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州中学作为具有千年文脉的百年名校,文化底蕴深厚。从安定书院时期的办学思想“明体达用”到湖州府中学堂现代学校时期的办学宗旨“为国植贤”,再到现今新课程改革时期的培养目标“大器英才”,我校一直秉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原则。同时,无论在哪一时期,我校培养的学生都有着湖州中学印记——“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的文化特质,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社会之贤才。
一、突出核心主题,达成“四气文化”共识
文化有其基本特点,“有而无在”,犹如空气,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文化还是一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经历不同,所处的情境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事物、同一过程,人们的感受、体验及赋予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同的。基于文化的以上特点,我们需要凝练学校核心文化,并被师生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在湖州中学三年的文化陶冶,学生能够成为“优秀的品质,全面的素养;扎实的基础,发展的潜能;实践的能力,担当的意识”的大器英才。
当然,文化要成为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光有核心是不够的,更需要架构一个完整的理念系统,使得文化的陶冶随时、随处而在,随人、随事而生。首先,学校核心文化要与学校历史传承紧密结合,深得千年湖学“明体达用”之精要,不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发展途径;其次,学校核心文化要注重学生基础特点与培养目标有机契合,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发展潜能,彰显才华;再次,学校核心文化也要与教师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真心育真人、大气成大器”的教育愿景。在此前提下,我校努力构建完整的文化理念系统。
核心文化:正气、大气、和气、灵气。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国植贤。
办学目标:承千年文脉,传明达精要,建英才学校。
培养目标:能够具有“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特质的大器英才。
学校愿景:当好湖州基础教育的领头羊, 争创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跻身于国内同类学校的第一方阵。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风:“严谨务实、奋发精进”。
教风:“严细笃实、精当灵活”。
学风:“虚心诚意、求实创新”。
二、塑造文化标识,构建和谐文化环境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可见环境在文化陶冶中的重要性。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重视校容校貌、校园内部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自然景观的建设,重视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的设置,重视景观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的设计,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情操。
(一)学校形象设计
学校形象要广为宣传和深入人心,需要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识,就像大家看到米老鼠就联想到迪士尼,看到企鹅就联想到腾讯一样。我们要统一构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VI(Visual Identity)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识别系统。学校形象的视觉识别,即是将CI的非可视(MI理念系统和BI行为系统)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学校VI设计中,校标(如图1)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境界:所有的湖中学子都应时刻铭记自己是湖中人,胸怀壮志,立志成才。第二境界:登山渡水、克服困难,努力成为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境界:成为乐山乐水的智者、仁者,终身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
学校名称标准字的统一:学校校名采用茅盾先生为母校的题字作为标准字。
校标与校名被广泛运用于事务类、展示类以及公益公关类用品。
(二)湖中十二景的打造
君子临风、淡如观鱼、磊石奠基、芳园紫藤、求真之门、万世师表、郁郁学林、春秋亭铭、弁山揽胜、桃李芬芳、苕麗流长、书生意气等十二个景观形成湖中十二景。学校还特别邀请了湖中校友著名画家刘祖鹏先生为十二景作画,沈培键书记对每个景点进行赏析与解读。在此基础上,制作发行湖中十二景明信片。如今,十二景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湖中的视觉标识。
(三)建筑命名的文化背景
学校主体建筑的命名与学校文化协调统一。“厚德楼”“自强楼”取意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念楼取自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壮飞楼”和“德鸿楼”取名于知名校友钱壮飞和沈德鸿(茅盾)。
(四)石文化与树文化
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名言勒石充分体现百年老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展示了湖中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我们将石文化形成育人系列,对应于“四气”核心文化。
探索发掘学校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树文化。如树木构成的景观文化,树木蕴涵的寓意文化,树木凝聚的校友文化,树木倡导的环保文化,树木生发的课程文化。
(五)班级文化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化细胞建设方面:倡导班班有对应于学校整体文化要求并切合自身特点的班级文化。每个班设计班训、班风、班规以及班级形象标识。例如高一(2)班班训:净静竞进。班风:积极向上,公正合理,友爱待人。图2为高二(4)班的班徽。它的寓意为:主体为班训内容,光与真理(Light and Truth),L与T搭配组成阿拉伯数字4,意为高二(4)班。整体和谐,体现高二(4)班向上的精神风貌,对知识与真理的期冀。
三、创新育人方式,促进“四气”文化内化
育人的过程是“授之以鱼”的过程,更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而要学生真正学会,则要亲自“习之以渔”。所以,我们既通过课程促使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外延,又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构建培育课程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课程化,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幸福的奠基之所。我校校本文化课程系列分为4个部分:
学校文化课程以办学历史、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教材有《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读本》;活动体验课程(分为学习服务型课程、体验感悟型课程、身体力行型课程)以业余党校、劳动值周、志愿助学、开心农场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教材有《湖州中学业余党校教材》《开心农场农事活动探索》《志愿助学基本素养》);拓展视野课程以校友讲堂、高校讲座、专家讲座、百师讲坛等形式展开。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建构校本化德育课程,实现学校文化课程涵养湖中学子的“大气”和“正气”、合作互动课程修炼湖中学子的“和气”、拓展视野课程激发湖中学子的“灵气”的育人目标。
(二)优化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成为具有“四气”特质的“大器”英才打下基础。
1. 培养正气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军史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对学生进行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 培养大气
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志愿助学、科技馆义务讲解员、社区服务等;参加净化、美化校园劳动,如劳动值周班、义务劳动、认养绿地、开心农场劳动等;参加与德育基地的共建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为振兴中华民族立志成才的教育。
3. 培养和气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各种活动;每年坚持举办阳光体育活动、球类比赛、校园吉尼斯等体育活动;发挥学校体育艺术特长项目(合唱、器乐、健美操、足球等),以特长促进特色,以特色带动普及,有效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
4. 培养灵气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成立社团,根据兴趣投入其中,并定期开展社团成果展示活动;举办科技征文、科技作品评比、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创新大赛以及学生专利申报活动,激发学生灵感,培育学生创造力。
一、突出核心主题,达成“四气文化”共识
文化有其基本特点,“有而无在”,犹如空气,无形无象却又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到。文化还是一种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每一个人的天赋不同,经历不同,所处的情境不同,即使是对同一事物、同一过程,人们的感受、体验及赋予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同的。基于文化的以上特点,我们需要凝练学校核心文化,并被师生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希望,通过在湖州中学三年的文化陶冶,学生能够成为“优秀的品质,全面的素养;扎实的基础,发展的潜能;实践的能力,担当的意识”的大器英才。
当然,文化要成为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力量,光有核心是不够的,更需要架构一个完整的理念系统,使得文化的陶冶随时、随处而在,随人、随事而生。首先,学校核心文化要与学校历史传承紧密结合,深得千年湖学“明体达用”之精要,不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人才发展途径;其次,学校核心文化要注重学生基础特点与培养目标有机契合,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发展潜能,彰显才华;再次,学校核心文化也要与教师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促进教学相长,实现“真心育真人、大气成大器”的教育愿景。在此前提下,我校努力构建完整的文化理念系统。
核心文化:正气、大气、和气、灵气。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国植贤。
办学目标:承千年文脉,传明达精要,建英才学校。
培养目标:能够具有“正气、大气、和气、灵气”特质的大器英才。
学校愿景:当好湖州基础教育的领头羊, 争创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排头兵,跻身于国内同类学校的第一方阵。
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风:“严谨务实、奋发精进”。
教风:“严细笃实、精当灵活”。
学风:“虚心诚意、求实创新”。
二、塑造文化标识,构建和谐文化环境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可见环境在文化陶冶中的重要性。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没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就得不到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重视校容校貌、校园内部的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自然景观的建设,重视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文化长廊等人文景观的设置,重视景观文化、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的设计,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情操。
(一)学校形象设计
学校形象要广为宣传和深入人心,需要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识,就像大家看到米老鼠就联想到迪士尼,看到企鹅就联想到腾讯一样。我们要统一构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系统)。VI(Visual Identity)是CIS系统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视觉识别系统。学校形象的视觉识别,即是将CI的非可视(MI理念系统和BI行为系统)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学校VI设计中,校标(如图1)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境界:所有的湖中学子都应时刻铭记自己是湖中人,胸怀壮志,立志成才。第二境界:登山渡水、克服困难,努力成为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三境界:成为乐山乐水的智者、仁者,终身追求人生的至高境界。
学校名称标准字的统一:学校校名采用茅盾先生为母校的题字作为标准字。
校标与校名被广泛运用于事务类、展示类以及公益公关类用品。
(二)湖中十二景的打造
君子临风、淡如观鱼、磊石奠基、芳园紫藤、求真之门、万世师表、郁郁学林、春秋亭铭、弁山揽胜、桃李芬芳、苕麗流长、书生意气等十二个景观形成湖中十二景。学校还特别邀请了湖中校友著名画家刘祖鹏先生为十二景作画,沈培键书记对每个景点进行赏析与解读。在此基础上,制作发行湖中十二景明信片。如今,十二景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湖中的视觉标识。
(三)建筑命名的文化背景
学校主体建筑的命名与学校文化协调统一。“厚德楼”“自强楼”取意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念楼取自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壮飞楼”和“德鸿楼”取名于知名校友钱壮飞和沈德鸿(茅盾)。
(四)石文化与树文化
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名言勒石充分体现百年老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实践,展示了湖中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对现代文明的追求。我们将石文化形成育人系列,对应于“四气”核心文化。
探索发掘学校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树文化。如树木构成的景观文化,树木蕴涵的寓意文化,树木凝聚的校友文化,树木倡导的环保文化,树木生发的课程文化。
(五)班级文化
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文化细胞建设方面:倡导班班有对应于学校整体文化要求并切合自身特点的班级文化。每个班设计班训、班风、班规以及班级形象标识。例如高一(2)班班训:净静竞进。班风:积极向上,公正合理,友爱待人。图2为高二(4)班的班徽。它的寓意为:主体为班训内容,光与真理(Light and Truth),L与T搭配组成阿拉伯数字4,意为高二(4)班。整体和谐,体现高二(4)班向上的精神风貌,对知识与真理的期冀。
三、创新育人方式,促进“四气”文化内化
育人的过程是“授之以鱼”的过程,更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而要学生真正学会,则要亲自“习之以渔”。所以,我们既通过课程促使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外延,又通过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内化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构建培育课程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课程化,关注学生多元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幸福的奠基之所。我校校本文化课程系列分为4个部分:
学校文化课程以办学历史、培养目标、校园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教材有《湖州中学学校文化读本》;活动体验课程(分为学习服务型课程、体验感悟型课程、身体力行型课程)以业余党校、劳动值周、志愿助学、开心农场等为主要内容开展教育活动(教材有《湖州中学业余党校教材》《开心农场农事活动探索》《志愿助学基本素养》);拓展视野课程以校友讲堂、高校讲座、专家讲座、百师讲坛等形式展开。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建构校本化德育课程,实现学校文化课程涵养湖中学子的“大气”和“正气”、合作互动课程修炼湖中学子的“和气”、拓展视野课程激发湖中学子的“灵气”的育人目标。
(二)优化实践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成为具有“四气”特质的“大器”英才打下基础。
1. 培养正气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军史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开阔学生眼界,扩大知识面;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对学生进行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 培养大气
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如志愿助学、科技馆义务讲解员、社区服务等;参加净化、美化校园劳动,如劳动值周班、义务劳动、认养绿地、开心农场劳动等;参加与德育基地的共建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为振兴中华民族立志成才的教育。
3. 培养和气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各种活动;每年坚持举办阳光体育活动、球类比赛、校园吉尼斯等体育活动;发挥学校体育艺术特长项目(合唱、器乐、健美操、足球等),以特长促进特色,以特色带动普及,有效培养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特长。
4. 培养灵气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成立社团,根据兴趣投入其中,并定期开展社团成果展示活动;举办科技征文、科技作品评比、实验技能操作大赛、创新大赛以及学生专利申报活动,激发学生灵感,培育学生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