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课程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需要“放”;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非学生纯自主、自发的过程,教师的“导”又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只有教师进行了有效指导,才能为综合实践活动插上腾飞的翅膀。如何“导”和“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更是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放”——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卢梭认为:所有进入人的理性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感官,因此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我们理智的理性是建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双脚、我们的双手和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每个学生其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还给学生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激发智慧的潜能,推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
1.前期准备众献计
一个好的研究性主题的来源应该是学生生活,学生才是活动的最佳设计者,活动主题最好由学生来确定。有一阵子,班上学生们迷上了悠悠球,男孩子眼花缭乱的悠悠球表演,看得女孩子也心生好奇。于是大家决定来开展主题为“神奇的悠悠球”的研究。具体研究些什么内容呢?课上孩子们展开讨论,“悠悠球的组成及旋转原理”“悠悠球的来历和发展”“悠悠球的招式挑战”……那么怎样开展活动呢?根据研究兴趣,学生又分组讨论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这样,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身边的生活世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活动过程乐参与
活动的过程是执行并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实际的活动体验。这个过程教师要放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如“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带上相机去寻找春花、绿草、风筝、蜜蜂……他们在活动中感受着明媚的春光,体会着发现的乐趣,个个兴致高涨,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什么比这样在大自然中学习更美好的事情呢?
3.总结汇报显身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某一主题一定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此时在班里组织总结汇报,可以互相学习,深化体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把这个汇报场交给学生,由他们选择汇报的内容、汇报的方式,充分感受学习成功带给自己的幸福。如在“植物与生活”的汇报课上,有的小组用播放采访养花达人的录像,告诉大家身边多种绿植、花卉有益身心健康;有的小组用PPT图文并茂地介绍植物的居室绿化;有的小组展示无土栽培的绿色植物……此时的总结汇报成为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
二、“导”——给予学生活动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还没有达到能完全独立去完成一次活动,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走入研究的死胡同,也可能会半途而废。为保证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导”的实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导”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方法指导与具体活动相结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会涉及的观察方法、调查方法、采访方法、实验方法等一些方法的指导,这些指导活动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时引出,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进行指导。如四年级“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就可以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各种花卉的颜色、气味、触感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习有顺序、有比较、有思考、有记录地进行观察活动。
2.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具体实施中,仅在课堂上做集体性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针对学生活动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如在学习采访时,我先在班里进行集体的方法指导课,让学生明确采访的注意事项,学习编写采访提纲。虽然明确了采访提纲编写的一般要求和规律,但真正让他们自己进行提纲的编写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所以在小组合作编写采访提纲时,还要适当针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在采访提纲完成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交流、评价,在集体活动中促进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进步。另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老师应该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动态以便作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针对个别的情况进行指导,这样更利用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他们的参与性积极性也更高,避免活动过程流于形式。
3.准确把握指导的时机
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指导,那么什么时候进行指导又体现了不同的指导价值。如前不久观看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录像课,课题是《眼镜与生活》,这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眼镜的功能人手,设计各种新型眼镜。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先展示了有关智能眼镜的新闻,然后让学生来想象设计。对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①播放几种智能眼镜的报道能够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设计各种功能眼镜;②智能眼镜新闻的播放,有可能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能提前播放。究竟该如何做呢?《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同样,选择一种教学的方法,也就给学生选择了一种学习方式:前者是一种是模仿学习,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跟我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后者是一种是探索学习——“我来学”,学生主动创新,激活潜力。显然,后者更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导”在学生问题处、需求处、困惑处,那么教师的“导”,就是一盏航行中的灯塔,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导”“放”结合——提高活动开展实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尽量做到“导”“放”结合。可以在教学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现状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针对学生尝试的情况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
按活动的一般过程,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布置前置性任务,让学生先尝试探究,以唤醒学生经验,教师也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实际。学生活动之时,可进行小组或全班性的交流,分享经验,解决活动中的难题。通过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活动状态,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全班性地指导点拨,个性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进行单独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得指导更为有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进行有效指导,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插上有力的翅膀,让综合实践活动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一、“放”——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卢梭认为:所有进入人的理性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感官,因此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我们理智的理性是建立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双脚、我们的双手和我们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每个学生其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因此,在这里我们必须还给学生其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动口动脑,激发智慧的潜能,推进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地发展。
1.前期准备众献计
一个好的研究性主题的来源应该是学生生活,学生才是活动的最佳设计者,活动主题最好由学生来确定。有一阵子,班上学生们迷上了悠悠球,男孩子眼花缭乱的悠悠球表演,看得女孩子也心生好奇。于是大家决定来开展主题为“神奇的悠悠球”的研究。具体研究些什么内容呢?课上孩子们展开讨论,“悠悠球的组成及旋转原理”“悠悠球的来历和发展”“悠悠球的招式挑战”……那么怎样开展活动呢?根据研究兴趣,学生又分组讨论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这样,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身边的生活世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活动过程乐参与
活动的过程是执行并完善活动方案的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尝试运用一定的解决方法,在特定实践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获得实际的活动体验。这个过程教师要放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享受参与活动的乐趣。如“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带上相机去寻找春花、绿草、风筝、蜜蜂……他们在活动中感受着明媚的春光,体会着发现的乐趣,个个兴致高涨,忙得不亦乐乎。还有什么比这样在大自然中学习更美好的事情呢?
3.总结汇报显身手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对某一主题一定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此时在班里组织总结汇报,可以互相学习,深化体验,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和概括提炼的思维能力。把这个汇报场交给学生,由他们选择汇报的内容、汇报的方式,充分感受学习成功带给自己的幸福。如在“植物与生活”的汇报课上,有的小组用播放采访养花达人的录像,告诉大家身边多种绿植、花卉有益身心健康;有的小组用PPT图文并茂地介绍植物的居室绿化;有的小组展示无土栽培的绿色植物……此时的总结汇报成为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
二、“导”——给予学生活动帮助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活动,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还没有达到能完全独立去完成一次活动,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可能会走弯路,可能会走入研究的死胡同,也可能会半途而废。为保证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怎样才能提高“导”的实效,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导”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方法指导与具体活动相结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会涉及的观察方法、调查方法、采访方法、实验方法等一些方法的指导,这些指导活动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时引出,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水平进行指导。如四年级“春天在哪里”的主题活动,就可以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各种花卉的颜色、气味、触感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习有顺序、有比较、有思考、有记录地进行观察活动。
2.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具体实施中,仅在课堂上做集体性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针对学生活动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如在学习采访时,我先在班里进行集体的方法指导课,让学生明确采访的注意事项,学习编写采访提纲。虽然明确了采访提纲编写的一般要求和规律,但真正让他们自己进行提纲的编写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所以在小组合作编写采访提纲时,还要适当针对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在采访提纲完成后,各小组之间再进行互相交流、评价,在集体活动中促进交流与合作,达到共同进步。另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都可能会遇到种种困难,老师应该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情况动态以便作适当的指导。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可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针对个别的情况进行指导,这样更利用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他们的参与性积极性也更高,避免活动过程流于形式。
3.准确把握指导的时机
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指导,那么什么时候进行指导又体现了不同的指导价值。如前不久观看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的录像课,课题是《眼镜与生活》,这堂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从眼镜的功能人手,设计各种新型眼镜。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先展示了有关智能眼镜的新闻,然后让学生来想象设计。对此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①播放几种智能眼镜的报道能够抛砖引玉,启发学生设计各种功能眼镜;②智能眼镜新闻的播放,有可能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能提前播放。究竟该如何做呢?《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杜威说:“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同样,选择一种教学的方法,也就给学生选择了一种学习方式:前者是一种是模仿学习,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跟我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后者是一种是探索学习——“我来学”,学生主动创新,激活潜力。显然,后者更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
“导”在学生问题处、需求处、困惑处,那么教师的“导”,就是一盏航行中的灯塔,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导”“放”结合——提高活动开展实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尽量做到“导”“放”结合。可以在教学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现状作为教学的起点,再针对学生尝试的情况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潜能。
按活动的一般过程,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可布置前置性任务,让学生先尝试探究,以唤醒学生经验,教师也可以充分地了解学生实际。学生活动之时,可进行小组或全班性的交流,分享经验,解决活动中的难题。通过交流,教师了解学生的活动状态,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全班性地指导点拨,个性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进行单独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得指导更为有效。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而是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更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进行有效指导,为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插上有力的翅膀,让综合实践活动飞得更高,飞得更远。