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dszc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社会提倡和谐,如今的迁安更是提倡构建和谐迁安。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构建和谐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一个值得重视的有效方法是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并非是让学生乱说、乱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多由学生尝试,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见解,哪怕是对问题思考的一点闪光点,也都给予肯定,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不但不批评,而且还应表扬其上课积极发言的精神,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这种和谐课堂,学生不怕出错,不怕出丑,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由于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启迪,智力得到较好开发,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不同于物理化学这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让学生多观察,即多引导、启发学生从概念、公式的实际意义来观察,从题目的结构特点来观察,以尝试概念公式的解答,更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能养成好观察、善观察的习惯,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的教学(平方差公式),我出示一张如图的纸剪拼成长方形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剪?你能给出解释吗?
  全班学生人人观察图形,开动脑筋,竟想出了如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得到如图的一个大长方形。
  由于原图形的面积为a2-b2而长方形的长为a+b,宽为a-b,则有a2-b2=(a+b)(a-b)
  方法二
  学生又问,还可以拼成别的图形吗?师: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又举出了如下两种拼法,我给予了肯定。
  方法三方法四
  仅几分钟的时间,用图形的面积来解释平方差公式的变形,学生就总结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这样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观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打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让学生多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是思维能力提高的保证,而思维能力则是人的智力核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思考。例如:冀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十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以前我们通过拼剪三角形,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那么怎样通过推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到如下方法:
  ①延长BC到点D,再过点C作CE∥AB,就相当于将∠B平移到∠2的位置,将∠A移到∠1的位置,由此推出结论
  ②过点A作EF∥BC,仍可证明出结论
  ③在三角形的一边上任取一点,过点分别作三角形其它两边的平行线,同样可证内角和定理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得到的,这使我感到很惊喜,学生能突破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方法单一的思维定势,无疑得益于学生们平时多思考。
  三、让学生多发言,多练习
  和谐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学生多发言。一个班几十位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想法、见解不尽相同,有些想法高明,有些见解虽为错误,但可能蕴含着另外的新知,因此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压制学生发言,相反应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当然学生的发言是单个发言,而不是一哄而起,更不是漫无边际的乱说。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问题得到完美的解答,课堂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四、学生多讨论
  讨论能明辨是非,纠正错误、发现真理、掌握知识,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讨论。教师的质疑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学生练习后互相检查可讨论,由于学生彼此思维较量能相通,心与心较为坦诚,自然,因此通过讨论可使一些学生茅塞顿开,弥补教师顾此失彼的遗憾,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以上是构建和谐课堂特色,观察是前提,思考是核心,发言练习是中心,讨论是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构成一定顺序的循环,观察——思考——发言——联系——讨论,完成一堂课甚至可以灵活应用以上五条。
  总之,课堂教学要充分创造和谐的气氛,能较好地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上下功夫,必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动机,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态度,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  一、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诱因,
期刊
【摘要】 情感是语文教育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也是语文教育的“招牌动作”,它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情感教学;培养;兴趣     情感是人脑对事物与人的需要、观点之间的反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
期刊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一、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前提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
期刊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头脑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学一定要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
期刊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方面,其中的阅读教学是因为教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成了应试教育的训练场,学生学的知识显得支离破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即指在课文教学中偏重于文章局部的理解、突破,而忽视文章整体的感悟和把握。其结果,学生只能获得一些微观上的零碎知识,而未能从宏观上把握、领略文章整体的艺术性、科学性和文学性。久而久之,学生既未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更谈不上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
期刊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分以下三个层:  一、初级层次——感知、积累层次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
期刊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且没有公认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决定一切。复习课的目的是什么,这值得每一位从事备考的数学教师深思。巩固旧知识和把知识系统化是首当其冲的目的,再就是为学生应试(在对学生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今天,作为高级学校选拔学生和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理所当然成为第二目的。  二、
期刊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增删,数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以下就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