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诗歌意境,形成自己对古典诗歌学习的自主学习方式成为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因此,通过施行创设情境、主题探究、多元设问等全新教学手段层层递进,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内容,收获审美意识上的提升,进而彰显高中语文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解读;教学策略
古典诗歌时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教材中丰富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诗歌内容,如何挖掘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使学生领悟到诗人在诗歌创设的意境和埋下的一系列伏笔等,加强对学生的诗意培养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高二学生现阶段的语文认知水平,明确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梯度”,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逐渐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处认知阶段,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梯度”教学策略。然而,现阶段,高二语文课堂上诗歌教学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高二语文课堂上,教师解读诗歌的模式较为死板,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通过作者生平、重点字词、内容含义、表达手法、思想感情等顺序和角度进行解读,未能多层次地活化诗歌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有梯度地进行诗歌教学,真正引领学生融入诗歌意境,設身处地地理解诗人内心想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和解读诗歌的氛围与情景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归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形容性语言和带有诗人情感色彩的字词,体会诗歌描写的或壮美或凄清的画面;感悟诗人通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所表达出的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并且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在画面想象和字词解读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登高》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马头琴弹奏出的乐曲,创设良好意境。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课前对诗歌内容进行解读,自行写一篇小短文对诗歌中体现的画面进行描绘;此时,教师便可以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下向学生描绘这样一幅画面,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长江边上大风凛冽,树叶在天空上被吹得飘飘扬扬;江水滚滚翻腾,凄冷的风中,几只孤鸟在盘旋,不远处,依稀可听到猿猴的哀鸣……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画面的描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可依据教师的描述自行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和写作,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主题探究,提升学生抽象思维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若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重点字词,理解了诗歌文章大意并具备了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画面的能力。之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和品味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诗歌主旨进而掌握一般性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发展至抽象思维。之后再通过问题训练加以巩固,掌握实质的探究方法。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琵琶行》的主旨,并说出其中反映了中心主旨的句子。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对于乐曲变化的描写,感受到琵琶女内心的情绪起伏;通过“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使学生感受到白居易在听闻琵琶女的经历之后自伤身世和对命运不公的悲愤之情。在主题和情感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能够学会通过中心词句领会诗人情感的探究方法。
三、多元设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以往介绍作者生平、分析诗歌内容、升华诗歌主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从方法和技巧的讲授转移到分析诗歌细节内容和审美鉴赏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诗歌的切入点,进行巧妙设问。其一,教师可以抓住“诗眼”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其中的关键字词抓住诗歌中心;其二,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设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诗歌情感,也可将其作为一种写作素材、手法的积累方式;其三,教师还可以抓住诗歌的章法进行设问,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层,并概括出每一层的书写内容和特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诗歌,从而更好地贴近作品和诗人的灵魂。
例如,在学习《锦瑟》一课时,教师可依据诗歌向学生提问:“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宝玉和黛玉互诉衷肠之后,二人感情更加坚定。假设此时黛玉要送给宝玉一方手帕作为信物,你认为黛玉会选本诗中的那一联题写在手帕上?”通过这一问题,既使学生回忆了《红楼梦》之中的情节,又使学生将两文本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分析,学生可以《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的情感为切入点,加深对诗歌意象、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综上所述,教师应通过尝试诸如创设情境、主题探究、多元设问等不同实践方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究诗意、品味诗词的美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积淀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王艳.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步法[J].考试周刊,2010(3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解读;教学策略
古典诗歌时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精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教材中丰富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诗歌内容,如何挖掘古典诗歌的深刻内涵,使学生领悟到诗人在诗歌创设的意境和埋下的一系列伏笔等,加强对学生的诗意培养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高二学生现阶段的语文认知水平,明确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有“梯度”,高二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逐渐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所处认知阶段,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梯度”教学策略。然而,现阶段,高二语文课堂上诗歌教学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高二语文课堂上,教师解读诗歌的模式较为死板,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通过作者生平、重点字词、内容含义、表达手法、思想感情等顺序和角度进行解读,未能多层次地活化诗歌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有梯度地进行诗歌教学,真正引领学生融入诗歌意境,設身处地地理解诗人内心想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和解读诗歌的氛围与情景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归文本,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的形容性语言和带有诗人情感色彩的字词,体会诗歌描写的或壮美或凄清的画面;感悟诗人通过含蓄蕴藉的文字所表达出的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并且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故事,在画面想象和字词解读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学习《登高》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马头琴弹奏出的乐曲,创设良好意境。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在课前对诗歌内容进行解读,自行写一篇小短文对诗歌中体现的画面进行描绘;此时,教师便可以在背景音乐的播放下向学生描绘这样一幅画面,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长江边上大风凛冽,树叶在天空上被吹得飘飘扬扬;江水滚滚翻腾,凄冷的风中,几只孤鸟在盘旋,不远处,依稀可听到猿猴的哀鸣……通过情境的创设和画面的描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可依据教师的描述自行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和写作,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主题探究,提升学生抽象思维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若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重点字词,理解了诗歌文章大意并具备了将文字在脑海中转化为画面的能力。之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和品味诗歌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诗歌主旨进而掌握一般性的规律,从形象思维发展至抽象思维。之后再通过问题训练加以巩固,掌握实质的探究方法。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琵琶行》的主旨,并说出其中反映了中心主旨的句子。让学生通过阅读诗歌中对于乐曲变化的描写,感受到琵琶女内心的情绪起伏;通过“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使学生感受到白居易在听闻琵琶女的经历之后自伤身世和对命运不公的悲愤之情。在主题和情感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能够学会通过中心词句领会诗人情感的探究方法。
三、多元设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突破以往介绍作者生平、分析诗歌内容、升华诗歌主旨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点从方法和技巧的讲授转移到分析诗歌细节内容和审美鉴赏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诗歌的切入点,进行巧妙设问。其一,教师可以抓住“诗眼”进行设问,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其中的关键字词抓住诗歌中心;其二,教师可以通过抓住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设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领会诗歌情感,也可将其作为一种写作素材、手法的积累方式;其三,教师还可以抓住诗歌的章法进行设问,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层,并概括出每一层的书写内容和特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诗歌,从而更好地贴近作品和诗人的灵魂。
例如,在学习《锦瑟》一课时,教师可依据诗歌向学生提问:“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宝玉和黛玉互诉衷肠之后,二人感情更加坚定。假设此时黛玉要送给宝玉一方手帕作为信物,你认为黛玉会选本诗中的那一联题写在手帕上?”通过这一问题,既使学生回忆了《红楼梦》之中的情节,又使学生将两文本结合起来进行阅读分析,学生可以《红楼梦》中宝黛二人的情感为切入点,加深对诗歌意象、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独创性。
综上所述,教师应通过尝试诸如创设情境、主题探究、多元设问等不同实践方法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探究诗意、品味诗词的美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积淀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浅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2].王艳.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三步法[J].考试周刊,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