我们在让学生吃好文本这一“主食”的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营养丰富的“辅食”。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必须在“省时高效”上下功夫——课中根据单元的主题及文章的独特内涵,寻找适量的与课文互相参照、交相干涉的其他文本供学生扩展阅读。如孙双金老师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师生共同阅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一短篇小说,通过这两篇经典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体验到了因爱而生的自由,因自由而生的幸福人生,对幸福内涵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厚了。这样的补充、扩展形成了开阔的“文化地带”,丰富了课文内涵,让学生体味到了“文中意、文外意”,开阔了视野。
  (三) 课后,给孩子一份赏心的“饭后甜品”
  学生的发展,仅靠一本语文书与课堂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后的“互文性”阅读也十分必要。课后的互文性阅读可采用“一课带多篇”或“一课带一书”的策略。人教版六年級上下册都有“名篇名著”为专题的单元,教学这些单元的课文,可以采用“一课带一书”的教学策略,把课文学习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引领学生走向更多专著的阅读。此外,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或结构特色进行“一课带多篇”的“群文性”的阅读。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后,让学生阅读《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等。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式的吸收和运用,加深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理解。
  把“互文性”理论应用于阅读教学,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一) 丰富文本内涵——多元解读
  新课程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把课文置于文本群中,可使课文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而引发多元解读。如特级教师陈金才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生领悟思乡情感内涵后,不仅引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还引入了诗人的《元日》和《梅花》两首诗,让学生体会诗人推行改革过程中的复杂心情。通过作者同一时期三首诗的交互阅读,学生对《泊船瓜洲》有了新的理解——表达作者离开家乡而前途未卜的忧患。而一般教师只停留在思乡诗的理解上。
  (二) 引领价值取向——理性思考
  “多元”是有边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以“正确”为前提的,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互文性”阅读便可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如《落花生》一课,文中的父亲教育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不少学生便对高挂枝头的石榴和苹果自我展示的行为予以否定。可是,在今天,既对人民有用而又注意仪容之美却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据此,我引入了《学会推销自己》让学生进行阅读,引导作出更理性的思考:既要注意外表美又要善于推销自己。这样的补充阅读,使文本与其他文本相互参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
  (三) 深化课文理解——精神提升
  进行互文性阅读,能使学生在这架天梯上攀登得更高,望得更远。窦桂梅老师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精心设计语境: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然后补充了一段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下跪……通过阅读,学生的感受不再局限于自豪、愤怒,而是“滋味复杂了”。这一环节,通过相关历史资料的补充阅读,使学生由狭隘的民族情绪转为对历史的反思:这场浩劫为什么会发生?它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互文性阅读”让学生的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 开发教学资源——形成系列
  寻找与课文相关的“文本群”适时地应用于教学中,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把这些课外文本积累下来,便构成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同步阅读系列资源。
  语文是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的。利用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以课文为圆点,从宏观的角度解读文本,着眼于文本的“文化圈”,发掘文本外的文化因素,焕发文本的光彩,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甘泉,帮助学生将视角延伸到作者的生活经验中去,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延伸到某一类文化现象中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享受文化的浸润,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峰,马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J].教育科学出版社.
  [2]百度百科:互文性.
  作者简介:
  戴佩瑶,广东省东莞市,广东省东莞市常平第四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的组织和表征的图形工具,近年来不断受到关注。思维导图作用于人思维层面过程主要有唤醒记忆、发散思维和整合碎片三个环节。应用到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时,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提升抽象思维,通过问题引导训练发散思维以及通过要点提示培养整合思维。思维导图在写作领域仍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教师应更多地将其利用到写作的各个环节,更多地利用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关键词:思
摘要:中国漫漫泱泱且浩浩瀚瀚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极其重要且无法取代的一部分——诗歌。毫无疑问,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应尽显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古代诗人词人作诗歌无非是为了抒情言志,而现代人读诗歌则是为了感悟人生,体会在诗词作者所在时代的时代精神,自然也能从中感受诗词作者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在,感受诗歌中丰蕴典雅的情韵,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水平,丰富自身原本尚为肤浅的内涵。诗歌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为了
本文对新生儿血清雌二醇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本研究测定了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E水平变化,分析了其临床意义及与ROP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新生儿生后E水平随日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分析结果表明,原茎产量、干茎制成率和出麻率与纤维产量的单相关系数是不确定的,但是偏相关系数均为正相关,而且原茎产量、出麻率与纤维产量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干茎制成率的作用较
摘要:笔者列举了2016年高考数学全国卷II和卷III中有关排列组合问题、几何组合计数问题、数列新定义计数问题方面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发现此类题同根同源,其本质是一样的,由此得出数学问题的实质。  关键词:高考真题;案例剖析;揭示本质;提高技巧  2016年高考理科全国卷Ⅱ和卷Ⅲ的排列组合问题新颖有趣,表面上卷Ⅱ考查的是实际模型中的几何组合计数问题,卷Ⅲ考查的是纯数学的数列新定义计数问题,而如
摘要:目的:了解苏州市高职学生健康素养的现状,为学校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卫生部编制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对苏州某高职院校抽取的8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高职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为0.84%,具备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基本技能三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1.39%、13.37%和73.12%。不同专业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子
摘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技术人员,各国的教育政策和法规都对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刻不容缓。  关键词:教师的专业性;专业素质;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美国《时代周刊》一篇名为《危急!教师不会教》的文章,引起了人们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担忧。教师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这是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在拥有世界最大的教师群体的中国,教师是职业吗?什么样的人才可
夏季晴天,开花与散粉接近于完全同步,试验证明父本开花始盛时开始赶粉,每15min一次,赶粉效率最高。试验再次证明花粉自然散落分布很不均匀,利用率低;而赶粉时扬起的花粉在对父本的不同距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营造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氛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个性,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才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地发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