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智: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能智老师说,他的理想是“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忠于学生,这是从教宗旨;有能力在自己的角落里成就自己的事业;在自己的专业中找到自己独立的位置;与人交往谦和、自律,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甚至忍让;淡泊名利。
  1970年,王老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密云县焦家坞中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老校长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下,他凭着年青人的勤奋、热情和关心农村孩子的朴素情怀,用自编的乡土地理教材,帮助闭塞的农村孩子们睁开了一双科学的、理性的看待家乡和认识家乡的眼睛。尽管当时并没有诸如“学有用的地理”、“学生活中的地理”等课程理念,但它们已在王老师的课堂上鲜活地表现出来。
  1981年,王老师调到北京古城高级中学,从此,偏居校园角落的一间小屋成了他的“地理实验室”。在这里,他“辨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他“点捻儿”——点燃学生头脑中的智慧火花;他引导学生“自主超前”,帮助学生去钻研没有学过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学习年龄。“让学生沉浸在琢磨状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功”,这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使王老师成为学校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王老师带动下,石景山区的地理教师团队共同努力,使石景山区地理在高考中创造了全市六连冠的佳绩。
  1993年,王老师调入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原石景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成为地理教研员。当时的情况是:中小学课程教育改革已经启动,但没有现成规律可循;在高考中消失的地理成为家长、学生心目中的边缘学科;一批批刚毕业的大学生陆续走上讲台,与胜任教学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王老师肩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他独到的“教师观”、“教师发展观”、“培养方法”吸引着充满朝气、刻苦钻研、坚守事业追求的年轻人,也成就了一批年轻人。
  在王老师的工作年历中,没有寒暑假和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和上下班时间。一年中,王老师只在春节期间的年三十到初二休息三天,看望老友,陪陪家人,其他时间不是在地理实验室,就是在青年教师的课堂中。他对当面请教的青年教师说:“我每年的休息时间是大年三十、初一和初二,其他时间你在办公室更容易找到我。如果不在,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外出开会,二是野外考察,你就晚上打家里电话。”
  由于白天要上课,所以经常有老师在下午放学后再到分院找王老师请教问题。往往天黑了,整个办公楼漆黑一片,只有地理实验室灯火通明,那是王老师还在和来请教的年轻人研究、探讨问题。
  到今年年底,王老师就满70岁了,但他没像其他老人一样享受休闲、安逸的退休生活,一直“退而未休”——每天按时到石景山分院的地理实验室上班,除了生病住院,不论冬夏春秋,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如果你问:“王老师这样努力,会不会是为了功名利禄?”一定会有很多熟悉王老师的人斩钉截铁地回答你:“绝对不是。”
  王老师是爱新觉罗后裔,有堪称显赫的家庭背景。改革开放后,身居海外的奶奶非常希望他出国定居,一是补偿他多年来的辛苦,二是全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他却选择了留下。留住他的,除了“我是中国人,不想出去做二等公民”的信念外,还有学校那一批学养深厚的同仁、民主严谨的文化氛围、宽松的教育教学研究环境,更有自己正在做的小课题研究、自己的学生、自己热爱的教育教学工作。
  王老师带着老师们做出的教研成果从不署他自己的名字。北京教育学院地理系一位教授要研究一个课题,找到王老师帮忙。王老师奔波于几所学校间,帮她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组织研讨备课,进行评价测量,最终课题结题,那位老师在王老师指导下发表了多篇论文,可每一次署上王老师的名字都被他一笔划去。
  王老师外出讲课从不收报酬。实在推不掉的,王老师就把它们攒起来,当作学科的“小金库”。他用这些钱带领教师们外出学习、考察,搞教研活动,为他们买各类专业书刊。青年教师生活上遇到困难,他帮助克服,送去温暖。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成立之初,王老师带领冰川馆的工作人员几乎走遍了京西典型的地质构造山区,对冰川遗迹的保护、博物馆与科普教学结合、冰川馆的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野外考察是艰辛的,没有专车时他就乘公交车,车辆无法通行的地方他就步行。与冰川馆合作的二十多年里,王老师风餐露宿,没拿过冰川馆一分钱的报酬。
  这就是王老师。在成绩面前不居功自傲,在利益面前拱手相让,谦和超然是他的风范。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热情,关注前沿、立足实践、把握需求、做“真学问”。所以,尽管王能智老师已荣誉等身,但他仍真诚地说:“我还是学生。”所以,进门,他依然要请别人先进,无论是长者还是晚辈,高官还是清洁工;落座,他依然要先请别人坐下,别人不坐,他会永远站着;说话,无论面对何人,他依然总是以“您”字称呼,即使对方是20岁的晚辈……
  《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用这些话来描述王能智老师,他自己定不会认同,但是在了解他的人心里,至少,在他的学生心里,王老师就是这样的吧?
其他文献
项目课程“A/B双线化”的定义为:根据教学整体情况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在教学中设计两条线,一条是A线(即主线),另一条是B线(即副线),A线教学是为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项目教学任
期刊
2011年,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向社会发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是引领首都建设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把北京精神
和许多人一样,我经常收到许多不请自来的手稿,里面总是有一些惊人的、革命性的主张.在过去的几年里,那些满是大写字母、感叹号和手绘图表的手写或打印的稿件纷至沓来.最近,他
期刊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模式rn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和核心理念以及受此影响和制约的组织行为方式和员工行为方式.关于企业文化的模式,国内外均
期刊
“北京精神”与首都教师的育人职责  “北京精神”为全面实现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建设教育人才之都注入了丰富内涵,强化了内在动力,提供了丰厚资源;而首都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北京精神”普及传播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有效载体,首都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宣教传承“北京精神”的责任与使命。  “北京精神”强化了首都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突显了优先发展、优质育人的价值追求。“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核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