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异教学是近几年刚刚进入四十一中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近四年多时间,我有幸加入学校的差异教学团队,跟随团队一起学习华教授的差异教学理论。该理论最大的优势是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的问题。
我校边学习边摸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段:优化起点,提供差异;第二段:动态选择探索新知;第三段:合作学习;第四段:巩固应用,促进发展;第五段:辅导训练。它们用到差异化教学策略依次是:“全面、动态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并列式教学计划与个别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策略”;“预设与生成挑战性学习目标的策略”;“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策略”;“扬优补缺的辅导与训练的策略”;“大面积反馈与调解教学策略”;“弹性作业的策略”。
在以上的差异教学理论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策略”。“如何为学生划分出科学有效的学习小组”一直是我的研究方向。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喜欢异质分组,在分配小组成员时都兼顾优等生和潜能生,已达到生交生,兵带兵的目的。我的同事也大多用这种分组方式。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优生可以在完成自己任务量的前提下,帮助下潜能生。劣势是在选择讨论题目的时候潜能生往往没有话语权,往往是优生选择什么问题潜能生有只能跟着做什么。潜能生过分依赖优等生,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优等生的学习时间。这样时间长了,会让优等生造成懈怠心里,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影响。我也尝试过将成绩相近的学生放在一组,进行同质分组。这样在选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有话语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缺少了优等生的兵带兵,潜能生和优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在大课堂容量的前提下,老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兼顾各个程度的学生。如何兼顾两种分类方式,最大化的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一直困扰着我。
很幸运,我的一节公开课《圆的复习》得到了燕博士的指点,她给我提出了隐形动态分层的思路,也给我指点的动态分层的应用方法。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隐形动态分层的优势。之后我逐步在教学中探索,尝试。我曾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隐形动态分组”这三种方式来讲解《整式的加减(2)-去括号》这一节课。
下面是我要在讨论环节用到的问题。
这三组问题难度依次增加。
第一节,同质分组。
课前根据全面测查的原理,通过测验、观察、谈话,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绩因素,将学生分成四个梯度:基础较弱、基础一般、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优秀。根据这四个梯度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
课上,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题进行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都选到了适合自己的问题,做的都很好。发现,在小组展示的环节,在展示第一组题目的时候第二组,第三组觉得简单注意力不集中,在第三组展示的时候第一组同学因为没做,所以听不懂。导致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升成都有限,课堂缺乏挑战性。在课堂反馈的环节发现学生们几乎没有提高,学生们的差异还是很大,课堂容量有限。
第二节,异质分组。
课前,根据全面测查的原理,通过测验、观察、谈话,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绩因素,将学生分成四个梯度:基础较弱、基础一般、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优秀。教师兼顾四个梯度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组7名同学。这7名同学各有分工,互补合作,扬优补缺。这个小组相对固定,便于小组间的评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上,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问题进行计算。因为每一小组都有优等生,所以多数小组选择第三组问题。第三组问题是最难的,潜能生能做的题目就更少,思考受限制,大都等着优等生去讲。优等生自己还有题目去做,顾及不到潜能生。在小组展示的环节,多是优等生发言,潜能生插不上话,参与度低。有一个小组选择了第一组题,顺利完成讨论,全员通过,潜能生参与度很高,但是优等生没有得到提升,长此以往,优等生很难还是优等生。优等生和潜能生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第三节,隐形動态分组。
这种分组,课前采用异质分组方式,小组成员固定,便于小组评比。
课上,我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习题。一个小组的7名学生可能就会有学生选第一组题,有学生选第二组题,有学生选第三组题。选题不同,题目也就不同。在个人做题环节,学生们都有题可做,大家会用大致相同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题目,没有时间浪费。
讨论环节,学生们在完成自己题目的情况下讨论,目的性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参与性强,切实体现了课堂讨论的实效性。潜能生就出错的题目或不会的题目向优等生求助时,优等生需要先做完题目才能对症讲解,这就增大了课堂容量,也体现了“隐形动态分组”中“隐形”二字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当潜能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学会相关题目后,我会鼓励他挑战难度稍微高一点的题目,潜能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知识面得到提升,满足感得到提升。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课堂展示环节,展示小组的潜能生和优等生都可以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也都能倾听,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目的的倾听训练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学会尊敬他人也学会尊敬自己。展示与倾听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考能力。全班合作时间,就用来解答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共性的问题,总结出错率高的易错题。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升。
为了检测学生们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小测环节,我依然按梯度设置了习题,特意按照讨论环节中最难的一道练习设置了一道同等难度的习题。学生的准确率要比“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高,特别是最难的这道题准确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我将这道难题做以点评,又将一部分同学拉入准确率范围之内。
下课铃声响起,我已经完成了本节课所设计的所有项目,完成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教学内容。
课后,我讲这三节课简单的做了对比。发现“隐形动态分层”相对于“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更具有灵活性。它们三个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隐形动态分层”重点在“动态”。要用隐形动态分层,首先学生们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其次,在设计谈论题目时,可选题目分组不要太多,以两组、三组最为合适,每一组题目即要控制好量,更要掌握好梯度。题与题有区别,组与组有差别。最“隐形动态分层”重点在“动态”。
能力及时做出调整。
“隐形动态分层”虽然好,但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我们探索新的课堂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同质分组”也好,“异质分组”也好,“隐形动态分层”也好,只要能树立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率,确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是最好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要课堂授课方式还在,探索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我特别喜欢华国栋教授的一句话“教师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每位教师的课堂也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正视差异。”只要我们教师有敢于打破传统课堂、重建差异课堂的勇气,就能在遵循教育规律,还原教育本真的前提下,更好的,利于学情差异,找到越来越好的科学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校边学习边摸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五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段:优化起点,提供差异;第二段:动态选择探索新知;第三段:合作学习;第四段:巩固应用,促进发展;第五段:辅导训练。它们用到差异化教学策略依次是:“全面、动态测查学生差异的策略”;“并列式教学计划与个别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策略”;“预设与生成挑战性学习目标的策略”;“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策略”;“扬优补缺的辅导与训练的策略”;“大面积反馈与调解教学策略”;“弹性作业的策略”。
在以上的差异教学理论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隐形动态分层与互补合作相结合策略”。“如何为学生划分出科学有效的学习小组”一直是我的研究方向。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喜欢异质分组,在分配小组成员时都兼顾优等生和潜能生,已达到生交生,兵带兵的目的。我的同事也大多用这种分组方式。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优生可以在完成自己任务量的前提下,帮助下潜能生。劣势是在选择讨论题目的时候潜能生往往没有话语权,往往是优生选择什么问题潜能生有只能跟着做什么。潜能生过分依赖优等生,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优等生的学习时间。这样时间长了,会让优等生造成懈怠心里,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影响。我也尝试过将成绩相近的学生放在一组,进行同质分组。这样在选题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有话语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缺少了优等生的兵带兵,潜能生和优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扩大。在大课堂容量的前提下,老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无法兼顾各个程度的学生。如何兼顾两种分类方式,最大化的发挥分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一直困扰着我。
很幸运,我的一节公开课《圆的复习》得到了燕博士的指点,她给我提出了隐形动态分层的思路,也给我指点的动态分层的应用方法。这是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隐形动态分层的优势。之后我逐步在教学中探索,尝试。我曾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隐形动态分组”这三种方式来讲解《整式的加减(2)-去括号》这一节课。
下面是我要在讨论环节用到的问题。
这三组问题难度依次增加。
第一节,同质分组。
课前根据全面测查的原理,通过测验、观察、谈话,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绩因素,将学生分成四个梯度:基础较弱、基础一般、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优秀。根据这四个梯度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
课上,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题进行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绩都选到了适合自己的问题,做的都很好。发现,在小组展示的环节,在展示第一组题目的时候第二组,第三组觉得简单注意力不集中,在第三组展示的时候第一组同学因为没做,所以听不懂。导致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升成都有限,课堂缺乏挑战性。在课堂反馈的环节发现学生们几乎没有提高,学生们的差异还是很大,课堂容量有限。
第二节,异质分组。
课前,根据全面测查的原理,通过测验、观察、谈话,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成绩因素,将学生分成四个梯度:基础较弱、基础一般、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优秀。教师兼顾四个梯度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组7名同学。这7名同学各有分工,互补合作,扬优补缺。这个小组相对固定,便于小组间的评比,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上,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组问题进行计算。因为每一小组都有优等生,所以多数小组选择第三组问题。第三组问题是最难的,潜能生能做的题目就更少,思考受限制,大都等着优等生去讲。优等生自己还有题目去做,顾及不到潜能生。在小组展示的环节,多是优等生发言,潜能生插不上话,参与度低。有一个小组选择了第一组题,顺利完成讨论,全员通过,潜能生参与度很高,但是优等生没有得到提升,长此以往,优等生很难还是优等生。优等生和潜能生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第三节,隐形動态分组。
这种分组,课前采用异质分组方式,小组成员固定,便于小组评比。
课上,我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组习题。一个小组的7名学生可能就会有学生选第一组题,有学生选第二组题,有学生选第三组题。选题不同,题目也就不同。在个人做题环节,学生们都有题可做,大家会用大致相同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题目,没有时间浪费。
讨论环节,学生们在完成自己题目的情况下讨论,目的性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参与性强,切实体现了课堂讨论的实效性。潜能生就出错的题目或不会的题目向优等生求助时,优等生需要先做完题目才能对症讲解,这就增大了课堂容量,也体现了“隐形动态分组”中“隐形”二字的作用。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当潜能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学会相关题目后,我会鼓励他挑战难度稍微高一点的题目,潜能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知识面得到提升,满足感得到提升。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课堂展示环节,展示小组的潜能生和优等生都可以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也都能倾听,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有目的的倾听训练了学生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学会尊敬他人也学会尊敬自己。展示与倾听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考能力。全班合作时间,就用来解答同学们都解决不了的共性的问题,总结出错率高的易错题。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升。
为了检测学生们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小测环节,我依然按梯度设置了习题,特意按照讨论环节中最难的一道练习设置了一道同等难度的习题。学生的准确率要比“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高,特别是最难的这道题准确率超过百分之五十。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利用最后的一点时间,我将这道难题做以点评,又将一部分同学拉入准确率范围之内。
下课铃声响起,我已经完成了本节课所设计的所有项目,完成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教学内容。
课后,我讲这三节课简单的做了对比。发现“隐形动态分层”相对于“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更具有灵活性。它们三个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隐形动态分层”重点在“动态”。要用隐形动态分层,首先学生们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其次,在设计谈论题目时,可选题目分组不要太多,以两组、三组最为合适,每一组题目即要控制好量,更要掌握好梯度。题与题有区别,组与组有差别。最“隐形动态分层”重点在“动态”。
能力及时做出调整。
“隐形动态分层”虽然好,但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我们探索新的课堂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同质分组”也好,“异质分组”也好,“隐形动态分层”也好,只要能树立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效率,确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最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是最好的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只要课堂授课方式还在,探索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脚步就不会停下。我特别喜欢华国栋教授的一句话“教师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每位教师的课堂也都是不同的,我们要正视差异。”只要我们教师有敢于打破传统课堂、重建差异课堂的勇气,就能在遵循教育规律,还原教育本真的前提下,更好的,利于学情差异,找到越来越好的科学方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