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娇/中国画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广州海幢寺在18世纪末因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和荷兰使团的到访而成为欧洲人眼中最为知名的中国佛寺,也成为外销画的重要主题。海幢寺建筑与佛像题材外销组画至少曾存在英国版本、西班牙版本和荷兰版本等,由西班牙商馆首任大班曼努埃尔·德·阿格特(Manuel de Agote,1755—1803)1796年订购的版本现藏广州海幢寺。阿格特的日记稿本及艺术收藏展示了西班牙订购者在广州的活动与他的艺术趣味,他还为订购的海幢寺组画增补了西语注释,试图将寺院建筑与佛教故事的意涵解释给西语的观众群体,迎合了当时欧洲流行的东方学偏好
影像何以表达和传递苦痛?偏向于"社会之用"的影像媒介又何以能够与个体的真实苦痛产生直接、内在的关联?列维纳斯对苦痛之被动性的思辨、对社会之用的批判、对自我和他人在本体论层次上的体验关联的揭示,都构成引导我们展开思索的基本哲学背景。对电影这个重要媒介形态及其影像隐喻力量的分析,尤其能够进一步将哲思落实于具体作品,引向深切的个体的时代体验。经由对四部以血为核心隐喻的电影作品的分析,我们最终将呈现出苦痛主体的四个基本形态:欲望的幽灵主体、献祭的爱的主体、见证的受难主体、耗费的狂欢主体。这种以影像为媒介对苦痛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