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中的近现代史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联之始,盖肇于五代之桃符。但挽联起于何时,却没有统一的答案。通常认为,挽联大约起源于北宋。而挽联盛行则在明清时期,尤以清乾嘉年间到民初为最盛。
  有时是组织给出的终评
  中国人有“盖棺定论”之说,但“定论”历来都未必是“公论”。一者有“为逝者讳”说;二者或惧于其余威。因此,不少悼词常常是溢美之语。
  明清以后的文人们用自己撰写的挽联悼丧,算是对逝者的一种民间个性化的人生评议。挽联既寄托哀思,又可从不同角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抒发情感,评事论人。挽联之妙,在于以韵对的形式十分严谨而自然地将伤情和评价表达出来,集艺术与哲理为一体,融感性和理性于一炉。
  当年曾国藩去世,同治皇帝御制挽联两幅:“本一代完人,先定东南,次平西北;为六旬元老,名扬中外,忠冠古今”。“功在国,德在民,名在天下;出为将,入为相,殁为神明”。当时同治皇帝也就是十几岁的孩子,不应有此学养气派,大抵是老臣代笔,形式而已。
  有些老同志去世时,子女们总想听一下组织给他的终评,甚至有的为了悼词中的几个字吵得天翻地覆的。其实,世间事哪有众口一词的。孙中山在北京去世,举国哀恸,各界人士所送挽联就近三千幅。但据传与之算是同道同志的章太炎却送去一幅刻薄的挽联:“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让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此联于中山先生倒无贬词,据传当时治丧委员会未敢悬挂,但许多人传诵,被认为是当时挽孙诸联之冠)
  民国初立,南京追悼阵亡将士,章太炎制挽联曰:“群盗鼠窃狗偷,死者当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毕竟虚言”。让革命党人十分愤慨,胡汉民等耿耿不忘!相比章太炎,倒是陈炯明的挽孙中山虽有怨气,但尚还不敢触及公论,“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曾国藩爱给活人写挽联
  曾国藩与左宗棠是晚清的“中兴名臣”,又同是湖南人。曾与左有提携之恩,但似乎左宗棠并不买账,“曾左交恶”是有历史争论的话题。左宗棠的曾孙左景伊(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曾左交恶”是假象,以“失和”免引起朝廷的恐惧。
  据载有一次,曾国藩对左实在恼火,随出上联:“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左”;没想到左宗棠对下联“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曾称左字,而左对名,实为大不敬!甚至有人传说,左宗棠下联是“藩臣徒误国,问伊经济有何曾”。而据说曾国藩去世,朝廷谥号其“文正”的消息传到左宗棠那儿,左蔑言:他文正,我就武邪了。
  曾国藩爱写挽联,以至于他给活人生挽。活人忌讳死,他就偷偷地写。某年新春,好友汤鹏到曾府拜年,延入书房聊天,看见砚台下压着几张纸,以为是新作诗文,便要拿来看看,岂料曾死死护住,怎么也不给看。
  汤抢将过来,原来是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十几位曾氏好友,一一被曾“敬挽”一番的挽联稿。汤大怒,拂衣而去,自此断交。而曾国藩同乡好友江忠源笃于友道,有客死京城的朋友,他一定想法送友人尸骨返乡。时人撮合两人行迹,说是“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作挽联”。
  曾国藩喜写挽联,是因为他的挽联确实写的好。切看其挽乳母联:“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此联用典恰切,感情真挚。在曾国藩看来,乳母对他的恩德,不逊生母,绝不是千金可以报答的,结句痛彻肺腑,哀思可见。胡林翼死,曾国藩挽联:“逋寇在吴中,是先帝与荩臣临终遗憾;荐贤满天下,愿后人补我公未尽勋名”。字短情长,不仅高度评价了胡林翼的功业,同时也寄托了对一生知己和至交的深重哀思。
  挽联改变运程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
  1956年,张伯驹同夫人潘素商量,将变卖全部家产和冒着生命危险收藏的“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以及杜牧书《赠张好好诗》、李白的《上阳台帖》等7幅书法一起捐献给了国家,国家奖励的20万元人民币分文未取。
  1957年初夏,陈毅参观了由张伯驹等收藏家会同中国书法研究社共同举办的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会后不日,陈毅特将张伯驹请到家中面叙,陈毅元帅不仅肯定他为保护国家文物做的贡献,还赞美其诗词很有北宋风度,精彩可观,不可多得。二人似乎神交已久,并对奕一局。
  不久,张伯驹就被定为“右派”,陈毅非常惋惜。1960年,陈毅特意让吉林省委书记于毅夫安排张伯驹的工作。于毅夫指示吉林省文化局拍电报给张,并安排了吉林艺术专科学校负责人赴京相请。临行前,陈毅又派人把张伯驹夫妇接到家中。后他又打电话嘱咐吉林省委,要团结和照顾好这两位耿直正派的爱国老人。不久,张伯驹被任命为吉林省博物馆第一副馆长,潘素任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美术老师。
  1972年,陈毅在临终前,对张伯驹夫妇的事念念不忘,让张茜拿来围棋。棋盒是大理石雕的,棋子是玉质的,棋盘是黄杨木雕的。陈毅轻轻地说:“盘分两块。这一块,好比就是我们共产党;另一块,好比就是无党派、党外人士,只有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盘棋。”并嘱把棋带给张伯驹夫妇。
  陈毅逝世后第三天,精美的围棋送到张伯驹家中。张伯驹挥毫为陈毅敬书一副挽联:“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72字,一气呵成。
  在陈毅追悼会上,古诗词造诣颇深的毛泽东看到了张伯驹写的挽联,大加贊赏,他询问了张伯驹的情况后对周总理说:像张伯驹这样的人,应当保护,给出路。这样,张伯驹被安排到中央文史馆工作。
其他文献
乾隆四十九年,广东佛山镇的士绅商民愤怒了,选出代表到南海县衙门检控,抗议化工商人在佛山修建硝厂。硝厂的主人为李润汉、冯焕。当时他们并未经过官府审批,也没有环保测评的程序
陈嘉庚多次表示,自己于政治上是“门外汉”,却身处官场高位数十年。他一生与政治刻意保持距离,从不依附某股政治力量,却成为各方都极为看重并争夺的对象。  今年10月21日,是“橡胶大王”、华侨领袖陈嘉庚的140周年诞辰。与胡雪岩、盛宣怀等“红顶商人”不同,陈嘉庚从未依附过某股政治勢力,也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陈嘉庚与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一样位高名显,却始终与政治保持着距离。不过,这并非意味着他
“异史氏曰”漫评──《聊斋论稿》之一章许天琪蒲松龄所著之《聊斋志异》,凡四百九十一篇(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之“会校会注会评”本,下同),其中篇未缀以:“异史氏曰”评语的,计一
论舞台剧聊斋戏的改编巩武威聊斋戏就其内容来讲是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篇章改编的戏剧作品。目前主要改编的形式有两类:一是影视作品,一是舞台戏剧作品。本文主要探讨以舞
《醒世姻缘传》中的明代山东史料王宪明《醒世姻缘传凡例》中有这样一条:“本传其事有据,其人可征,惟欲针线相联,天衣无缝,不能尽芟傅会。然与凿空硬入者不无径庭。”这里作者说的
稀树居丛札──读《聊斋》(三)李灵年薄氏多劝世文,苦口婆心,真诚感人,如戒赌文,即为其突出主题。此种社会恶习,当时极为严重,使蒲松龄痛心疾首,因而屡次作文以劝戒之。卷三《赌符》对
对于Hamilton流,辛算法与一般数值方法相比,确实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而这一优点在天体运动问题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中尤为突出。我们在研究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长期演化性态和人
作为蜚声海内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尽管在外入看来已是名利双收,却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过着安“贫”乐“稻”的生活。在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公布的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名单中
《雷曹》散论刘玉贤《雷曹》,应是《聊斋志异》中的典范作品。作品写,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小时是同乡,大时是同学,相交莫逆。夏平子从小聪明,十岁就出了名。乐云鹤受夏平子指导,得与
聊斋俚曲及其改编戏曲之作王富聪蒲松龄的俚曲有十五种。十四种收入《蒲松龄集》,一种收入《聊斋佚文辑注》(删节较多)及《蒲松龄研究》(删节较少)。这些俚曲是蒲松龄以白话和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